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評論》雜志社編輯部:
看了貴刊2014年第7期刊載的“家道家風”,我不由想起安徽桐城“六尺巷”巷口石壁上刻著的一封家書: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康熙宰相張英,寫給家里的一封書信。
我在基層法院、檢察、司法和中級法院工作了30多年。工作中,張英這封書信反映出的處事方法與理念,對我工作幫助不小。一次,堂姐家為通道與鄰居發(fā)生矛盾,找到我要求出面打個招呼。我便耐心地給她講述了這封信的故事,也勸其“退讓”。堂姐回去后矛盾很快平息了。又一次,老家李姓家族與他姓人鬧矛盾,找我出面幫忙,我便又將這封信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他們回去后不久矛盾也化解了。之后,我還用這封信的故事,說服過多起找我?guī)兔Υ蚬偎镜挠H戚、朋友;也曾在給法官們的工作報告中及給全州法官輔導業(yè)務課時,作為優(yōu)秀的“解紛”技巧和方法,引導法官們學習和效仿。
去年3月我退休后,便第一站旅游到了桐城,瞻仰了久慕的“六尺巷”。暢行于巷內鵝卵石鋪就的地面,親手觸摸了兩邊一人多高的圍墻,重溫石壁上刻著的詩句,心中倍覺無限的愉悅和敞亮。睹物思情,更加激起我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崇敬與贊賞。張英“六尺巷”的故事,反映出他的人生境界無限大度、高尚;勸解糾紛“不必計較”的理由說得十分透徹、明白;處理自家矛盾糾紛采取“退讓和解”的方法通情、達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李新貴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是清朝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后來官至宰相的張英,寫給家里的一封書信。
信中說的事情是這樣的。張英的老家在安徽省桐城縣(現改為市)城內。宅院與吳家為鄰,吳家建房時為地界與張家發(fā)生了糾紛,雙方爭執(zhí)不下,便訴訟到縣衙打起了官司。由于張、吳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貴族,縣官也有些為難,一段時間沒有裁斷。張家便給在朝廷做官的張英寫了封書信,要他出面過問一下這起糾紛。張英收信后,覺得沒有必要與吳家相爭,鄰里之間應該“禮讓”才對。于是便給家里寫了這封回信。
家人讀后,覺得張英說得很對,便主動給吳家讓出了三尺空地。吳家深受感動,也主動退讓了三尺。這樣,在兩家院墻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寬六尺,長一百多米的空巷子。至此,不僅兩家的糾紛即刻平息了;且前、后街的人們從巷道通行,也十分方便。“六尺巷”的美名便廣為傳揚。
張家的家風好,教子有方,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曾在朝廷任職,且也官至宰相。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參加科舉考試,張廷玉按照規(guī)定回避。殿試后雍正皇帝欽點初定為一甲三名——探花。當時考卷是密封的,拆卷后才知道一甲第三名是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張廷玉在感謝皇帝時下跪要求道:若靄是我兒子,萬萬不可定第三名。雍正皇帝說:卷子是密封的,你又已經回避,我決定之前也不知道是誰的試卷,此事與你無關。張廷玉仍跪地不起,要求將兒子降低名次。雍正皇帝說:這次科試是朕定的等次,快快起來!張廷玉仍跪地要求道:我們張家已是兩代輔臣,已多蒙皇恩了。天下寒士很多,應該讓給別人。雍正皇帝見張廷玉十分真誠,便采納了他的“求讓”意見,把二甲第一名(第四名)升為一甲第三名,張若靄降為了二甲第一名。張家人為人忠厚,家風純樸。前后六代出了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