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質(zhì)世界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中謀求平衡與和諧,人類社會亦然??v觀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我們從未停止嘗試各種努力去獲得幸福,不論其內(nèi)容為何。法,作為人類社會通往和諧之路的有效工具,便是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并承擔起它獨特的歷史使命的。那么它因何而起、又將走向何方?帶著這樣的問題,本文將通過人性的視角來作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人類社會;法;法的起源;理性;理智;
如今,物理學界的超空間理論已經(jīng)橫掃了世界上主要的物理實驗室,其理論滲透出的思維方式——維度的引入,是革命性質(zhì)的。[1]只是這種理論還不被大眾所了解。嘗試著用這種維度的思想,重新審視一下法學領域的問題,也許能取得意外的收獲……
什么是法?在人性的視角下,法可分為初級的產(chǎn)生于理性的法]且叫理性法和高級的產(chǎn)生于理智的法,且叫理智法。理性法是社會主體行為及相互關系的理性準則。理智法是社會主體行為及相互關系的理智準則。
就理性而言,古希臘柏拉圖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志、理性、激情,可能是理性一詞的最早使用。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有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性通常指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從人性的角度綜合來看,理性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基于感受而不用感受的認識方式。理智,更多的表現(xiàn)為人類運用理性對人類感情的合理認識。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理性,對象是自然物;理智,對象是人的情感。
一、理性法的誕生
不論實證主義者和非實證主義者吵得熱火朝天,法都擁有一個屬性——基于人類社會關系的制約。這種制約是構(gòu)成法的最古老而又最基礎的因子。而這種因子則產(chǎn)生于一個群體的理性。
《圣經(jīng)》中,創(chuàng)世紀一篇有這樣的描述,伊甸園有兩顆書,知識之樹與生命之樹,當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頓時生了智慧,于是上帝把他們打入凡間……
運用理性為人類所獨有的能力,是人類區(qū)別于其它生命的最本質(zhì)屬性,并且成就了今天人類在地球之上不可撼動的統(tǒng)治之位。然而早期人類的生活卻異常艱難。很明顯我們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壯的身軀以及厚而韌的皮毛,這樣的我們難以抵抗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或兇猛的野獸。但是進化而來的群居屬性讓我們生存了下來,群居生活狀態(tài)便是早期社會的雛形,而維系這種狀態(tài)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個情感是人類各種感情總的概括。情感讓人類群體齊心協(xié)力,并通過運用群體成員集體的理性對抗著災難猛獸,同時運用少量理性依從正義的指示在親密無間的成員之間分配戰(zhàn)利品。對戰(zhàn)利品的分配規(guī)則構(gòu)成了最原始的基于社會關系的制約。這種用情感便足以維系團結(jié)的社群狀態(tài),在很長時期內(nèi)保證了人類群體生存和發(fā)展,而基于少量理性秉承公正的粗糙的分配規(guī)則也使得社群的成員關系較為安定和諧。但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社群有了足量的剩余物資,這時依靠成員情感上信任而擔任分配物資的人一旦難以抵擋貪婪欲望的侵蝕,腐敗便產(chǎn)生了。腐敗導致不公,影響了維系社群團結(jié)穩(wěn)定的樸素的情感,甚至導致分裂和戰(zhàn)爭。因此為了防止這些不利因素的出現(xiàn),保證社群完整和人們之間樸素的情感,社群把所有的希望和努力都用于尋找或培養(yǎng)可信的分配者。而社群的信任,難以阻擋分配者的腐化,因此整個社群陷入定期動蕩的死循環(huán)。
以上所說是面對面的較小的社會。弗里德曼通過對施瓦茨關于莫肖和克武察的比較研究的仔細分析,得出關于一般法的起源的實質(zhì):非正式控制到正式控制。他認為在小的面對面的社會里,可能沒有法律。在那種面對面的社會是靠一致同意的準則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因為在面對面的社會里一般沒有正式的法律,所以人們行為準則的就只有用“一致的同意”來替代“合法性”。[2]
隨著社群自身的壯大以及社群之間不斷交流與聚集,更多的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的加入社群,最終較大的社會出現(xiàn)了。由于社會的龐大和陌生人之多,使得光靠情感不足以也不能維持社會的安定,專制就成了維護統(tǒng)一的手段,理性作為專制的手段開始被更多的利用于社會關系的制約,最終促成了理性法的誕生。因此,理性法的出現(xiàn),是社會由情感控制轉(zhuǎn)變?yōu)槔硇钥刂频谋憩F(xiàn),正如《漢書·陳寵傳》所描述中國西周時期的法禮關系,“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 ”,要知道中國封建時代的禮,是基于家天下的理念的產(chǎn)物,而家天下則是情感統(tǒng)治的直接體現(xiàn)。理性法多是刑法因為理性法并不顧忌人的情感。
二、理智法的誕生
理智法更多的強調(diào)對情感的合理控制,其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對平等主體社會關系的調(diào)整,如民法。理智肯定不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形式,但人類在某個階段,偏偏選中它為人類的幸福之路開荒辟野。理智初露鋒芒的是理智對于情感的控制而產(chǎn)生的理智法。鉆木取火是人對自然的理性。專制皇帝的法令,這種理性同他對待自己財物的理性并無二異,它們都是基于感受的,而非基于感情的。當理性面對情欲束手無策時,理智則是以善的情感的搖籃、情欲的克星的面貌呈現(xiàn)出來。
古希臘、古羅馬是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羅馬公民與外邦人及外邦人之間在適用法律問題上日益尖銳的矛盾,迫使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設立。外事裁判官依據(jù)“公平”、“正義”原則處理羅馬公民與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間的糾紛,并提出辦案的原則和方法,這就創(chuàng)造出了“萬民法”。[3]這讓人們用理智的控制情感,理智法誕了。因此理智法離不開共和的環(huán)境。
三、總之,法似乎是因人性的墮落而生,終止人性的墮落是他們的歷史使命
理智法不是理性法但基于理性,理性法不是自然法則但基于自然法則。設想未來人類進入了包容型的社會,理智法的使命也必將終結(jié),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活法之治這似乎也在符合著人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美]加來道雄:《超越空間》 劉玉璽、曹志良譯,世紀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
[2]趙海軍《弗里德曼法律起源理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P5
[3]龐朝驥《中國、古希臘、古羅馬法律起源特點之比較》[J]法律文化研究2006.00期P5、6
作者簡介:姜天(1987-)男,滿族,河北隆化人,現(xiàn)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2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