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艷茹
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病程較長,病因復雜。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fā)生心肌梗死(AMI)時胸痛的發(fā)生率較非2型糖尿?。∟T2DM)患者低?;颊邿o典型胸痛癥狀,常見癥狀有上腹部堵悶、不適,惡心、嘔吐,胸悶、憋氣,低血壓狀態(tài)、休克,心悸、心律失常,腦卒中等,或出現異位疼痛,如腹痛、牙痛、下頜痛、肩臂痛、足趾痛等,或無癥狀,心電圖發(fā)現心肌梗死圖形,但多數改變延遲,上述心肌梗死即為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1],在臨床上容易被忽略而造成誤診、漏診,貽誤治療,同時影響預后。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2010年在我院內科住院確診的60歲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為觀察組(T2DM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6歲。糖尿病病程5~18年,入院時空腹血糖8.8~21.6mmol/L,同期住院的非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NT2DM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67歲,住院前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圍內,兩組患者治療方案,心臟功能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T2DM的診斷參照1999年WHO分類標準[2],AMI的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3]。T2DM組的2型糖尿病均在發(fā)病前得到確診,而NT2DM組在AMI的恢復期復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除外糖尿病。
1.3 研究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AMI時主要臨床表現、心電圖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病死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
2 結果
兩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心電圖、并發(fā)癥及病死率顯示:老年T2DM患者出現AMI時,其臨床表現為典型胸痛者較少,無痛型居多,占56.7%,多以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異位痛為主,PAMI發(fā)生率顯著高于NT2DM組(P<0.05)。T2DM組發(fā)生非ST段抬高型AMI的患者較NT2DM組明顯增多,其并發(fā)癥、病死率亦較NT2DM組明顯增高(P<0.05)。
3 討論
分析老年T2DM患者易并發(fā)PAMI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糖尿病患者糖蛋白代謝紊亂,心臟自主神經損傷,交感及迷走神經纖維增厚、斷裂,神經纖維數目減少,可以減弱甚至中斷痛覺沖動的傳入,因此疼痛發(fā)生延遲;②糖尿病患者集聚了冠心病的多種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可加速冠脈多支血管硬化,易合并冠心病,發(fā)生心肌梗死時如側支循環(huán)建立不良,缺氧的心肌處在頓抑或冬眠狀態(tài),對疼痛感覺遲鈍,而發(fā)生PAMI;③心梗發(fā)生并發(fā)癥,尤其是休克、嚴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腦卒中時,其疼痛被并發(fā)癥的嚴重癥狀掩蓋,造成無痛假象;④老年人自身心臟自主神經變性,痛閾增高,敏感性、反應性差也是PAMI的原因之一;⑤心肌梗死部位,心臟下壁靠近膈面,支配二者的神經節(jié)基本臨近于脊髓的同一斷面上,因此下壁心肌大面積壞死變性時刺激到膈肌,出現惡心、嘔吐,同時由于缺血缺氧,迷走神經反射使壞死心肌受刺激,亦可引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臨床上易誤診。
總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其癥狀不典型,易造成誤診、漏診,病死率高,危險性大,因此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應及時進行全導聯(lián)心電圖,血流動力學以及心肌酶學檢查,及時處理各種并發(fā)癥。同時,盡早發(fā)現糖尿病,積極治療,嚴格控制血糖,以防心血管并發(fā)癥出現,提高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誘因及發(fā)病特點的認識,有利于預防和早期明確診斷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對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士雯、錢方毅 老年心臟病學[M]. 2版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920
[2]錢榮立摘譯 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3]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