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文革”期間,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特點鮮明的藝術品,“文革”瓷是藝術品中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各式各樣的“文革”瓷中都廣泛分布著女性形象,這些女性形象既有些許“女性”的特點,又有著大量的“男性”特點,是“文革”式的女性的典型代表,通過這些女性形象可以更好地研究文革那個時期的生活狀況和社會背景。
關鍵詞:文革;“文革”瓷;女性“文革”是一場全民參與十年之久的政治運動,其影響遠遠超過了政治和文化的層次。從藝術的角度看,文革雖然造成了中國藝術的倒退,但是文革也為中國的藝術帶來了一種新的形式。特色鮮明,政治濃郁的“文革”藝術注定是新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文革瓷器是“文革”時期藝術的典型代表。所謂“文革”瓷,有兩種不同的概念,廣義上是指“文革”十年之間生產出的所有瓷器;狹義上是指有“文革”時期的典型畫面、政治語錄或文字手跡等的瓷器?!拔母铩贝墒侵袊曛拼墒飞献罹咛厣?,包含最濃政治色彩的瓷器,“文革”瓷與文革一樣都是各自歷史長河中最獨特的一顆流星?!拔母铩贝芍斜憩F(xiàn)著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瓷器上的女性題材從唐宋開始出現(xiàn),明清開始成熟,民國達到鼎盛,直到“文革”瓷的出現(xiàn),女性題材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通過分析“文革”瓷上的女性形象,不僅能了解“文革”時期瓷器繪畫和生產的高超技藝,更可以通過瓷器上表現(xiàn)出來的女性形象,看全社會的真實寫照。在“文革”的這十年中,女性的形象被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普通的勞動婦女與知識女青年被大量的置于瓷器中,大量的女性瓷塑出現(xiàn),許多瓷器上更是繪畫有數量可觀的女性形象。
1“樣板戲”題材“文革”瓷中的女性形象
“樣板戲”不僅是“文革”時期文化藝術的代表,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歷史的縮影。樣板戲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例如《沙家浜》中的阿慶嫂,《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李鐵梅,《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白毛女》中的喜兒,《海港》中的方海珍等,這些人以干部、英雄、革命者等各種形象出現(xiàn),在各自的天地里呼風喚雨,女性取得了和男性一樣的社會地位。但是這樣女性等同被男性化,失去了一個女性應該擁有的獨特特征,社會上的女性都是以一種男性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革”瓷中,存在著大量的“樣板戲”題材的瓷器?!皹影鍛颉鳖}材的“文革”瓷中的女性形象除了面貌之外并無太大的差別。這些女性大都衣著樸素,衣服的顏色搭配顯得單調卻又充滿了動感,給人以一種向上的力量,樣板戲中的女性服飾多是以長袖衣搭長褲出現(xiàn),幾乎不見有連衣裙等新式的衣物,軍裝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從瓷器上可以看出,女性偏愛于穿綠軍裝,穿上軍裝的女性更顯得有男性的特征,在當時“文革”的背景之下,軍裝更是一種政治的象征。不論是哪一類的服裝,色彩上過于單調,多是素色類的衣服,只是有部分的服裝搭配上小碎花,在“文革”時期,衣服稍微花哨一點就會被打成“奇裝異服”,要被批判。除了服飾上,“文革”瓷中“樣板戲”題材的女性鞋子也相對比較固定,多是黑紅白三種顏色的布鞋,女性穿上之后給人以一種樸素精干之感。在發(fā)型上,“樣板戲”題材“文革”瓷的女性多為齊耳短發(fā)、長發(fā)披肩和扎成長辮三種,《白毛女》中的喜兒是以一席白色長發(fā)示人,《紅色娘子軍》中的女性多以齊耳短發(fā)出現(xiàn),《紅燈記》中的女性多是長辮的形象。從身材上看,“樣板戲”題材瓷塑中的女性多是身材魁梧健壯,女性的身材和男性幾乎一致,當女性與反面人物在一個瓷器上同時出現(xiàn)時,女性的形象顯得過分的高大,當女性與正面人物尤其是男性形象在瓷器上同時出現(xiàn)時,身材卻又顯得相對的渺小。從造型來看,她們的動作多是弓箭步,右手一般握拳高舉,左手一般放在胸膛,有一種武打的造型,尤其是《紅色娘子軍》這一類軍事題材的樣板戲中反映的女性軍人的形象更是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出一種武打動感。
2“批判”題材“文革”瓷中的女性
“文革”的十年之中,“批判”一直是“文革”的主題。當年批判的類型很多,比如“斗私批修”“批林批孔”“打倒蘇修”“打倒反動派”“打倒走資派”等許多種革命大批判。在“文革”瓷中,有著相當數量的“批判”題材的瓷器?!芭小鳖}材的“文革”瓷中,女性的數量相比“樣板戲”題材的“文革”瓷來說相對較少,女性在這些瓷器或者畫面中所占的比重下降,這個題材所展現(xiàn)出的是男性作為主導,女性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女性的樸實風格并未改變,衣著樸實無華,顏色的搭配十分單調,女性多以農民和軍人的形象出現(xiàn)。女性的表情在這一題材的瓷器中顯得尤其的嚴肅,不像“文革”瓷中其他的女性形象,“批判”本身就是極其嚴肅和認真的,所以女性的形象才會如此的嚴肅。
3學“毛選”題材“文革”瓷中的女性
在“文革”瓷中有大量反映人民學習“毛選”的畫面,從鄉(xiāng)間樸實的農民到工人再到博學的知識分子,大家都在認真學習毛選。“文革”瓷中的許多瓷繪作品生動的表現(xiàn)著人們學習“毛選”時的那種認真。瓷繪中展現(xiàn)的女性形象還是典型的文革女性特征“紅光亮,高大全”,這種形象是一種程式化的造型,給人一種通俗、喜慶、陽光的形象。學“毛選”中的女性少了些許的嚴肅,多了幾分的歡笑,神情輕松了許多。女性的衣物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慢慢改變了那種樸素的風格,開始向時尚轉變。顏色的組合豐富,不再像之前紅配綠,紅配黃等,而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色彩。從女性的線條來看,棱角分明,描繪中更突出對于女性身材的描繪,漸漸擺脫那種程式化的描述,慢慢地向寫實的風格邁進。
4“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類“文革”瓷的女性
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由政府倡導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生活和勞動,幫助農村的政治運動?!拔母铩贝傻牟世L中的女性知青,她們的衣服與地道的農民形成鮮明的對比,衣服的樣式十分的新潮,已經逐漸擺脫過分單一的搭配,開始出現(xiàn)一些比較時尚的裝飾。女性知識青年的發(fā)型不再是農民那種齊耳短發(fā),頭發(fā)較長,多扎成長辮而且頭發(fā)開始出現(xiàn)一些卷曲狀。在勞作中他們顯得表情輕松,臉部也缺少長時間田間勞作留下的風霜印記?!拔母铩贝芍忻枥L的知青的勞作相較于地道的農民顯得十分的生硬,缺少了一種干農活時的熟練和靈活。在數量龐大的“文革”瓷中,女性形象的總體特征是極其相似的。形成這樣單一、枯燥的原因無非是高壓的政治環(huán)境,藝術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缺少了一種自我創(chuàng)造的動力。當然如此單一的形象卻又能迎合大眾的口味,這肯定是由于生活在底層的大眾從藝術品中看到自己光輝的形象,滿足了他們的欲望。女性在這一時期的地位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女性成為藝術作品中的主角、英雄。女性形象有著如此崇高的地位,女性的“男性化”應該使得女性真正的走上解放,但是卻恰恰相反,“文革”瓷中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并沒有使女性走上真正的解放,而是進入了一種革命式的“功利”主義。參考文獻:
[1] 陳玉俠.略論“文革”時期的女性[J].赤峰學院學報,2010(2):1921.
[2] 樊建川.“文革”瓷器圖鑒[M].文物出版社,2002.
[3] 張才軍.中國紅色官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作者簡介:呂東亮(1989—),男,江蘇連云港人,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2級考古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陶瓷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