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麗 趙雷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與之相伴傳入的還有各種佛教的寺院、繪畫、造像、石窟、建筑等各種藝術與文化。在歷經兩千多年的發(fā)展與演變之后,這種外來的佛教寺院藝術文化與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相互融合,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吸引著大眾。本文試圖結合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以及西方宗教心理學等方法,探討一下佛教寺院藝術文化對大眾及佛教信仰者心理健康、幸福感等心理方面的積極調試作用,以更好地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及社會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寺院;佛教;心理健康;幸福感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把宗教定義為一種文化形式,現當代,佛教也被認同為是一種文化。各種與佛教文化藝術相關的寺院、繪畫、造像、石窟、建筑等等,在歷經發(fā)展與演變之后,這些外來的藝術文化逐漸與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相互融合,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吸引著大眾。當越來越多的大眾或是信仰者走進佛教寺院,不管是欣賞佛教的繪畫、造像、石窟、建筑等等,還是參與相關的佛教活動,都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等心理因素產生一定的影響。
1佛教寺院藝術對大眾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響
為了了解大眾與欣賞佛教寺院藝術及參與佛教活動之間的心理狀況,我們做了一個假設,假設進入寺院的大眾都暫定為佛教徒,編制了相關的測試量表并進行了相關的調研活動。
1.1量表與相關數據
以佛教徒在“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量表”上所做的回答為依據,計算總量表以及量表各維度的項目平均分和標準差。結果發(fā)現總量表的平均分為3.53,其他維度最低的是2.47,由于問卷分數范圍為1~5分,3分為中點,這表明寺院的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的整體狀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量表的三個因子當中,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因子的得分最高(M=3.86),這表明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處于總量表的核心地位。詳細情況可以如下參考表:
表1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總量表及其各分量表的描述性統(tǒng)計
量表名稱 項目 平均分 標準差 每題
均分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 18 34.74 3.45 3.86基于組織的應對 4 25.14 2.69 3.59基于自我的應對 8 14.82 2.46 2.47總量表 30 77.63 6.47 3.53
表2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的入教時間差異比較
變量 出生即是 后來加入M SD M SD t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 37.33 5.42 35.94 4.98 1.354***基于組織的應對 28.37 3.72 27.01 3.25 1.536***基于自我的應對 24.46 2.44 23.65 2.39 1.906***總量表 88.61 9.97 85.38 9.92 0.659***注:***P<0.001。
表3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的居住地差異比較
變量 城鎮(zhèn) 農村M SD M SD t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 34.23 4.84 32.72 4.67 1.295基于組織的應對 25.96 3.82 24.88 3.69 -0.671基于自我的應對 24.97 3.36 22.52 3.17 1.303總量表 83.19 8.857 81.84 8.60 -1.3201.2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根據“總體幸福感量表”的測量結果來看,常去寺院進行藝術欣賞和參與相關佛教活動的大眾與佛教徒的總體幸福感得分平均分為77.34,略高于常模分數(這個量表的男性和女性的全國常模分數分別為75和71),這表明被測試整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從調研結果來看,常去寺院進行藝術欣賞和參與相關佛教活動的大眾與佛教徒的宗教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調節(jié)整體狀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說明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或處理自身困難和問題時,大多數的進入寺院的大眾與信眾會采用與佛教有關的應對方式(如:從經書上尋求智慧幫助、去寺院燒香拜佛、尋求高僧的指點、找其他佛教信眾傾訴或尋求幫助等)。一般來講,無宗教信仰的人群在面對壓力時,常常采用一些所謂世俗的解決方式,如找朋友傾訴、抽煙酗酒、聽音樂、運動、逃避等,這與佛教信眾有著明顯的差別,因為佛教徒大多會采用與佛教資源有關的應對方式,這種佛教資源包含與佛教有關的寺院、繪畫、造像、石窟、建筑等各種藝術與文化,這些會對大眾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調試作用。正如有關學者認為:宗教應對是指個體采用宗教的行為和思想來處理壓力。[1]既是用與宗教有關的思想和參與其中的行為方式,來緩解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達到調節(jié)身心健康的目的。
1.3寺院藝術文化等佛教資源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相互關系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佛教徒的宗教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即佛教徒運用不同的宗教應對方式,其主觀幸福感水平也不同。由于本研究采用的佛教徒宗教應對方式量表分為以下三個維度: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方式、基于自我的應對方式和基于組織的應對方式,如果我們采用積極和消極這樣的分類法來歸納概括這三個維度的話,從佛教內部來看,基于佛祖自我之間關系的應對方式和基于組織的應對都應該屬于積極的應對方式且與宗教委身程度存在相關關系,而基于自我的應對應該屬于消極的應對方式。所以,當佛教徒在處理壓力問題時,如果他們更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會更高;如果他們更多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會較低。此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研究只是驗證了佛教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二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若要明確指出孰為因孰為果的話,仍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
2西方學者對宗教與幸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
“幸?!笔莻€亙古不變的話題,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又因人們對幸福的主觀理解各不相同,“幸?!庇质莻€歷久彌新的話題。千百年來,哲學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等各個領域的學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理解對幸福進行了不同的闡釋。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基本觀點:快樂論與實現論,快樂論認為幸福感由愉快與快樂構成,實現論則認為幸福不僅僅是快樂,而是人的潛能實現,是人的本質的實現和顯現。受此影響,在心理學領域內,也有兩種與之相對應的研究取向,即主觀幸福感研究和心理幸福感研究。前者來源于快樂論,這一派心理學家傾向于關注廣義的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悅,他們認為幸福感由主觀快樂構成,重視廣泛的關于生活中好的與不好的事件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體驗;后者來源于實現論,這一派心理學家主要探索人類追求幸福發(fā)展的法則和存在的生命挑戰(zhàn)等,更強調的是實現人類潛能、自我實現、成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機能良好狀態(tài),是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具體來說,就是重視積極的自尊、社會服務、生活目的、友好關系的普遍意義。
西方學者在研究關于宗教應對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時,他們的相關研究目前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心理健康是個寬泛的定義,大多數研究者更多關注的是宗教應對與抑郁、生活滿意度等心理健康變量之間的關系。Harrison等(2001)指出:積極宗教應對與較少的抑郁癥狀緊密相關,消極的宗教應對(除宗教否認和同情外)與較多的抑郁癥狀緊密相關,且這種聯系在社區(qū)、臨床、護理等不同樣本上被一些研究所共同證實。但是,Tix和Frazier(1998)的一項針對抑郁癥狀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教應對并不能有效改善抑郁癥狀,但是會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在揭示宗教應對與生活滿意度關系方面,有研究表明宗教應對能夠提高生活滿意度。[2]因此,佛教以及相關的佛教藝術文化資源也在調適大眾對現實生活的滿意程度上會有所幫助。
根據我國宗教事務局的統(tǒng)計數據,國家現有佛教寺院1.3萬余座,其中巴利語系佛教寺院1600余座、藏語系佛教的喇嘛寺院3000余座。這些眾多的佛教藝術文化中的寺院建筑、神像雕塑、繪畫石刻等歷史遺產,都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眾走進它們以及參與相關的佛教活動。而在現當代,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眾也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和焦慮,也更加渴望擁有個體的心理健康、健全的人格、心理的幸福感,因此,佛教的寺院藝術文化等資源,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大眾上述心理方面問題發(fā)揮其積極的調試作用,以更好地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促進我們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參考文獻:
[1] 植鳳英,張進輔.宗教應對少數民族壓力應對研究的新視角[J].廣西民族研究,2007(2):5556.
[2] Rifkin,A.Doddi,S.Karagji,B.&Pollack,S.Religious and other predictors of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