貴刊上月刊登的《市民對施政報告寄予較高期望》專題中,有位學者的觀點,讓筆者不以為然,甚至覺得這樣的說法並不合理。該學者這樣認為:“澳門的私??梢哉f是自負盈虧的,所以私立院校也應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卑催@個邏輯推理,是不是私校虧錢就會怪政府不大力支持?這樣的說辭感覺政府原本就有義務幫助私校的發(fā)展。
很多人看來,私立學校是相對公立學校較為弱勢的,更有人認為是幾乎沒有優(yōu)勢的。筆者卻並不這樣的認為,反而認為私立高校更具有優(yōu)勢。何以見得?用關於美國私立大學的發(fā)展有這樣一段話就足以說明,“私立大學領銜了美國的頂尖科研與高等教育,因其資金方便活用,且校友及企業(yè)樂於捐款,並與公立大學同樣享有政府補助。在獎學金的制度下,私立大學往往壟斷最優(yōu)秀的青年生源?!?/p>
誠如上文所言,私校並非完全像大部分人想像中的那樣毫無優(yōu)勢可言,也不是沒有可能成為一所世界公認的名校,如:美國的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韓國的高麗大學、延世大學,臺灣的東吳大學等,雖然他們各有所長,擅長的領域不同,但是這些高校在一些領域內都可以算得上不折不扣的名校。另外,據統(tǒng)計日本目前全國有75%的大學都是私立大學。這些例子和數(shù)據都足以說明,私校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也可以成為一所名校的。
在香港也好,在澳門也好。社會上總是有一些人刻意劃分私校、公校的界限。讓我匪夷所思,專家學者本應踏踏實實做學問,一味追求外部資源的投放程度,這是合理的嗎?中國人有句古話,“酒香不怕巷子深”,若私校辦學摸索出適合自己學校發(fā)展的模式,辦出了特色、有了成果,獲得社會更多公信力後,還怕手裡沒資源嗎?(澳門/葛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