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目的:對頸內動脈出現(xiàn)狹窄采用非增強MRA聯(lián)合CT實施血管成像進行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方法:對采用TOF-MRA以及CT和DSA對頸內動脈進行診斷的影像資料進行分析,通過對管腔直徑觀察、斑塊性質觀察以及斑塊表面觀察的分析,對TOF-MRA診斷、CT診斷、DSA診斷以及TOF-MRA聯(lián)合CT診斷在頸內動脈狹窄中的治療進行比較。結果:將DSA的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TOF-MRA聯(lián)合CT對頸內動脈狹窄實施診斷具有的敏感率、特異率以及準確率分別為:95.2%,97.1%,98.1%。在對斑塊性質診斷以及斑塊表面觀察方面,CT診斷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結論:TOF-MRA聯(lián)合CT對頸內動脈發(fā)生狹窄進行診斷,在狹窄的程度診斷、斑塊的性質診斷以及斑塊表面的形態(tài)診斷方面,具有很高的準確性。
【關鍵詞】頸內動脈狹窄;非增強MRA;CT;聯(lián)合診斷
中老年患者由于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頸內動脈血管狹窄,極易引發(fā)缺血性腦卒中。臨床中如果要實施血管支架置入手術或者進行內膜切除,需要對頸內動脈的狹窄情況進行掌握。頸內動脈實施診斷的方法包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進行診斷,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機進行診斷,采用CT血管成像進行診斷,采用磁共振(MRA)血管成像進行診斷等。對于CDFI診斷,雖然對斑塊的診斷比較準確,但是圖像不清晰;DSA在血管狹窄的診斷中屬于金標準,不足之處是具有創(chuàng)傷性;非增強磁共振成像(TOF-MRA)以及CT成像,圖像顯示清晰,沒有創(chuàng)傷性。本文對TOF-MRA聯(lián)合CT對頸內動脈發(fā)生狹窄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頸內動脈實施TOF-MRA診斷、CT診斷以及DSA診斷的54例影像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有36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齡段為45~72歲;臨床癥狀表現(xiàn)是:27例患者出現(xiàn)頭暈,13例患者除頭暈外四肢出現(xiàn)麻木,14例患者還伴有口角歪斜癥狀以及臉部發(fā)生麻木。全部患者在一星期內實施TOF-MRA診斷,CT診斷以及DSA診斷。
1.2 診斷方法 TOF-MRA使用Symphony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實施診斷,成像方法為時間飛躍法,患者頸內動脈的巖段到頸部總動脈開始的部位作為掃描的范圍,一次性將數(shù)據采集完成。CT診斷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256,在患者肘部靜脈注入60ml的對比劑,患者主動脈弓部位置到頸內動脈的虹吸位置作為掃描范圍。DSA診斷使用Philips FD20血管機,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在主動脈弓部一次注入20ml的對比劑,實施正位成像、側位成像以及斜位成像。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資料使用SPSS17.0進行分析,使用卡方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采用Ridit對數(shù)據資料的程度進行分析,P<0.05說明比較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將54例患者的影像資料進行對比,根據頸內動脈血管狹窄的不同程度,分為正常級別、強度級別、中度級別、重度級別和閉塞級別。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頸內動脈血管狹窄的程度采用不同診斷方法以后,診斷結果經過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根據診斷結果,斑塊的表面形狀具有三種程度:光滑程度、不規(guī)則程度以及潰瘍程度。通過對3種診斷影像資料進行比較,頸內動脈斑塊形態(tài)的診斷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如表2所示。
2.3 以DSA作為影像資料的金標準,在頸內動脈起始部分對血管狹窄進行的診斷結果中,TOF-MRA聯(lián)合CT診斷在敏感率、特異率以及準確率方面分別為:95.2%,97.1%,98.1%,說明頸內動脈發(fā)生近段狹窄采用TOF-MRA聯(lián)合CT進行診斷,能夠提高影像的準確率。
3 討論
對頸動脈血管狹窄的程度以及斑塊的形態(tài)進行判斷,能夠更好的對治療提供依據。CDFI診斷、MRA診斷以及CTA和DSA診斷均有優(yōu)勢和不足,其中由于MRA和CT屬于無創(chuàng)操作,更多的被應用在臨床診斷中。
TOF-MRA進行診斷的特點是:診斷快速、沒有創(chuàng)傷以及準確率高,經過實施TOF-MRA檢查,不用再進行CT診斷或者DSA診斷。CT診斷既能夠對血管狹窄的程度進行判斷,又能夠對斑塊的形態(tài)、斑塊的大小等進行觀察,準確率比較高。TOF-MRA聯(lián)合CT進行檢查,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以及準確率,對斑塊形態(tài)作出準確的判斷。檢查過程中,可以首先進行TOF-MRA診斷,然后進行CT診斷,從而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
TOF-MRA聯(lián)合CT對頸內動脈發(fā)生狹窄進行診斷,提高了檢查準確率,從而使患者能夠更好的實施治療。
參考文獻:
[1]張宗軍,張龍江.CTA 和MRA 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6):451-455.
[2]方傳剛,武紅斌,許成崗等.64層螺旋CTA與DSA在頸內動脈狹窄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25):108-109.
[3]張勤奕.美國心臟協(xié)會指南與歐洲指南中關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應用建議及在一級預防中的差異[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9):648-650.
[4]Kajimoto K, Moriwaki H, Yamada N, et a1.Cerebral hemodynamic evaluation using per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values in chronic occlusive carotid disease[J].Stroke, 2010,34(7):
1662-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