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豫
陳來國,1974年生,湖南寧鄉(xiāng)人,現(xiàn)供職于湖南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長沙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2012年廣西藝術學院中國山水畫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碩士學位,曾先后師承趙濺球、阮國新、柯桐枝、王金石、左劍虹等諸位先生。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展覽。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來國堪稱一位上下求索的耕耘者,勤奮、善思、篤行是他成功的關鍵。
來國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研究生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山水畫作品,如:《溪山秋水圖》《和諧家園》《寒山蕭瑟》,等等。這些作品以墨代色,力求宏偉壯觀、大氣恢弘、清爽明朗,強調(diào)在單純、明快的對比中追求墨色的和諧與層次的豐富。其筆法是以勾勒、皴擦、點染為主導,突出結構和質感的變化,墨色變化有濃、淡、干、濕、焦之分,用墨濃淡相宜、干濕適度,北宋韓拙在《山水純?nèi)分性唬骸肮P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标U述了用筆用墨的關系,來國用筆、用墨甚有一套,筆墨實處,以一筆之毫,擬大千之體,以一墨之色,繪萬象之顏,以一水之變,韻天地之合,筆墨點滴都是心聲的表達。筆跡虛處,用筆縹緲,若有若無,墨點變化疏密有致,可謂有“水暈墨章”、“如兼五彩”之效果。來國的山水畫除了講求用筆、用墨之外,還注重山水畫中氣韻的表現(xiàn),他在追求“骨氣”的陽剛之美外,又不舍棄“風韻”的陰柔之美,作畫時心隨筆運,取物象于心中,在勾、皴、擦、點、染之間尋求山水的陽剛與陰柔、宏大與秀美、寂靜與喧囂、雄壯與悲涼。借筆墨抒寫心靈,是來國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顯,閱歷的記錄,來國把心中的山水賦予生命意義,他盡力挖掘和展示山水畫的意境,他的每一幅山水畫都傳達了他的思想情感、審美意識,也體現(xiàn)了他對畫面立意與取舍的整體把控能力。
董其昌曰:“先以古為師,再以造化為師,最終以心為師?!本褪钦f畫畫要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和方法,掌握其形式,師其自然,而后為我所用。來國不僅勤奮,而且善思、善學、善行,他學古而不泥古,而是學其筆墨精神。他認真揣摩宋、元、明、清山水畫的筆墨元素,吸取古人用筆、用墨的特點,體會前輩畫家用筆用墨的用意所在,通過用筆和用墨來把握山石的結構形態(tài)、筆墨空間、明暗關系,進而提高自身筆墨技法,以及增進了藝術修養(yǎng)及對畫的辨別能力,最終“化古法為我法”。同時,他又注重吸取現(xiàn)當代繪畫思想,拜訪名師,廣交畫友,取他人之長,不斷地從題材、構圖、色彩和筆墨技法上去追求突破,在各方面為山水畫注入新元素。藝術家必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如果所有畫家的畫作都是一副面貌、千篇一律,那么繪畫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來國的山水畫融會古今,逐步形成自身獨有的風格,在他的畫面中我們既能看見文人畫的筆墨韻味,又能看見現(xiàn)當代獨特的構圖形式感。觀其畫,畫面有三勢:明暗指引之勢、點染趨向之勢、空白導向之勢,其三勢使整幅畫面峰巒深厚、勢伏雄強、意境清遠、渾然天成,可見來國有“ 得勢則隨意經(jīng)營,一隅皆是”之才氣。
看來國的畫,能體會到他純凈、坦誠的心靈。他每每陶醉于揮毫潑墨中,都會用心傾吐筆墨,他總有永不停息的激情與沖動,運用筆墨語言來抒情達意,闡明自己的人生抱負和處世感悟,用思想、用行動去勾勒屬于他心中的壯美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