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準制走向注冊制,在之前這是不少學者的吶喊。在IPO暫停的這段日子里,相信這個話題也一直充斥著監(jiān)管部門的神經,雖然這種變革還沒有最終時間表,但似乎已經成為中國股市改革的風向標。核準制強調的是主觀的“好”與“壞”,注冊制強調的是客觀的“真”與“假”。那么,面對畸高不下的A股市盈率等難題,用震怒、譴責等這些反映主觀好壞的字眼無疑還是在沿用核準制的思維。如果我們堅定要高舉注冊制的大旗,就非常有必要學會用市場運行法則來解決問題,討論如何進行政府管制已毫無意義。
談及市場機制,最著名的莫過于價值規(guī)律。價值決定價格還是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盡管這個問題馬克思早就給出了答案,但在中國股市中,卻一直存在價格愚弄價值的怪現象。數不勝數的股票,價格就是死活不回歸其正常價值。更不可思議的是,市盈率越高的股票,漲得越歡;市盈率低的股票,卻往往少人問津。這就不得不令我們去深度探索決定股票市盈率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訴求。
說到股票的供求方,最直接的就是發(fā)行主體和股民。奇葩的是,除了高高在上的政府以及置身股海之外的純學者,好像沒有幾個真正參與股市交易的利益相關者不渴望市盈率泡沫。
毫無疑問,做夢都想IPO的企業(yè)原股東,當然希望股票能夠賣個好價錢,市盈率高高大吉。發(fā)行主體背后的券商、律師、會計師,其利益與發(fā)行市盈率的高低成正比,自然也會在確定市盈率時推波助瀾。
作為需求方的股民,按常理說是應該希望市盈率越低越好的。但現實生活并沒有按照常規(guī)邏輯進行演繹。如果股民強烈抵制高市盈率而不購買該公司股票的話,則高市盈率難題會不攻自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這源自于中國股市單一且畸形的獲益機制。
盡管價值投資的旗幟一直在股市上方飄揚,但抄底總是抄在半山腰的血淋淋現實告訴股民:中國股市就是一場無奈的“博傻游戲”。股海求財的股民,面對以“鐵公雞”著稱的A股,除了期待市盈率泡沫以外,恐怕再也找不到另一根救命稻草!
單就虛高的市盈率而言,從市場思路從發(fā),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放在修正股市畸形的獲益規(guī)則上,將股票從博傻游戲的工具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品。所謂投資品,我們看重的是價值,而非單純的價格。股票的價值反映在三個方面:分紅權、增值權、投票表決權。股民花錢買的,應該是股票三個權利的組合,而不能只讓人眼巴巴單純指望股價增長。
股市政策改革已經邁出了強制分紅這一步,但落實情況似乎并不盡人意,股民的投票表決權更是形同虛設。從這個角度來講,股市交易就是一個有失公平的行為,股民花了個大價錢,結果只買了商品的三分之一。
客觀地說,市盈率虛高的確存在潛在危害,但我們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應該對股市交易標的做出清晰的界定,告知股民究竟買到了什么權利,可以通過多少條途徑獲益。
股民的成長需要漫長的過程歷練,甚至需要付出高昂的學費。但既然我們已經確定沿著注冊制的方向前進,那么今后就應該多用市場手段規(guī)范交易行為,而少用主管發(fā)號施令的方式。行政命令可以叫停67倍市盈率的奧賽康,但不能阻止市場將30倍市盈率的股票炒到100倍。
以注冊制的眼光和標準來看,市盈率高并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供求雙方是明確自己的責權利的,那么這一問題就交由市場來慢慢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