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亞”的地域廣闊,歷史久遠,民族眾多,語言紛繁、宗教各殊,所以很難掌握它的文化全貌。然而,不了解它的文化脈絡,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它的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現(xiàn)狀。本文從作者自身經(jīng)歷出發(fā),嘗試用“大中亞”地區(qū)的東北部(貝加爾湖)、東南部(河西走廊)、西北部(阿斯塔納)、西部(咸海)、西南部(拉合爾)和中部(塔吉克斯坦)這五小塊地方,以“馬賽克”(mosaic)的形式鑲嵌出“大中亞”的文化輪廓。
小時候常唱一首歌:“蘇武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羈留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
2012年夏天,我從蒙古的烏蘭巴托坐了15小時的長途汽車,到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的首府烏蘭烏德。這是一座既有俄羅斯正教教堂又有藏傳佛教寺廟的迷人城市,居民約40萬,65% 是俄羅斯人。布里亞特人總數(shù)約50萬,大半住在烏蘭烏德之東的小鎮(zhèn)和鄉(xiāng)下。
當然去了蘇武牧羊的北?!惣訝柡澜缱钌?、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在歷史博物館任職的業(yè)余導游帶著他的妻子和兩個小男孩與我一起游貝加爾湖。導游的妻子是藥劑師,兩個人都可以說是俄羅斯化了的布里亞特人;他們彼此以俄語交談,但也能說布里亞特語,兩人都來自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但是仍保存某些薩滿教的習俗。十年前這對夫婦在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勸導下,領洗成為南方浸信會的基督教徒。
貝加爾湖之東是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和蒙古在未興盛之前游牧過的地方,對這些民族起到過孕育作用,也對世界史發(fā)生過重要作用。既然這些民族以及其他幾個后來的民族或國家,對“大中亞”的發(fā)展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就必須對某些歷史大事做一個簡述。
公元前3世紀匈奴崛起,前2世紀后被漢帝國遏制。公元1世紀漢朝勢力進入塔里木盆地,絲綢之路開始興旺。4世紀,鮮卑崛起,統(tǒng)治華北,推行佛教,并主動漢化。6世紀,突厥脫離柔然而興起于蒙古高原,繼而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突厥南下陰山,被唐降服,西突厥越過帕米爾山脈,繼續(xù)西進。
8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力量進入波斯人世界,直抵錫爾河與帕米爾高原;8世紀中,唐退出西域;吐蕃乘勢進入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10世紀,突厥人開始伊斯蘭化,并先后建立幾個政權,在統(tǒng)治地區(qū)實行突厥化和伊斯蘭化。13世紀初,蒙古崛起;40年間三次西征;14世紀,統(tǒng)治伊斯蘭地區(qū)的蒙古人伊斯蘭化;統(tǒng)治突厥地區(qū)者則自我突厥化;但蒙古上層維持政治力量長達500余年。16世紀初,歐洲人經(jīng)海路到達亞洲,絲綢之路衰落。17世紀至18世紀,俄羅斯征服伏爾加河地區(qū)的韃靼人及西伯利亞草原的哈薩克人;清朝控制蒙古高原、內蒙古與天山南北路。19世紀-20世紀,俄羅斯統(tǒng)治“大中亞”的大部分。20世紀末,蘇聯(lián)解體,大中亞進入新形勢。
13世紀,有一批信奉伊斯蘭教,說烏古斯突厥語的部落從撒馬爾罕地區(qū)向東遷移。經(jīng)過長途跋涉,他們定居在離黃河源頭不遠的青海東部,據(jù)說因為這里的水味甘美,和他們在中亞家鄉(xiāng)的水相似。自10世紀,這一帶就是漢族和藏族混居之地,元朝時又有許多穆斯林士兵被安置到此地。今天,住在甘肅臨夏附近,說東鄉(xiāng)語(近似于蒙古語)的穆斯林稱為東鄉(xiāng)族,說保安蒙古方言也信仰伊斯蘭的稱為保安族。而這一批說烏古斯突厥語方言的則稱為撒拉族,目前約有12萬人。撒拉族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目前多數(shù)人的漢語比撒拉語流利。
1987年夏天,我從美國到蘭州開會。會后主辦方組織與會者參觀了劉家峽水庫的(起建于南北朝時期的)炳靈寺石窟、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和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拉卜楞寺。這一片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相連接的土地恰又是漢文化和藏文化的邊緣區(qū),應該不是偶合。
接著我們又去了敦煌。敦煌在河西走廊之西,位處沙漠與高山之間。這里在漢代以前是漢文化的外延區(qū),也是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分界線。唐代吐蕃興盛后,敦煌成為漢文明、西域文明和吐蕃文明的交匯處。
2009年,我乘汽車分五日穿越整個河西走廊,并在敦煌停留三日。這次旅行使我真正領悟到“大中亞”的意義。它不只是地理概念,也不限于國際政治,而更加是整體文化發(fā)展的概念。蒙古、內蒙古、寧夏、河西走廊、甘南、青海東部在文化上和經(jīng)濟上確實是“大中亞”的有機組成部分。
2007年我和妻子到烏茲別克斯坦旅游,去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希瓦(Khiva)古城——以前花剌子模(Khorezm)的首都。城里除了有16世紀所建的保存完整的建筑之外,還有一個不屬于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紀念,本地最有名的人的塑像。
“Algorithm”(計算程序)是計算機所不可缺少的。這個字是被稱為“代數(shù)之父”的波斯數(shù)學家花剌子密(Al-Khorezmi,783-840)的轉音,我們見到的塑像就是以出生地名為人所稱道的他。他成名后遷往巴格達,用阿拉伯文發(fā)表數(shù)學和天文學專著,把印度的十進制數(shù)學介紹到阿拉伯世界。他的著作于12世紀被譯為拉丁文,歐洲人因而學到當時最先進的數(shù)學和天文學。
花剌子模位處錫爾河下游的突厥游牧者與阿姆河下游的波斯農(nóng)耕者之間,11世紀中葉開始強大,國君是奴隸兵出身的突厥裔軍人, 12世紀初成為統(tǒng)治全部波斯人世界的帝國。1218年因為侮辱蒙古使節(jié)令成吉思汗震怒,決定暫停攻打西夏而發(fā)兵西征;1221年,花剌子模被蒙古軍所滅?;ㄘ葑幽篮?,他的長子轉戰(zhàn)各地,企圖重建故國,但1231年被蒙古軍殲滅。早期的花剌子模今天是烏茲別克斯坦屬下的卡拉卡爾帕克(Karakalpak)自治共和國;大部分居民說一種有別于烏茲別克語,而與哈薩克斯坦語、吉爾吉斯語更接近的卡拉卡爾帕克突厥語。
2007年秋天在烏茲別克各地旅游,我就雇用了一位在中學教英語的卡拉卡爾帕克人擔任司機兼導游,和他朝夕共處八天。他的語言能力讓我印象深刻。他和我們夫妻說英語,和生人說烏茲別克語,和旅行社經(jīng)理說俄語,跟自己家人通電話則說一種卡拉卡爾帕克語和烏茲別克語的雜混語。
除了花剌子密,大中亞地區(qū)還出過兩位世界級的科學家。一位是11世紀的醫(yī)學家和哲學家伊本·西納(Ibn Sina)。他是波斯人,生于今天的阿富汗,后來移居巴格達,寫過《醫(yī)典》,是阿拉伯醫(yī)學的基本教科書;這本書12世紀被譯為拉丁文,成為15世紀之前歐洲各地醫(yī)學院的基本教科書。
另一位是帖木兒之孫,統(tǒng)治撒馬爾罕的兀魯伯(Ulug Beg)。他在撒馬爾罕建立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天文臺,并且親自動手,帶領團隊測繪了1000多顆行星的方位,是哥白尼之前世界最有貢獻的天文學家。伊本·西納和兀魯伯也都是伊斯蘭教義的學者和哲學家,各有這方面?zhèn)魇赖闹鳌?/p>
2005年秋天,我應邀訪問巴基斯坦最有學術地位的旁遮普大學。當時巴基斯坦正由軍人管治,校長是一位陸軍中將。當他知道我對文化和宗教感興趣之后,當即就要下屬更改我的行程,把校內的幾個參觀合并為一個座談會,增加校外參觀的時間,還派一位青年教師和一輛汽車陪我。
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拉合爾(Lahore)是旁遮普的省會和巴基斯坦的文化中心。從11世紀開始,拉合爾就是不同突厥裔穆斯林政權在印度的前沿基地,所以市內有不少宏偉的清真寺和廣場。
帖木兒的第六世孫巴布爾失去故土之后,在烏茲別克斯坦東部和阿富汗北部游走多年。1526年,他在拉合爾站住了腳跟。這位能文能武的王子不但是莫臥兒帝國開國之君,還開創(chuàng)了以“察合臺”突厥文寫作的傳統(tǒng);今日的維吾爾文就是以察合臺文為基礎。
我在拉合爾的游走有兩個收獲。一是在博物館里看到不少犍陀羅藝術的珍品,再就是私下乘出租車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邊境去看降旗時的“愛國大秀”。我幸運地擠到看臺上,看到巴基斯坦這邊的軍人表演得很不錯。每當巴國(經(jīng)過特別訓練的)士兵踢正步踢到軍靴比人頭還高時,巴基斯坦的觀眾就大聲叫喝,還夾雜著“真主偉大”的呼聲,力圖用聲波戰(zhàn)勝在關卡另一邊表演的印度儀仗隊。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獨立時分為兩個國家,是一個政治決定。巴基斯坦固然全都是穆斯林,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比巴基斯坦人口還要多。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但只有7%的人口以烏爾都語為母語;印度以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數(shù)比巴基斯坦要多出好幾倍。如果避免使用烏爾都語中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借詞,烏爾都語和印地語(印度的官方語言)是一樣的。
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巴基斯坦人說的是旁遮普語,而印巴邊界的另一邊是印度的旁遮普省,語言和巴基斯坦這邊完全一樣。邊界口岸上演“愛國大秀”的雙方演員是同文同種不同宗教的兩家人。
在歐洲人占領印度之前,印度的入侵者歷來都是從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南下。2世紀時,貴霜王朝的月氏統(tǒng)治者就建立了包括塔里木盆地、帕米爾山脈、阿姆河流域、興都庫什山脈和恒河流域的帝國,把南亞和中亞連結在一起。
16世紀,巴布爾由興都庫什南下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從此中亞和南亞的關系更加密切,人員、物資、信息的交換非常頻繁。17世紀,莫臥兒帝國開始衰落,波斯的納迪爾國王發(fā)兵入侵印度,洗劫德里,把莫臥兒皇帝鑲滿了珠寶的孔雀王座當做戰(zhàn)利品給帶走了。
19世紀,擁有南亞的英國想北上中亞,統(tǒng)治中亞的俄國則力圖防止,雙方于是以阿富汗為棋盤,開展了國際外交史上著名的“大游戲”(Big Game)。
2001年“9·11”之后,美國立即出兵阿富汗,圍剿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巴基斯坦是美國在這方面的盟友。但是,巴基斯坦國內也有塔利班分子,而且還有許多同情塔利班的人。蘇聯(lián)出兵阿富汗時,巴基斯坦人感到唇亡齒寒,在美國支持下協(xié)助阿富汗對抗蘇聯(lián);美國在阿富汗用兵,就有巴基斯坦人在邊境地區(qū)暗助阿富汗塔利班。印度有鑒于此,也特別對阿富汗政府給予援手,并且積極籌謀,以圖長久。
2011年夏天,我們夫婦到塔吉克斯坦一游。記憶最深刻的是乘越野車從西部邊境的彭吉肯特(Penjikent)到坐落于錫爾河上的苦盞(Khujand)。彭吉肯特在塔吉克斯坦的西部邊境,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也是古代粟特人最東部的據(jù)點,現(xiàn)在還保留了一部分當初城堡的殘垣。波斯的居魯士國王建立了波斯帝國之后,農(nóng)耕的粟特人和游牧的斯基泰人都向他臣服。在澤拉夫善河谷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彭吉肯特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是粟特商人的大本營。
公元4世紀,粟特人開始在絲綢之路上活躍起來。有個從這里到甘肅武威做生意的粟特商人于313年寫了一封家書。這封信沒有投遞到他家人手中而是被遺留在玉門關之西一個長城烽燧的底下,直到20世紀初期才被英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送到大英博物館。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這封信和其他幾封遭到同樣命運的書信終于被破譯,讓世人對當時絲綢之路上外國商人的情況多了些了解,也知道了這位先生對他自己錢財?shù)陌才拧?/p>
我們行車途中到處是崇山峻嶺,大半時間是面對空寂,有時偶見幾戶人家。經(jīng)過了一條伊朗政府援建的隧道,完工才不過幾年,路面就已經(jīng)凹凸不平,并且嚴重漏水。還經(jīng)過了兩條中國援建的隧道,情況都很良好,所以附近居民對我們很友善,即使婦女也愿意和我合影留念。當我們在一個荒涼的大山中盤旋時,見到一隊四川來的修路工人。和他們僅僅幾句交談,就感到很溫馨。他們在異國荒山中的辛勞,雖然供養(yǎng)了老家的親人,親人們卻可能無法想象他們的寂寞。但愿他們能受到本地人的感激。
哈薩克斯坦是大中亞地區(qū)地域最為廣袤的國家,石油、天然氣、鈾、鉻、鈦等的存量和年產(chǎn)量都在世界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它也是這些國家中歷史最短的國家。
哈薩克民族是在15世紀之后才形成,雖然它是一個突厥語民族,但是它的起始是由于蒙古人在南俄草原和中亞草原上建立的欽察汗國出現(xiàn)了分裂。
15世紀中葉時,哈薩克人還只是由術赤后裔領導的剛才形成的“烏茲別克”(漢文又稱“月即別”)部落聯(lián)盟的一部分。此后在草原上的斗爭中,有一個蒙古貴族巴蘭都黑裔脫離了原來的部落聯(lián)盟,自己稱汗。從這時起,所謂“哈薩克”是指那些“脫離”了原來的部落聯(lián)盟的人。
哈薩克汗國先后遭到準噶爾和俄羅斯的長期進攻。哈薩克人抵擋住了前者,但是卻節(jié)節(jié)敗于后者。19世紀初汗王被廢,全部國土為俄羅斯所占。在大中亞的各國中,哈薩克斯坦被俄羅斯統(tǒng)治最久,受俄羅斯影響最深。
它的前首都阿拉木圖(Almaty或Alma Ata)是俄羅斯于19世紀中葉在絲綢之路的舊址上建立的新城市,作為俄羅斯在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的行政中心。1992年哈薩克斯坦獨立;1994年宣布要把首都遷到國土中央的一個普通省城。不言而喻,它第一不希望首都離中國太近,第二想要以新建首都來帶動經(jīng)濟以及國民建國的熱情。1997年遷都,把原來的省城改名為“阿斯塔納”(Astana, 意為“首都”)。這是全世界除了蒙古的烏蘭巴托之外最為寒冷的首都,但是我在這里見到的建設熱情可要比正被擁擠不堪的城市交通鬧得一肚子氣的蒙古人要高的多。
我和妻子2011年從阿拉木圖飛到阿斯塔納,見證了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的大手筆,也深覺這座新首都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實驗。首都的舊區(qū)是文化區(qū),新區(qū)是行政和商業(yè)區(qū)。舊區(qū)里的文化并不怎么樣,但是新區(qū)則給人以很大的希望。
一座六層樓高的大商場的外形是一個大帳篷,表現(xiàn)出哈薩克人并沒有完全拋棄他們的游牧傳統(tǒng)。以總統(tǒng)為名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有一個頗為完備的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是我的校友,美國西北大學的博士。
我曾到阿拉木圖的舊國會大廈拜會這座大廈的新負責人,英國籍的國際商學院院長。他告訴我,在哈薩克斯坦的四年多時間里,沒有一天不為這個國家的新氣象感到驚訝。他又含蓄地說,他在這個國度住得越久,就越覺得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出于我的禮貌,也出于我對哈薩克斯坦的良好愿望,我沒有告訴這位英國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在中國已經(jīng)被四五代人討論過了。我只希望,有500年歷史的哈薩克民族不會把下一個100年用來討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