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是一個紀念與慶祝的季節(jié)。逢五逢十的紀念日接連不斷。新中國65周年華誕、全國人大甲子慶、全國政協(xié)65周年慶……屢屢促使國人回望走過的路。相比之下,另一個同樣逢五卻綿長得多的紀念,更讓人沉思歷史深處的精神脈絡——孔子誕辰2565周年。
“逝者如斯夫。”孔子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偏偏不適用于他本人。他的所言所思、所學所傳,經(jīng)歷了千年時空,依然烙在中國的山川大地上。在為他2565年誕辰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fā)表長篇講話,堪稱是超規(guī)格。
所有的紀念,都是為了在現(xiàn)實中留下投影。結(jié)合習近平一系列言行——在北師大批評語文教材拿掉古詩詞是“去中國化”,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表示要“仔細看看”《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就會明白,高調(diào)紀念孔子絕非意外。正如他在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講話中所言:“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薄爸挥袌猿謴臍v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p>
習近平無疑是熟悉孔子的。在不同場合、不同內(nèi)容的講話中,他曾多次引用孔子的話。比如,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勸勉官員多讀書、修政德;用“吾日三省吾身”告誡官員反省自身、清廉務實;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寄望官員多思考、多實踐。由此觀之,與其說是紀念孔子,不如說孔子只是一個符號,表征著中國當前最高領導人對傳統(tǒng)智慧、道德、情操的重視。
孔子所處的時代,與當前真有幾分類似。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曾提出“軸心時代”概念:公元前600到公元前300年,人類各個文明出現(xiàn)了“精神爆炸”,孔子正是東方的代表。上世紀末,美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的學者提出,21世紀將是一個“新軸心時代”。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類處于文明轉(zhuǎn)型時期,舊有的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全新的事物正在孕育之中,必將燃起新的火焰。因此,孔子置身的思想重建的時代,與我們置身的呼喚價值回歸的時代,看似有兩千年的時差,實則比想象中更接近。
在那個精神相近的時代里,孔子所做的,正是倡導回歸傳統(tǒng)的周禮。“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就是他對“黃金時代”的想象。今天,重建中國人的精神道統(tǒng),正應該回望一下歷史,從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我們身后的那段歷史中尋找答案。恰如習近平所說,“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重溫孔子描述的“黃金時代”,會發(fā)現(xiàn)許多解答現(xiàn)實問題的鑰匙。關于以誠待人、講信重仁的思想,堪稱醫(yī)治道德敗壞、假亂橫行的良方;關于修身齊家、天下為公的思想,亦是扭轉(zhuǎn)功利至上、精神虛無的利器;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印證著生態(tài)領域必須與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協(xié)調(diào)并進的改革取向;而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恰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之古代版。這正是孔子的時代價值。
孔子還有“平天下”的情懷。他那時候的天下,不過是現(xiàn)在的中原地區(qū);而現(xiàn)在的“天下”,哪怕是《山海經(jīng)》中竭盡所能的想象,也無法企及一二?!疤煜隆彪m大了,但孔子“平天下”的東方智慧,仍有世界意義。在民族國家的擾攘紛爭中,在國際關系的波譎云詭中,再看看孔子當年調(diào)和諸侯國關系的王道學說,不難發(fā)現(xiàn)東方智慧的巧妙與魅力。這讓人想起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呼吁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边@便是孔子的世界意義。
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物,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既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歡快模樣,也有“累累若喪家之狗”的狼狽模樣。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孔子,已經(jīng)凝練為舉國紀念中的模樣——他的思想成了薪火相傳的集體記憶,成了無可磨滅的文化基因。在這樣的傳統(tǒng)中,正蘊藏著一個民族、一種文明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