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更早,是因?yàn)椤爸瘛弊衷诩坠俏闹杏幸韵聨讉€特點(diǎn):
其一,“竹”為象形字。從文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象形字一般是文字體系中最早產(chǎn)生的一類字,其后大量使用假借和形聲。[3]也就是說,一個字的結(jié)構(gòu)類型實(shí)際上可以粗略推定該字形成的早晚。比如“虎”字和“獅”字,一個象形,一個形聲,我們可以推定“虎”字當(dāng)早于“獅”字。事實(shí)也是如此,甲金文中并無“獅”字,漢以后借用“師”字記錄,后變?yōu)樾温曌帧!爸瘛弊忠韵笮巫值纳矸莩霈F(xiàn)在甲骨文中,足見其悠久的歷史。
其二,“竹”被大量假借。甲骨文中的“竹”字已被大量地假借記錄其他的語詞,如前文所舉的地名“孤竹”等??梢?,殷人對于此字已了然于心。
“竹”字在甲骨文中的使用及其特點(diǎn)說明竹很早就被華夏先民所熟知,并成為他們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遠(yuǎn)古時期的《彈歌》有:“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薄对娊?jīng)·小雅·斯干》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無相猶矣。”
斗轉(zhuǎn)星移,竹并沒有因?yàn)樯鐣陌l(fā)展而與華夏先民漸行漸遠(yuǎn),而是越走越近,這同樣反映在后人對“竹”字的使用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第一次歸納出漢字的540部,這其中就有“竹”部。粗略統(tǒng)計(jì),在這些部首中,與植物相關(guān)的約15個,為植物的更少,不到5個,廣泛使用的則只有“木”“艸”“竹”三個?!墩f文解字》“竹”部收“文百四十四”,“重十五”,新附字五個,另有一個部首“箕”及該部首下的字“簸”。合計(jì)起來,與“竹”直接相關(guān)的字實(shí)際有151個,“竹”字在漢字體系中的地位由此可見。
此外,這些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筵,竹席也”,是為起居用品;“笄,簪也”,是為梳妝用品;“籭,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細(xì)”,是為勞作工具;“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是為建筑材料;“箯,竹輿也”,是為交通器用;“簋,黍稷方器也”,是為飲食器皿;“箭,矢也”,可為武器;“符,信也”,是為信用憑證;“篇,書也”,是為書籍;“笵,法也”,是為刑具;“筮,《易》卦用蓍也”,是為卜筮之器??梢?,到了漢代,竹已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以“竹”為部首的漢字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樂器名,例如:“竽,管三十六簧也”,“笙,十三簧”,“簧,笙中簧也”,“簫,參差管樂,象鳳之翼”,“管,如篪,六孔”,“笛,七孔筩也”,“筑,以竹曲五弦之樂也”。難怪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對“竹”有這樣的解釋:“竹曰吹。吹,推也,以氣推發(fā)其聲也。”這里的解釋采用了聲訓(xùn)的手法,即用音近字“吹”去解釋“竹”。這一解釋說明,至少在漢代,人們已將竹與音樂相聯(lián)系。傳世文獻(xiàn)和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將這一聯(lián)系推得更遠(yuǎn)?!吨芏Y·春官》有:“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鞄竹?!焙彪S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簫,已是一種十分精妙的竹制樂器。漢代以后,竹樂愈發(fā)流行?!稌x書·孟嘉傳》中有:“絲不如竹?!钡搅颂拼瑯菲餮葑嗾吒纱啾环Q為“竹人”。再到后來,音樂被徑直稱為“絲竹”。
當(dāng)清新自然的竹樂飄過華夏兒女的耳際,他們開始感悟竹所折射的精神內(nèi)涵:卑謙、相依相靠和頑強(qiáng)的生命力,并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將這些精神融合于漢字“竹”的書寫和理解之中。
從古人對“竹”字的解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竹子那頑強(qiáng)的生命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竹,冬生草也。”馬敘倫注解為:“或以聲訓(xùn)?!盵8]即認(rèn)為許慎以“冬”訓(xùn)“竹”?!岸弊止乓舳四浮⑼〝z,“竹”字知母、通攝。在上古音中,知母與端母音近,往往相通。在音韻學(xué)上,有所謂的音近義通之說,即“竹”的命名與“冬”相關(guān)。事實(shí)也是如此。冬天,一個凄冷蕭條的季節(jié),竹卻傲然于風(fēng)雪之中,難怪后人將其歸入“歲寒三友”,與梅、松齊名。
上述可見,一個簡單的漢字“竹”,竟生動地詮釋著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燦爛的竹文化。
參考文獻(xiàn)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7:157.
[2]李學(xué)勤.試論孤竹[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83(3).
[3]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3.
[4][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1488,1489.
[6]葉玉森.說契[J].學(xué)衡,1922(3).
[7][8]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九)[M].上海:上海書店,198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