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劍
作家,曾任《成都客》、《舍客》等雜志主筆,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出版作品:《舌尖風流》《閑言碎語》《生活劇場》。
我的朋友沈勝衣愛植物,花草樹木,每到一地旅行,對植物的關注是重點。好像讀懂了這個就讀懂了一地的性情。像我這樣的懶人,到一地先尋找的是美食,似乎唯有這樣才能理解一地的文化。
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中的小雪。下午飄起了毛毛細雨,有些陰冷。有事去芳草東街,看到一小區(qū)墻邊有一盆像竹葉的植物,盆里還種有辣椒。猜應該是姜葉,于我辨別的唯一方法是聞葉子的氣味,掐了點葉來聞,手指上滿是姜的氣味,很好聞。守門的大姐問我看什么,我問她是不是種的姜,她說是,反問我,難道不認識姜,我說姜葉很少見到,曾經(jīng)把發(fā)芽的姜種到陽臺上的盆里,葉子老長不起來。守門大姐說,這類菜蔬要種地上,要日曬夜露才長得好。“日曬夜露”這句我覺得說得真好,這就叫吸收天地之精華吧。
也許是對花草樹木太習以為常,似乎只知道長在那里就成了,至于更多的關注幾乎就缺失了。
這大概也是都市人的普遍心態(tài)吧。到底那植物長得如何, 跟個人關系到底不是太大。女兒倒是對植物關心,常常去郊外,拍回這樣那樣的照片,比對花譜,查找資料。與自然親近,常常是說著容易,做起來也難。雖然成都植物園很不錯,但去游覽的似乎也只有植物達人了。女兒習慣于拍攝植物,也多半是對熱愛的天性,從林林總總的植物中讀出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在我看來,大概也不能夠讀懂其中的含義。
最近一段時間熱衷于行走,也留意路邊的花草,它們毫不起眼,卻又有自己的風姿。我看到南兆旭先生花十年的精力做了一冊《深圳自然筆記》,他通過本書與大家一起發(fā)現(xiàn)和分享深圳的自然生態(tài)之美,了解深圳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的變遷,分享在大自然中行走的感受。他說:“我們常常一說美景就會要去西藏、新疆,都試圖周游世界,覺得美景都在他鄉(xiāng),我們只把深圳當作賺取行走他鄉(xiāng)旅費的生意場,當作車水馬龍的水泥森林,但其實行走在深圳的山水之間,我才知道這個城市的大自然有多美?!?/p>
對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來說,何嘗不是這樣的錯覺。總以為美好的風景在他處。成都植物多達2391種,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倘若在行走的過程中,記錄下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一種自然筆記了。期待有心人記錄下這個城市的花草樹木,哪怕是只言片語,也能見證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