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本地電視新聞,因?yàn)槟切┬侣勚皇潜镜仡I(lǐng)導(dǎo)的起居注,毫無新聞價值,可那天晚上卻無意間被本縣新聞上一個“最美孩子”吸引了:
“小女孩范欣欣家住本縣偏遠(yuǎn)山區(qū),今年十三歲。欣欣三個月大時,父母就到南方打工,欣欣由年邁的奶奶照看。小欣欣很懂事,五六歲就能幫奶奶做一些家務(wù)?!彪娨暜嬅嫔?,奶奶在灶前做飯,小欣欣在灶下添柴,熊熊的柴火映照下,小欣欣的小臉紅撲撲的,忒美?!吧蠈W(xué)后,小欣欣不僅成績不錯,而且每天晚上都給奶奶捶背,因?yàn)槟棠痰难缓?。”電視上,小欣欣專注地給坐在椅子上的奶奶捶背,奶奶則抹著眼淚說:“我的孫女真懂事真孝順……”小欣欣的鄰居、同學(xué)、老師、校長一個個都對著鏡頭夸小欣欣。
我不由得感動起來。我知道,時下,像小欣欣這樣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除了能寄點(diǎn)錢回家,一兩年也回不來一次。與其說爺爺奶奶在替他們的父母照顧他們,倒不如說他們在替父母盡孝——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我有寫下這個孩子的念頭。
我業(yè)余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但我的作品大多是批判、諷刺類的,幾乎沒有歌頌類的,因?yàn)槲铱傉J(rèn)為,“彰顯正能量,弘揚(yáng)主旋律”的東西已經(jīng)很多了,央視新聞天天都有,篇篇都是,不需我再聒噪。相反,社會需要批評,有些人需要諷刺,批評和諷刺是為療救的希望,何嘗不也是一種正能量?不也是一種愛?但這次,我決定改變風(fēng)格,夸夸這個孩子。
有小說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人知道,小說來自生活,但要有必要的塑造,要讓人物升華,要高于生活。這一點(diǎn)我很拿手,譬如我發(fā)表的近百篇動物小說,基本上都來自《動物世界》——趙忠祥的一句話,動物們的一個動作,畫面中的一點(diǎn)風(fēng)吹草動,都能被我捕捉到,再提煉出一個“故事核”,編成一個精彩、感人又有意義的故事。
小說寫成了,題為《小肩擔(dān)大家》:美美家住大山最深處,那里落后得連電是何物都不知道。小美美生下才幾天,父親打柴時從山上摔下,高位截癱,吃飯都得靠人喂。母親受不了這個打擊,產(chǎn)后抑郁,瘋了,吃飯都不會了。全家的重?fù)?dān),都壓在奶奶一個人身上。小美美十分懂事,三四歲就幾乎能做所有的家務(wù)。兩年前,奶奶又病了,臥床不起。于是,十歲的小美美,一邊上學(xué),一邊用自己柔弱的肩,給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家撐起了一片藍(lán)天。小美美的學(xué)習(xí)成績一直穩(wěn)居全校第一,她還利用課余時間撿廢品,接濟(jì)比自己更艱難的人。
當(dāng)然,為了感人,我動用了修辭象征、人物描寫、細(xì)節(jié)刻畫、環(huán)境渲染,懸念鋪墊等多種寫作方法。定稿后,我八歲的女兒看了,做著嘔吐狀,說:“爸,你真會編,鬼才信呢!”我不管,第一時間投給了我常投稿的一位美女編輯。很快,美女編輯打來電話,激動地說:“太好了,太讓人感動了,我看了三遍,也哭了三次,現(xiàn)在眼睛還是紅的……”
小說發(fā)表后,讀者紛紛給我寫信、打電話或網(wǎng)上留言,感謝我塑造了這么一個感人的孩子、勵志的故事。
不久,我在省衛(wèi)視新聞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欣欣又成為省級“最美孩子”在全省宣傳了,但意外的是,這次新聞中的小欣欣竟然和我小說《小肩擔(dān)大家》中的小美美一樣:父母不是在外打工而是殘了瘋了,奶奶不只是腰不好而是臥床不起;她不是靠爸媽寄錢生活,而是撿廢品養(yǎng)家,并接濟(jì)他人……總之,小欣欣的形象一下子更高大更感人了。
我笑了,敢情我有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或者我的筆有馬良神筆之神。
第二天,我又接到美女編輯的電話,我想她一定也是看了新聞來夸我的吧。誰知她一改往日如絲如竹如清泉流石之音,氣沖沖地說:“怎么回事你?都老作者怎么也做這種惡心人的事?”她根本不顧及電話這頭的我正云里霧里,繼續(xù)柳眉倒豎(我想象的),“抄襲,抄襲是可恥的,你不會不知道吧?”
“抄襲?說我抄襲?我啥抄了啥?”
“你真大膽,把人家新聞抄來當(dāng)小說,除了變個人名,什么都不變。我都了解了,這個孩子在你寫之前就被宣傳了,你還想抵賴?”美女一旦不講理真可怕,她根本不給我解釋的機(jī)會,就“啪”地掛了電話。
我剛要回?fù)茈娫?,電話又響了,是讀者,劈頭蓋臉地罵我。
“冤枉啊,我沒有抄襲,不是我抄襲……”我無力地掛掉電話。
滴水映陽薦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