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大學,我也沒能離開我出生的城市。坦白說,高中時我對大學并沒有什么概念,我原本的愿望是成年后能擺脫家里的“管制”,前往北京或者上海,去感受更大的城市的優(yōu)越氣氛。但最終,這個愿望沒有達成。我依照父母之命,填報了本地的南京大學。此后,這所學校賦予了我全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南京,我的家鄉(xiāng),在我眼里是這樣一個城市:它很低調,“全身上下”都不是很光鮮,但它很厚重,厚重到你不自覺地會依賴它。往后我知道,南大也是如此。在確定被錄取后那個夏天,我曾去南大鼓樓校區(qū)(老校區(qū))去參觀,這個校區(qū)很低調地“窩”在市區(qū)的一個角落,它的漢口路校門(正大門)真是非常貼切校訓中的“誠樸”二字,長寬都不超過10米,乍看一眼,你絕不會將它與百年名校聯(lián)系在一起。校園也不大,半個小時足以讓你完整地逛完。但是,它的每一個角落(北大樓、青銅鼎、校史博物館……)都會讓你若有所悟,就像那舊樓上的爬山虎,爬上你的心頭,永不消逝。
鼓樓校區(qū)多少還能讓你覺得有歷史感,可當年我們新生要去的地方并不是這個老校區(qū),而是南京的另一個角落——只有區(qū)區(qū)10多年歷史的浦口校區(qū)。這里甚至連個大學的樣子都沒有:整個學校坐落在名曰“龍王山”的小山丘之后;校門兩側旁邊有兩個很小的湖,整體形狀很奇特;教學樓破舊不堪,籃球架東倒西歪,足球場泛著白沙,食堂散發(fā)出一股令人厭惡的糟糕氣味……這就是多數(shù)本科新生對南大浦口校區(qū)的第一印象。
這個第一印象無疑壞透了,初次與校園見面的新生,似乎都很失望。報名那天,整個校園都彌漫著懊悔的氣氛——我們被丟在這個角落里了,這里連我們的高中校園還不如。
學長們卻很興奮,他們像看到新鮮的水果一樣看著我們,然后把我們這些“水果”分門別類,帶往各自的宿舍。迎接我的學長李耘耕對我說了一句我四年都沒做到的話,“多讀書,會很有好處”,然后就離開了。
我常拿這一幕與哈利·波特初次到霍格沃茨相比較,一邊比較,一邊會說,這簡直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哈利·波特第一次到霍格沃茨,看到的是壯觀的城堡、施了魔法的星空天花板、自動出現(xiàn)的大餐、機智神奇的分院帽……哈利和他的小伙伴都驚呆了。我們呢?我們也呆了,只不過是嚇呆了。
接下來的事情很奇特,我們新生發(fā)現(xiàn),雖然校園很破舊,學長、輔導員、教授卻非常喜歡它,時時刻刻都在說它的好處。
學長鐘方亮讓我進了足球隊,他給我看當年新聞傳播學院足球隊在那“白沙足球場”上奪冠的視頻。他很激動地描述著球隊達到巔峰的種種,還說來年我們要勇奪兩連冠、三連冠,那眼神,就跟赤木剛憲說湘北要“稱霸全國”一樣堅定。他告訴我,這塊“沙土場”很容易蹭破球員的腿,流血簡直是最正常不過了。但沒有人嫌棄它,這里可能是全南京足球氛圍最好的足球場,每天都有一大波人在上面踢球,因為大家熱愛足球,都想為學生時代能拿到“院系杯”冠軍而努力。學長說,南大的球場無論多破,都是南大足球人奮斗的見證。
學姐竇曉星面試并批準我進了院學生會,她帶著我們幾個新人一起做活動。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會活動室在一個平板房里,由于是在校園的南面,我們稱之為“南平”。這里冬冷夏熱,條件簡陋,但是那一塊塊好看的活動展板、一件件有趣的晚會道具,都是從這里誕生的。學姐說,這有點漏風的平板房,是新聞傳播學院學生會努力工作的見證。
輔導員常對我們回憶那段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她說,校園門口那兩個湖,一個叫星湖,一個叫明湖,是前幾代浦口學生被“鎖在”這個角落里特無聊,然后齊心協(xié)力手工挖出來的。湖里那些荷花,湖邊那些樹,也都是當時他們種植的。輔導員說,明湖和星湖雖然沒有太多美感,卻是一代代“浦口大學”(南京大學浦口校區(qū)的戲稱)學子建設校園的見證。
副教授胡翼青常給我們講課余的種種去處,諸如龍王山哪兒可以吃燒烤,門口哪家餐館的東西還蠻好吃,哪些地方適合談戀愛,哪些教室還略有一點詭秘等等。這些地方他似乎每年都會說,一開始你去實地看一下,會覺得蠻無聊的,但慢慢地會發(fā)現(xiàn),這些地方還真有點意思。他告訴我們,“浦口大學”每一個地方都有故事,值得我們體會。
我們新生也漸漸發(fā)現(xiàn),“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的說法是多么正確。學校里真是藏龍臥虎,平板教室里,揮汗如雨、認真寫板書的可能是國學領域的領頭人;課堂上,不善用電教設備,堅持口述的老人,可能是新聞學界的知名教授、這一領域的泰山北斗。這讓你不能不拋棄對這里條件簡陋的怨念。
似乎每一個南大人在浦口都是這么過來的,他們會從前輩那里聽到各種各樣贊美學校的聲音,一開始不相信,繼而是適應,后來真的愛上了這里。漸漸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校園是個極其單純美好的地方,雖然它略顯荒涼,晚上能聽到龍王山的狗吠,能聽到呼嘯的江風,出門只有很擠的公交,校園門口永遠都是那幾家雜亂的店鋪和網吧。但它就是有一種力量,讓你安心和同學、教授開心地度過這幾年的時光。我想,這種力量就是對南大的愛的傳承。
這個破舊角落如今已大變模樣,它甚至已不再是南大的校園,但終究我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歲月,也無法割舍我對這所學校的感情。
也許真正的大學就是這樣,不需要像霍格沃茨一樣有視覺方面的奇觀,但卻有一股傳承的精神,讓你永遠銘記。
馬操,2011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現(xiàn)供職于江蘇教育報刊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