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歐洲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次波及全球的重大國際事件。其區(qū)域特異性(local specificities)致使這場戰(zhàn)爭在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盡留瘡痍,并在人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痛楚。而后殖民主義沖突、冷戰(zhàn)等二戰(zhàn)余波,在戰(zhàn)后時期仍令人不堪其擾。在這種國與國之間缺乏信任的國際氛圍之下,歐洲一些有識之士便開始未雨綢繆,思考如何為下一代人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huán)境。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要創(chuàng)立一個經濟團體,藉此拉近歐洲各國的關系,增強歐洲凝聚力。緊接著,人們想到建立一個防御聯盟以及相應的科技聯盟。要創(chuàng)造知識、開發(fā)大型科學儀器,絕非一國之力可為之,只有通過科技聯盟。科技聯盟的這種特性也自然成為了促使其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強大內源性動力。
在此背景下,眾多科學團體于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其中,歐洲核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是當代高能物理學領域最為多產和卓越的科學團體之一,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專注于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不久后,關注航天研究的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于20世紀70年代成立。區(qū)域關系日趨和睦,在互諒互信的價值觀的促進下,歐盟委員會醞釀建立一個歐洲研究區(qū)域和歐洲高等教育空間。為了推動這一計劃,歐盟委員會提出了兩項主要的舉措:一是國際研究合作(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s),以“框架項目”(Framework Programs)為支持;二是國際流動性(international mobility),以歐洲內部第一個教育流動性項目——“伊拉斯謨項目”(Erasmus program)為先行。此后,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歐洲知識型社會和終身教育原則發(fā)展“大拼圖”中的每一個小拼塊被放入了整幅藍圖中相應的位置。
剛剛過去的20年間,各類活動、項目活躍異常。例如,為進一步促進流動性和交流的博洛尼亞進程、后續(xù)框架性項目的開發(fā)、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Erasmus Mundus)、歐洲研究委員會的誕生(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歐洲創(chuàng)新與技術研究院(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開發(fā)大型儀器的現行政策(歐洲核研究組織開發(fā)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歐洲南方天文臺開發(fā)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歐洲同步加速器研究設施(European Synchrotron Research Facility)、投入應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等(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共同構成了全新且優(yōu)質的七年長期項目:地平線2020(Horizon 2020)。這一項目的預算高達700億歐元,大部分將用于科研和創(chuàng)新,以及伊拉斯謨+項目(Erasmus+),其中140億歐元的預算將用于促進流動性和建立國際伙伴關系。
(二)中國的發(fā)展
在鄧小平任職期間,中國通過促進大學發(fā)展,增強科研能力,其現代化發(fā)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推動科技、經濟進步,中國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展了眾多科研項目,其中包括致力于科研的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以及專注于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211計劃、985計劃和973計劃。邁入21世紀后,人才培養(yǎng)和人才競爭在增強國家經濟、科技發(fā)展和國際競爭力中的關鍵性地位日漸顯現,教育部和科技部集中力量推動中國大學、教職團隊和學生的國際化進程。中國與其他國家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的國際合作得到了政策、財政的雙重支持。教育部下設機構,如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等,每年都會提供數以千計的獎學金名額,資助博士研究生階段、碩士研究生階段以及本科生階段的學生、學者赴海外留學。
二、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
2004年,歐盟委員會啟動了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該項目的初衷在于將本來僅局限于歐洲內部學生流動的伊拉斯謨項目延展成為一種全球化學生流動的理念。該項目分為三項不同的行動:行動1,支持國際碩士課程(伊拉斯謨·蒙德斯碩士課程)的開發(fā);行動2,推動歐洲與世界特定地區(qū)進行區(qū)域間院系、學生、教職員工交流項目的開展(最初被稱為“對外合作之窗”);行動3,政策發(fā)展以及最佳實踐范例共享。其中,“行動2”主要通過提供獎學金、保險以及旅行費用的方式促進人員流動。2004~2008年間的第一個4年計劃成效顯著,第二個4年計劃(2009~2013年)也已于2009年啟動,總預算近10億歐元。
(一)2009年征求計劃書
在相繼開展了通連亞洲(Asialink)等一系列預熱項目后,2009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征求計劃書階段,“中國之窗”(Chinese window)啟動之時,歐方與中方初次“邂逅”。雖然邂逅僅此一次,而該項目提議的預算卻高達2500萬歐元。所有資金將分配到5個歐-中院校聯盟(Euro-Chinese consortia),從而實現至少835人規(guī)模的人員流動。在眾多合作申請中脫穎而出的5個歐-中院校聯盟分別是:TANDEM,以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學院作為主持院校的20校聯盟,聚焦工程科學(項目撥款460萬歐元);CONNEC,以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大學為主持院校的15校聯盟,關注多學科領域(項目撥款500萬歐元);EMECW China,以瑞典隆德大學為主持院校的20校聯盟,關注多學科領域(項目撥款520萬歐元);EMECW lot14,以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為主持院校的19校聯盟,聚焦社會科學領域(項目撥款520萬歐元);LiSUM,以比利時根特大學為主持院校的20校聯盟,關注多學科領域(項目撥款460萬歐元)。
上述5個歐-中院校聯盟由來自中國12個地區(qū)的33所合作高校以及來自歐洲16個國家的45所高校共同組成。圖1和圖2展示了所有項目合作院校在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分布情況(具體的合作院校名單見附錄)。
由上圖不難看出,大部分中方合作院校皆坐落于中國的東海岸(北京、上海等地),以及中國中部地區(qū)(成都、西安、武漢等地)。這種格局的形成主要歸因于伊拉斯謨?蒙德斯5個歐-中院校聯盟建立在歐洲高等院校與中國高校以往交往的基礎之上。當然也有中國其他地區(qū)的高校參與其中,如來自廈門、大連、哈爾濱、重慶、青島等地區(qū)的高校。稍顯遺憾的是,并沒有來自中國西部的院校加入該項目,在未來開展新項目時,應考慮吸取這一經驗。從歐洲方面看,代表國家主要是法國、比利時(3個歐-中院校聯盟的主持院校為比利時高校)、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
三、項目成效
(一)千年千人
在所有項目的數據統計完成后,5個歐-中院校聯盟大膽地總結到:伊拉斯謨?蒙德斯中國之窗項目效果卓著,其成就遠遠超出歐方預期。
項目最終的統計數據如下:
?誗1033人獲得獎學金資助;
?誗821名中方人員(80%)赴歐交流,221名歐方人員(20%)赴中國交流;
?誗接受資助的人群中51%為男性,49%為女性;
?誗接受資助的人群中54%為本科階段或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生,46%為博士研究生階段或博士后研究階段學生及學者;
?誗接受資助的學生、學者的學時總和為11029個月,近1000年;
?誗接受資助的人群中84%來自合作成員院校(目標人群1),13%來自非合作成員院校(目標人群2——僅針對中國申請人),3%屬于弱勢群體(目標人群3——僅針對中國申請人)。
盡管從總體數據上看,中國之窗項目的確成就顯著。但是,從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交流方面看,成果卻不盡如人意(項目前期預計博士研究生交流人數占項目總人數的60%)。這主要可歸結為兩大原因。第一,博士研究生本身屬于低流動性人群,他們大多從事長期研究項目,如果沒有獲得導師許可,很難有機會參與短期交流。第二,中國最大的學生流動“市場”是碩士研究生。
圖3清晰地勾畫出了大部分歐洲交流生來源地(根據交流學生的數量比例,以大小不同的方塊標注在圖中各區(qū)域),按流動學生數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比利時、波蘭、瑞典、德國。歐洲學生主要前往北京和上海等地(這主要由于對接的中方合作院校大多位于這些地區(qū))。從圖4中可以看出,中國大部分接受資助的學生主要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院校,也有一些來自武漢、西安和成都等地的院校,他們主要赴比利時、法國、意大利、德國、瑞典、西班牙等地交流。這里應強調一點,有一些參與交流的學生來自中國西部的大學(目標群體2、3)。此外,盡管參與交流的學生大多來自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城市,但這些學生的家鄉(xiāng)并不一定在東部沿海地區(qū),而是源自中國各地。
四、主要的問題
5個歐-中院校聯盟的項目開發(fā)、管理和后續(xù)隨訪歷經4年之久。項目的主要步驟為:籌備并啟動候選人申請工作;按照基本遴選標準,結合合作院校學生、學者數量均勻分配的原則,依據學生自身條件擇優(yōu)錄??;籌備并開展學生、學者交流工作;在學生、學者交流的整個過程乃至交流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對其進行隨訪;為學生、學者完成交流后的返程事宜做準備,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維持全球化管理、指導,自項目伊始直至最終完成,定期進行總結報告。
相應地,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顯現出來,特此羅列,以為后續(xù)合作項目的開展提供參考:
?誗大多數合作院校指出,項目申請時限過于緊張,申請規(guī)定缺乏靈活性。歐盟委員會以及項目主管部門——歐盟教育、視聽及文化執(zhí)行署(EACEA)已經吸取了這些建議,并在之后項目征求計劃書時采取了更為靈活的方式(多重支持,延長申請時限等);
?誗項目中一些法律方面的局限性顯現出來,例如關于頒發(fā)聯合學位事宜。這點至關重要,應引起有各國相關職能部門的注意;
?誗簽證申請程序問題重重。在各國外交代表的協助下,大多數合作院校順利解決了簽證問題。而來自歐洲的交流學生、學者幾乎沒有遇到簽證方面的問題;
?誗有些合作院校同時加入幾個歐-中院校聯盟之中,這也使得它們在各高校聯盟中扮演的角色不夠明確。項目主管應提醒各高校聯盟,其自主權不應超越全球化歐洲框架的限制;
?誗內部交流問題在所有歐-中院校聯盟中普遍存在,應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慎而處之;
?誗由于一些合作院校的“不作為”,出現了資金分配不均衡的狀況;
?誗由于資金申請者的來源地難以預見,因此,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建立能夠確保目標候選人數量達到預期比例的機制;
?誗博士階段研究生候選人的流動性低。如果對于這一問題的估計不夠,很可能導致項目成效大打折扣。
五、主要成就
然而瑕不掩瑜,該項目的成就不勝枚舉,所有合作項目的成員高校均明確表示,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促進了各院校的發(fā)展。在長達4年的合作中,各高等教育院校的主要成就總結如下:
?誗高校聯盟自身取得的成就;
?誗通過該項目締結的合作網絡及隨之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教職、學生、學者群體;
?誗高校學生交流方面優(yōu)秀實踐經驗的分享、學分轉換、學習協議以及專業(yè)化實踐等;
?誗合作伙伴的國際化;
?誗拋磚引玉,激發(fā)了未來進行合作、交流以及開展多邊項目的潛在機遇;
?誗互惠互利、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
從人員的角度看,來自出版物、問卷以及非正式交流等渠道的信息顯示該項目還促成了:
?誗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研合作;
?誗受資助者在專業(yè)素質和個人素質方面的進步和提升;
?誗多重文化視角和認知;
?誗互惠互利,相互尊重;
?誗成功案例不一而足。
最后,對于該項目的主持院校及其團隊而言,參與這次項目無疑是一次美妙的體驗,所有人都感觸頗深。因此,他們于2013年6月3日在北京舉辦了一次聯合閉幕儀式。在這次聯合閉幕儀式上,他們表達了對歐盟委員會開設這一項目的由衷贊賞和誠摯感謝。78所合作院校決議通過了一項名為《北京聲明》(Beijing Declaration)的聯合聲明,由5個歐-中院校聯盟的項目協調人,在來自教育部、留學基金委、歐盟外交代表、歐盟駐中國使團以及商界等各級各類機構的與會代表面前宣讀。
六、結論及可持續(xù)性
在2013年6月舉辦的閉幕儀式上,所有項目成員院校明確表示希望能夠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搭建歐-中交流網絡,組成相互聯系的教職、學生、學者群體及伙伴關系,促進未來的交往與合作。鼓勵發(fā)展多邊項目,特別是學術、科研交流框架下的聯合課程及學位項目。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面向國際、國內征求計劃書時,將進一步強調多元化參與。
2014年是歐洲兩大主要項目——地平線2020和伊拉斯謨+項目的起始年。這兩個項目為期7年,鼓勵中國之窗項目的成員院校積極參與提交合作提案。亞洲地區(qū)的項目,例如“亞洲校園”(Campus Asia)及其未來的發(fā)展都涵蓋在歐盟這兩大項目的范圍之內,而且歐洲的合作成員院校已經表示,如果符合要求,他們都會提交項目申請。
無論是中方還是歐方“伊拉斯謨·蒙德斯世界對外合作窗口項目”(Erasmus Mundus External Cooperation Window)的成員院校都堅信,該項目尚未徹底展現出其全部成效。5個歐-中院校聯盟一致認為,該項目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歐洲未來高等教育研究合作的互惠互利。
七、致謝
5個歐-中院校聯盟的主持院校及成員院校誠摯地向歐盟委員會以及該項目的主管部門——歐盟教育、視聽及文化執(zhí)行署為伊拉斯謨·蒙德斯項目提供資金,以及在項目各階段對成員院校提供的支持和幫助表示由衷的感謝。
附錄: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格拉茨大學。
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大學、安特衛(wèi)普管理學院、根特大學、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遼寧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西大學、沈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工業(yè)大學、燕山大學、浙江大學。
捷克共和國:馬薩里克大學。
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學院、里爾中央學院、里昂中央理工學院、南特中央理工學院、馬賽中央理工學院、高等電力學院、里爾第一大學、皮埃爾與瑪麗?居里大學。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杜伊斯堡-埃森大學
冰島:冰島大學。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科克大學。
意大利:歐洲大學學院、米蘭理工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羅馬第一大學。
列支敦斯登:列支敦斯登大學。
荷蘭:國際地理信息科學與地球觀測學院、格羅寧根大學。
波蘭:羅茲大學、華沙大學
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
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德烏斯托大學、格拉納達大學、馬德里理工大學、瓦倫西亞理工大學。
瑞典:皇家工學院、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
土耳其:薩班哲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肯特大學。
編輯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