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價值之一在于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要實現這一價值,不妨在閱讀教學中設些疑問。生疑、解疑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教師的設問,必須有一定的思維難度。青年學生大多有好勝的心理,有難度才會引發(fā)“攻克”的興趣;當他們“攻關”成功,就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喜悅又能夠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課程的興趣。用無須動腦筋就能隨口回答的問題設問,看上去課堂會顯得很順暢,其實毫無價值,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變得倦怠。
有深度的設問,可分為有疑而問與無疑而問兩大類。文本及相關的注釋、解說或與事實不符,或與情理相悖,從這樣的地方設問自然就是有疑而問??瓷先]什么問題,學生也覺得自己都明白了,但實際上他們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很淺的層次,從這樣的地方設問,就是無疑而問,就是“于無疑處生疑”。于無疑處生疑、解疑的過程,也是能力生成的過程、知識積淀的過程。下面請看一些具體的例子。
北京版八年級上冊選有樂府民歌《木蘭辭》。開頭幾句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睂Α八肌薄八鶓洝?,教材編者不予理會,在編者心目中,大概是沒什么問題的。再看看相關的譯文:“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边@里明顯有矛盾:上文的“唧唧”而嘆,豈不是心事重重的反映?下文的“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云云,豈不就是長吁短嘆的原因?怎么能說“并沒有思念什么”呢?發(fā)現、揭示矛盾就會引發(fā)思考,思而不得就會去查閱。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的序言中就有很好的說明。他說:“國風中十分之六七的‘思’字都是指男女相思相慕而言,就是現代漢語中所謂‘害相思病’的‘思’字,而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之言‘所思’……都是指男女或夫婦之思……‘所憶’亦指男女夫婦之間的思念?!薄澳咎m回答‘無所思’‘無所憶’者,意在說明自己并非少女懷春,而是想到父親年老,出征作戰(zhàn)大有困難?!比绱诉@般,不僅是咬文嚼字的問題,還直接關系到人物形象:木蘭不是只顧自己、柔弱纏綿的女孩子,而是識大體、有擔當的女英雄。
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有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一詩。此詩鑒賞者眾,但對開頭幾句的文字解讀始終存有矛盾?!皡墙z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钡谝痪洌幷咦ⅲ骸皬?,演奏。高秋,指彈奏的時間?!庇肿ⅰ爸袊睘椋骸凹磭?,國都長安之中?!睆?,本指樂器上弦,可以引申為彈奏樂器,但這里用“張”字,第四句又用“彈”字,顯然是有區(qū)別的。況且,李憑到底在什么地方彈箜篌?第四句說得明白,是在“中國”,那么,第二句“空山凝云”跟他的彈奏有什么關系?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有的人還“鑒賞”說:“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代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見上海版《唐詩鑒賞辭典》朱世英先生文)鄙意以為不然。
實際上,第一句只是在交代箜篌的制作,第二、三兩句是寫這一箜篌制作完成所引起的震動。據《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崩顟{所彈箜篌的誕生雖不能和文字的誕生相提并論,但其影響所及,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這在后面的描寫中有充分的表現。從文本本身看,作者著“空山”二字,與“中國”相距甚遠,而與箜篌制作之地相關?!敖鹛渲瘛?,編者講成“湘夫人對竹揮淚”,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故事的因果,這是難以說通的。吳小如先生在《古典詩詞札叢》中揭示“竹”代表簫管一類的樂器,進而以“素女”的典故代指琴瑟一類的樂器,巨眼獨照。這一句是以器比器,從而突出箜篌本身的非同凡響。在極力描寫了這一樂器的神奇之后,再來說彈奏它的樂師,再來說他彈奏的神奇效果,實在是順理成章,算不上是什么突破“一般寫法”的“精心安排”。欲神其技,先奇其器。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蜀僧所抱之琴,竟是漢代司馬相如之“綠綺”,是同一機杼。
《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教版教材注“道”為“道理”(且不問這里的“道”是否指一般的“道理”),注“業(yè)”為“學業(yè)”,似乎說清楚了。但是,“學業(yè)”有三個基本的義項:學問;學術;學習的課業(yè)。如此則“道理”應包括在“學業(yè)”之內。這里邏輯有問題。那么,這里的“業(yè)”的外延到底是什么?其實從文本及相關的注解中能找到答案。“圣人無常師”一段,講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事實,編者注明:孔子向郯子請教過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請教過古樂,向師襄學習過彈琴,向老子請教過禮儀。這里說的就是有關“業(yè)”的內容,大體是知識與技能之類,這顯然與“道”是不同的。
“于無疑處生疑”常見的辦法有:縱向深入,由表及里;橫向拓展,由此及彼;引入“異說”,比較鑒別。下面還以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材注“物”為“外物”;《勸學》中“君子善假于物也”,教材還注“物,外物”。有問題嗎?有。試問:“這個‘物’包括人嗎?”恐怕很多學生未曾想過。明確了此“物”有人之后,也可以再“拓展”一下,以此“物”構詞的還有:待人接物,物我兩忘,恃才傲物,物情,物議,尤物……
《崤之戰(zhàn)》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教材注“知,通‘智’”。注解既明,又有句譯,似乎已無可問,但仍有可“生疑”的余地——怎么可以毫不猶豫地判斷這里的“知”通“智”?這樣設問價值在于強化“法”(這里是對義互解)的意識。
《寡人之于國也》中說“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又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皢省弊帧ⅰ靶蟆弊侄加袃蓚€讀音,經常被人讀錯。有什么辦法可以記住其正確的讀法?“喪”,凡是“失去”義時讀四聲,如喪失、喪命、喪氣、沮喪、頹喪等;凡是與“死亡、災禍”相關時讀一聲,如喪事、喪服、奔喪、治喪等?!靶蟆?,作名詞時讀“chù”,如家畜、幼畜、畜生、六畜興旺等;作動詞時讀“xù”,如畜產、畜養(yǎng)、畜牧業(yè)等。這是“以義定音”的規(guī)律。類似的字很多。“處”,作名詞時讀四聲,如長處、難處、辦事處、大處落墨、絕處逢生、恰到好處;作動詞時讀三聲,如處世、處子、論處、處心積慮、處之泰然、養(yǎng)尊處優(yōu)?!肮凇?,作名詞時讀一聲,如免冠、樹冠、冠冕堂皇、彈冠相慶、怒發(fā)沖冠、衣冠楚楚;作動詞時讀四聲,如行冠禮、未冠、冠名、冠軍、沐猴(獼猴)而冠?!扒?,作形容詞、動詞時讀一聲,如彎曲、曲折、曲徑通幽、是非曲直、曲突徙薪、委曲求全、曲盡其妙、曲意逢迎;作名詞時讀三聲,如曲調、歌曲、曲高和寡、異曲同工……這是知識的拓展,拓展中有思路,有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美我”,據我見到的所有版本,包括教材、教參,都將其講成“以我為美”,還得說這是“意動用法”。其實,這是很可疑的。如果說他的妻子真心愛他,“以他為美”是說得通的。其妾“畏”之,其客“有求于”之,怎么會因此而認為他美呢?不過在“說”他美罷了。“說”,只是面子事,并非出于真心。美,在這里只是一般動詞,而不是“意動”。更可設疑的還有下面的情節(jié)。齊王之令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苯Y果是:“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闭垎枺骸袄裘瘛边M諫了嗎?還沒見過哪個版本對此提出問題,而這里卻存在問題。回答是:“吏民”也進諫了。何以見得?“門庭若市”啊!如果僅僅是“群臣”,哪來這么多人呢?從修辭手法上說,這不過是一種“借代”而已。
例子是舉不盡的,倘能對列位同行有所啟發(fā),也就不枉為此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