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任何一個國家離開區(qū)域的合作和共同發(fā)展,都很難可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不斷加快區(qū)域化進程正成為應對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對于亞洲地區(qū),特別是東亞地區(qū)的區(qū)域合作,中日兩國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國際合作一方面依賴政治經濟合作,另一方面依靠文化與思想交流。大學作為傳承文化、構建新知識的場所,在推進國與國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責任和獨特的優(yōu)勢。因此,中日兩國大學加強溝通理解和實質性的合作,對于構建新型中日關系,謀求本國發(fā)展、增進共同利益、帶動亞洲乃至全球和平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中日大學校長論壇就是中日兩國大學特別是知名高校之間一個穩(wěn)定、務實、有效的合作平臺。
就南京大學而言,日本是除美國之外與我校開展交流合作最為廣泛和頻繁的國家。迄今為止,南京大學與日本30多所大學開展了各種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在學生交流方面,南京大學與日本多所大學實施了學生互派項目。特別是近年來,南京大學與日本的大學開展了持續(xù)深入的合作。比如,與東京大學構建了全方位的合作關系:2001年,兩校共同建立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東京大學在我校設立了東京大學教養(yǎng)教育南京中心,并舉辦了教養(yǎng)教育論壇;2006年,南京大學引進了東京大學“表象文化論”課程;從2010年開始,有關教育論壇內容由單純的文科領域拓展至文理綜合領域,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也推動了兩校在文藝學、哲學、社會學以及理工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2013年,東京大學派出19名學生到南京大學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南京大學積極參與由日本名古屋大學發(fā)起的“亞洲校園項目”,以及二十一世紀學術聯(lián)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xié)會等國際組織框架下的合作,同時參與了南京大學-會津大學鎮(zhèn)江物聯(lián)網(wǎng)軟件技術研究中心的建立。
一、紐帶:中日大學合作交流基礎深厚
(一)得天獨厚的地緣和文化優(yōu)勢是中日大學合作的基礎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地理位置相鄰,交通便利,人群特征接近。中日同屬東亞文化圈,擁有相近的文化傳承,在國民精神和社會心理上均有共通之處。在兩國悠久的歷史中,合作交流的優(yōu)秀先例也比比皆是。
(二)中日經濟的發(fā)展是中日大學合作交流的重要動力
世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使得中日兩國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中國與日本相互需要,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格局。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帶動了中日大學之間合作交流的不斷深入,新的合作領域不斷涌現(xiàn)。大學之間交流合作的深入也更好地為兩國經濟發(fā)展服務,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中日兩國大學推進合作交流是高校自身發(fā)展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今天,積極拓展并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已日趨成為各國大學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中日大學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出于各自的內在需求,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
二、阻礙:中日大學交流合作存在隱憂
政治因素是影響中日交流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日關系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及評價還有一定分歧,而且日本國內不同政黨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不同,因此,在日本不同政黨執(zhí)政時,中日關系處于冷熱不同的狀況。這些不確定的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地對中日大學間的交流合作帶來沖擊。
中日兩國的普通民眾,尤其是青年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了解,給中日大學間的交流合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總量上說,中日互派留學生的數(shù)量是不小的,但與人口相比,與中國派到歐美的留學生數(shù)相比,仍然是很低的。青年是最具活力的人群,也是大學中的主要群體,他們對于中日關系的看法,會極大地影響到未來中日大學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兩國學生對留學對象國的選擇。
此外,漢語和日語的語言普及率影響了雙方的人員流動和校際合作。目前,中日高水平大學都已經把加強學生國際交流工作視作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方面,合作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已經成為中日高水平大學的共識。但是,由于日本高校選修漢語的學生和中國高校選修日語的學生并不多, 影響了學生選拔的范圍?,F(xiàn)在,兩國間合作培養(yǎng)學生大部分都是以英語為媒介進行的,如何解決語言問題,將更多學生納入到共同培養(yǎng)的范圍內, 是中日大學今后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攜手:中日大學應勇于承擔歷史責任
(一)擴大人文社會學科交流的規(guī)模和層次
人文社會科學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和人類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對象,探討與人類生存、發(fā)展、幸福有關的價值與意義,是世界一流大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梢哉f,沒有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就沒有一流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學科和科學研究本身,更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一流人才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以及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都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給予熏陶和引導。對于中日兩國間存在的認識差異,中日兩國大學的人文社會學科應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學的人文社會學科在研究日本或與日本高校的交流合作方面,都非常積極。
除了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在學術交流上所做的努力之外,文學、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學科,都與日本文化界、學術界坦誠相見,促進了當代中國對日本的認識和理解。只有中日兩國大學的人文社會學科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提升學術水平,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國形成對歷史的共識,營造兩國共同發(fā)展的良好人文環(huán)境。
(二)做好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人才培養(yǎng)工作
青年是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歷史也反復證明了青年對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以及對國與國之間增進理解和友誼的重要作用。大學是培養(yǎng)和塑造青年的地方,中日兩國的高校要在培養(yǎng)有利于中日交流的人才方面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一是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和觀念。青年只有了解了客觀的史實、掌握了正確的史觀,才能以史為鑒,提升自我,把握正確的歷史發(fā)展方向,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二是培養(yǎng)青年胸懷天下的意識。當代青年要了解自身所處的全球化時代,自覺地參與到解決有關思想、宗教、和平、災害、疾病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中來,這樣才能為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打下更為廣泛和堅實的基礎。三是培養(yǎng)青年國際交流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語言交流的能力。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就要理解和掌握他們的語言。中日兩國的大學在著重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應注意有規(guī)劃、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不同語種的語言交流能力。
(三)搭建更廣闊的溝通平臺
近年來,中日高校交流合作日益頻繁,舉辦了“中日大學校長論壇”“中日據(jù)點大學方式交流項目”,搭建了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交流平臺。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這樣的平臺為中日高校的雙向交流提供更好的機會。中日兩國的教育主管部門要為雙方高校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信息,開發(fā)中日多所高校參與的綜合性交流合作項目。大學也要根據(jù)自身情況,發(fā)揮主體作用,推進中日高校之間的實質性交流,促進雙方的共同發(fā)展。
中國有句古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日兩國的大學應迎難而上,加強合作交流,攜手同行,勇于承擔責任,積極發(fā)揮大學的作用,促進中日兩國相向而行,共同建立面向未來的長久的友好關系。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