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相處貴在誠信。個人與社會打交道,誠信也很重要,有所謂誠信記錄。官員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更要以誠信為本。
誠信很重要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多種角度闡釋了誠信對于官員理政的重要性。
【原文節(jié)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可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重點注釋】
1.輗(ni):大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
2.軏(yue):置于車轅前端與車橫木銜接處的銷釘。
【原文釋義】
孔子說:“人沒有誠信,不知是否能立足于世?大車和小車如果少了起固定作用的橫梁,還能在路上行走嗎?”
【原文節(jié)選】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薄墩撜Z·顏淵》
【原文釋義】
子貢向孔子詢問治政理國的要件。孔子說:“有足夠的糧食,有足夠的軍備,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弊迂曊f:“如果在糧食、軍備和老百姓的信任這三項之中,必須去掉一項,哪項是應該最先去掉的?”孔子回答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在剩下來的兩項之中,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應該先去掉哪項?”孔子說:“去掉食物吧。自古以來,人都是免不了要死的,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無法立足?!?/p>
【原文節(jié)選】
信者居官立事之本。與民信,則不疑而事可集矣。期會必如其約,無因冗暫違;告諭必如其言,無因事暫改。行之始必要之終,責諸人必先責己。——鄭端《政學錄》
【原文釋義】
誠信是身居官位的人治國理事之本。待百姓以誠信,百姓就不會有疑惑,大事就可以成功。定好時間的約會必須如約而至,沒有因為被繁雜的事務拖累而違約;發(fā)布的告示和諭令必須按照上面說的執(zhí)行,不能因為變故而改變。一開始就執(zhí)行的律則其約束力要發(fā)揮到終點,責怪別人之前先要責備自己。
【原文節(jié)選】
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無不應矣。平日誠以事天,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無不應矣?!惡胫\《從政遺規(guī)》
【原文釋義】
平時按照誠信的要求治理百姓,而得到百姓的信服,那么凡有求于百姓,百姓就沒有不答應的。平時按照誠信的要求侍奉老天,而得到老天的信任,那么只要向天祈福,老天沒有不答應的。
【原文節(jié)選】
“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薄盾髯印げ黄垺?/p>
【原文釋義】
誠實,是君子必須堅持的德行,也是政事的根本。
【原文節(jié)選】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3;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4。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5;恭以蒞之,則民有遜心。”——《禮記·緇衣》
【重點注釋】
3.格心:向善的心
4.遁心:逃避刑法的心
5.倍,通“背”。
【原文釋義】
孔子說:“對待人民,用恩德來教化他們,用禮義來約束他們,人民才會有向善的心;如果用政令來教導他們,用刑法來約束他們,人民就會有茍且逃避刑罰的心。所以統(tǒng)治人民的人,能夠像愛自己的子女那樣來愛護人民,人民才會親近他;能夠用誠信來結納人民,人民才不至于背叛他;能夠恭恭敬敬,不作威作福地對待人民,人民才會順服他?!?/p>
【古今聯(lián)讀】
誠信對于官員治國理政而言,特別重要。在《論語》中,孔子有多處述及。在孔子看來,誠信是做人的最基本守則。如果沒有這一守則,國家和社會就像路上行駛的車輛沒有起固定作用的橫梁那樣,會散亂。普通人如此,治國理政者更是如此。因此,孔子認為,治國理政有三大要件,糧食、軍備和誠信。在這三大要件中,最不應該舍去的是誠信。
之所以如此,因為官員對待百姓恪守誠信的守則,那么,百姓就不會遇事起疑心,也不會有謠言惑眾。民心安定,國家和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古代如此,現(xiàn)在更是這樣。當今中國處于轉型之中,時代變化的步伐是很快的,人們的不安全感有所增加,生活中欺詐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民心不穩(wěn)。如果這個時候,各級官員不能恪守誠信,或者背信棄約,或者巧取豪奪,那么,民眾就會越發(fā)惶恐,社會就會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因素,政通人和的局面就不容易維持。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要求黨員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取信于民。做到及時地體察民眾的疾苦,實實在在地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