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鹿特丹,除了住家以外,我最熟悉的地方,應(yīng)該是離家不到兩公里的露天大市集。一年四季,每逢周二和周六的白天,左倚十七世紀(jì)勞倫斯大教堂,右靠二十世紀(jì)摩登方塊屋的大廣場,聚集四五百個攤位,熱熱鬧鬧做起生意,舉凡日常生活的用品和食品,乃至二手舊物和工藝品,在這里都找得到。一到市集日,我就愛來這里,擠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買買東西,或只是隨意逛逛。
我對鹿特丹風(fēng)土人情的了解,始自這個露天大市集。
客居的這個城市,不但是歐洲最大的商港,也是荷蘭種族最復(fù)雜、文化最多元的城市之一。鹿特丹官方頗為此自豪,市政府的宣傳資料上就宣稱,鹿特丹有“兼容并蓄”的精神,接納了一百六十二國的人在這個大都會安居樂業(yè)。我一向不輕易相信官方說法,可是一來到大市集,極目四望,也不能不承認(rèn),鹿城的文化真的蠻多元,起碼在飲食上。
繞著整個市集走一圈,會看見各種膚色的面孔,站在風(fēng)味不同的蔬果或雜貨攤后面。有黃皮膚的印度尼西亞人或中國人,在攤位上現(xiàn)炸現(xiàn)賣香酥的春卷,荷蘭人引用印度尼西亞文的說法,管它叫l(wèi)oempia,其實(shí)就是閩南話里“潤餅”的轉(zhuǎn)音。
膚色黝黑的小販,八成是加勒比海地區(qū)前荷蘭屬地來的,販賣各式各樣進(jìn)口的熱帶蔬菜,擠在攤前的顧客,多半亦是黑皮膚,間或也有一兩個炎黃子孫,因為攤子上常有華人也愛吃的空心菜(廣東人稱之為通菜)、芋頭、紅薯和生姜。
再走幾步,一群一身寬袍、頭罩頭巾的穆斯林婦女,聚集在土耳其或摩洛哥雜貨攤前,正在挑揀一束束新鮮薄荷、芫荽和巴西利洋香菜,順便買它一大包漬橄欖和小米,準(zhǔn)備回家做地道中東口味的“庫斯庫斯”(Couscous)。
市集上少不了的,還有一家又一家的奶酪攤子,光顧這些攤位的,不光是土生土長的荷蘭人而已,其他西洋人、中東人,還有像我這樣的亞洲人,都各有偏好的奶酪攤,每隔一段時間便自動來報到。
當(dāng)然也有荷蘭人最愛的鮮花攤,和更多的蔬果、雞肉、火腿香腸、面包、糖果攤……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觀光客最愛、本地人也喜歡的,首推魚攤,販賣堪稱荷蘭“國肴”的鹽水漬生鯡魚。市集的生漬鯡魚不但新鮮,而且價廉物美,內(nèi)行人都懂得,要吃鯡魚就得上傳統(tǒng)市集,而不是風(fēng)景區(qū)里專做觀光客生意的海鮮店。
想嘗嘗另一種地道的荷蘭庶民食品,炸魚攤也是個好去處,花個兩歐元上下,買份隨時新鮮起鍋的炸魚排,再到隔鄰薯條車花一塊錢左右,買包炸薯條,便是荷式的“炸魚薯條”快餐,這樣一頓午餐下肚,包你到晚上六七點(diǎn)都不會餓,適合預(yù)算不多的游客。
喜歡逛跳蚤市場的人,也可以到大市集尋寶,最靠大教堂的那兩排攤位,有十來家專賣二手衣、杯盤瓷器、老銀器和各色舊物,甚且有大型的二手家具。我興致來了,也會繞過去“淘古”,雖從未發(fā)現(xiàn)過什么了不起的古董,倒也買過一把銀蛋糕鏟,一只銀濾茶斗,都不值多少錢,好玩罷了。
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在鹿特丹的大市集匯聚一堂,這里雖無風(fēng)車、木鞋等觀光客想象中的荷蘭風(fēng)情,卻更真實(shí)地呈現(xiàn)代荷蘭繽紛多彩的常民生活樣貌。如果在周二或周六來鹿特丹,請抽空到大市集走走,從中央火車站坐東向的二十一號電車,五站就到了,站名叫Blaak。夏季時分的周五和周日下午,同一地點(diǎn)也有市集,不過規(guī)模小很多,逛起來較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