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奧會期間,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的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上,一塊宋代打馬球磚雕吸引了觀眾。
磚雕為正方形,邊長29厘米,單面剔地起突。浮雕上一男子戴簪花幞頭,身著圓領長袍束帶,坐下駿馬奔馳,鞍具華麗,衣袂飄飄,鸞鈴叮當,杖桿似月,下有一球,雕工精致,栩栩如生,夢幻般再現了千年前宋代馬球運動的意境神韻。
說起這方宋代馬球磚雕的征集過程,十分有趣。因為古代體育文物極為珍稀,千金難求,即便國內大博物館中也少有收藏。2009年冬,從友人處得知陜西某藏家手里有不少體育文物,筆者碾轉通過朋友聯系溝通,對方終于答應見面。興奮之余,筆者約了兩位文物專家一同赴陜,以為能滿載而歸。不想費盡周章找到這位藏家,卻發(fā)現其藏品竟無一件對路!
眾人大失所望,下午至西安小東門古玩市場一朋友處喝茶,等候晚上返程飛機。筆者心中郁郁,悶坐半響,起身去洗手間。出門時,無意間瞥見墻角立一方磚,磚上一人騎馬,馬尾形狀似有異,頓時眼前一亮,立馬停下喚主人取磚細看。經過反復觀察,專家確認這是一方唐末五代至宋代的磚雕。再從馬尾往前仔細看去,竟發(fā)現騎馬人手里有球杖,再往下看竟有一球,正是朝思暮想的珍貴古代體育文物。
馬球古稱打球、擊球、擊鞠,與蹴鞠(足球)、捶丸(高爾夫球)同稱為中國古代三大球。其起源目前尚有爭論,但史家多認為馬球起源于古波斯,后傳入吐蕃(唐時擁有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隋唐時傳入中國。唐代典籍詩文中馬球多有記載,目前中國最早的馬球文物是1976年在山東省嘉祥縣楊樓村發(fā)掘的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徐敏行墓壁畫《備騎圖壁畫》。
國內外現存唐代馬球文物多見,最著名的是陜西乾縣章懷太子墓打馬球壁畫。1984年中國重返奧運會時,中國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贈送的禮物即是以這一壁畫為蘭本的《唐代馬球圖》藝術掛毯,現高掛在瑞士洛桑奧運會博物館大廳。
相對于唐代馬球文物,宋代馬球文物極少。目前所見僅有中國體育博物館和成都體院體育史博物館館藏的兩方打馬球磚雕。與其同時期的遼金打馬球文物倒是時有面世,如1983年山西襄汾縣曲里村出土金代打馬球畫像磚雕四組,1989年河北省宣化市遼代1號墓出土持馬球桿備騎圖壁畫和內蒙古敖漢旗寶國吐鄉(xiāng)皮匠溝遼代墓出土打馬球圖壁畫等。
人們一般認為唐代是馬球最興盛時期,但實際上馬球在宋代亦十分普及。根據文獻記載,宋代皇宮里有專業(yè)的馬球隊,專供宮中各種重大儀式宴會時表演助興。這方打馬球磚雕上的男子衣冠華麗,馬飾奢糜,與唐人干練的幞頭腰帶配緊窄束身打球衣形成鮮明對照,就是與同時期遼、金馬球文物上的馬球服飾相比也盡顯豪奢,顯然這應是宋代皇家馬球隊的形象。
磚雕歷史久遠,各個時代形制風格不同,一般為建筑構件,用鑿和木錘在水磨青磚上鉆打雕琢出各種圖案,用于建筑的不同位置進行裝飾。其種類有浮雕、透雕和線刻等。宋代磚雕技術與以前的模制不同,是在磚上直接雕成浮雕或半圓雕的人物,鑲嵌在墓壁四周。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收藏的這方宋代打馬球磚雕器形完整,品相良好,雕工精細,人物生動,題材十分罕見,是一件極為珍貴的中國古代體育文物。
古代打馬球時馬匹在較小的球場上奔突廝纏,為防止馬尾揚起掃著其它馬眼而致驚馬,故須將馬尾扎系起來。這就是唐章懷太子墓壁畫與其它古代文物上打馬球的馬匹無不扎系尾的原因。雖然磚雕置于暗處,但正是一瞥之間看到磚上馬尾似有結扎,才引起筆者注意。
店主只認為這方磚上只是一人一馬而已,不知這方磚雕的奧秘與價值所在。大喜之余,筆者以十分低廉的價格購下了這件可遇不可求的古代體育文物。如今,這件宋代打馬球磚雕已是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的一件鎮(zhèn)館之寶。
(作者為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所長兼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