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亞
一、陳清覺及其開創(chuàng)的龍門丹臺碧洞宗
陳清覺(1606-1705)在四川成都和青城山開啟了一個龍門支派碧洞宗,對爾后四川道教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據(jù)《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公清覺,道號寒松,又號煙霞,系湖北武昌人氏,生于明萬歷丙午年(1606年)三月初五申時。弱冠登第,為少年名進士,入庶常,后因勘破宦途險惡,辭官去職,隱姓埋名,至武當山太子坡,拜投詹公太林,簪冠受派,改儒為道。于康熙八年(1669年)游川參訪,止杖于青城山天師洞,見山川奇秀,殿宇荒涼,因停鶴駕,整飭洞天。諸事甫畢一新,即把青城山天師洞廟務(wù)交與道友張清湖經(jīng)理,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只身來到成都青羊?qū)m掛單養(yǎng)靜??滴跞哪辏?695年),遇臬憲趙良璧于青羊?qū)m,趙為之修建二仙庵。趙良璧邀請陳清覺擔任住持,陳公遂成為二仙庵的開山真人。陳清覺于是在二仙庵開啟了龍門派支派碧洞宗。
陳清覺傳有弟子多人,且多為四川各地宮觀的住持。主要有:陳一慶,稱弘道真人,曾住青城山天師洞;吉一法,陳清覺之后,任二仙庵住持;劉一貞,稱含玄真人,青城山朝陽洞住持;孟一貴,開建并且住持大邑縣龍鳳場云臺山觀音寺;石一含,開建并且住持茂縣歐陽觀;龍一泉,開建并且住持三臺縣云臺觀。
協(xié)助陳清覺傳教創(chuàng)派的還有其師兄全真龍門派的張清湖、張清云、張清仕等。張清湖接替稱清覺住持青城山天師洞,張清云曾任三臺縣去臺觀住持,張清仕任青城山文昌觀住持,后開建都江堰二王廟,傳徒趙一柄等。陳清覺與師兄張清湖、張清云、張清仕等各傳有若干徒弟,這些弟子遞相傳授,逐漸形成一個有較多徒眾的龍門支派,共尊陳清覺為開山宗師,以其碧洞真人號之,“丹臺碧洞”二字作宗名,稱為“丹臺碧洞宗”,成為中國道教清代至民國時期一個很有影響的宗派。在中國的道教發(fā)展史上,全真龍門派丹臺碧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
碧洞宗仍據(jù)龍門派所訂派字,傳承宗派是: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fù)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維懋,希微衍自寧(啟派祖師丘處機所傳)。后加60字:住修正仁義,超升云會登,大妙中黃貴,圣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xiàn)實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先生,萬古續(xù)仙號,三界都是親(傳為康熙皇帝所加)。合為100字。
全真龍門派碧洞宗以二仙庵、青城山為傳播中心,逐漸向其它州縣發(fā)展。后來四川許多州縣的宮觀都有該宗道士作住持。據(jù)《龍門正宗碧洞堂支譜》記載,該宗道士作過主持的地區(qū)的宮觀有:
成都二仙庵、成都青羊?qū)m、成都小北門太清宮、成都太清宮、成都三圣祠、成都東御街敬佛堂、成都外北報恩堂
青城山天師洞、青城山文昌宮、青城山朝陽洞、青城山郭家庵
灌縣二王廟、灌縣三臺山東岳高、灌縣太平場藥王山
華陽縣白家場高橋文昌宮
雙流縣天成宮
新津縣天社山老子廟
溫江縣東岳廟、溫江縣盤龍寺
郫縣壽尊寺
大邑縣鶴鳴山文昌宮、大邑縣龍鳳場觀音寺、大邑縣老君觀
蒲江九仙山
邛州慈云寺
彭縣三教寺、彭縣三圣寺、彭縣九尺鋪禹王宮、彭縣楠木場真武宮、彭縣敖家場五顯廟
崇慶州毛郎鎮(zhèn)千佛山、崇慶州南華宮、崇慶州鄒家庵、崇慶州丹鳳山南岳廟、崇慶州娘娘岡龍駒寺、崇慶州菩薩堂
漢州(今廣漢市)老君觀(后改名為漢州元妙觀)、漢州小漢鎮(zhèn)陜西館
潼川(今三臺縣)云臺觀、潼川寶河觀、潼川東岳廟、潼川三圣宮、潼川川主廟、潼川河嘴文昌宮、潼川云臺場文昌宮、潼川金村場川主宮、潼川廣利井真武宮
中江縣普興場三圣宮
綿竹東岳廟、綿竹武都山嚴仙觀
眉山縣重瞳觀
資陽縣玉皇觀
樂至縣川主宮
富順縣某某宮
汶川縣娘子嶺
天全縣大川村毗羅寺、天全縣冷村圍塔大明寺
雷波縣雷神廟等。
二、丹臺碧洞宗著名道人的真功真行
四川全真道龍門丹臺碧洞宗道人歷來奉行全真道真功、真行,濟世度人。丹臺碧洞宗道人對道教界和社會所作的貢獻及其影響主要有:
龍門派丹臺碧洞宗第十三代弟子王來通(?——1779),乾隆間為灌縣(今都江堰市)二王廟住持,他努力整飭廟規(guī),培修道路,廣植林木,頗有成就。又布施藥物,歲以為常,而自奉甚儉。他很關(guān)心地方水利工程,發(fā)起新修橫山的長同堰,造福于地方,并立志要把都江堰的治水經(jīng)驗加以推廣,后主持刊印了《灌江備考》、《灌江定考》、《匯集實錄》三書。這是現(xiàn)存都江堰治水經(jīng)驗總結(jié)最早的專書,有一定科學價值。
龍門派丹臺碧洞宗第十四代弟子陳復(fù)慧(1736——1795),住持溫江盤龍寺,對道教齋醮儀式及音樂頗有研究和貢獻,著有《雅宜集》行世。曾校正《廣成儀制》數(shù)十種,共40卷約200余科,此后《廣成儀制》即成為成都全真道觀及民間廣成壇道士奉行的科書。他所承傳的道教齋醮樂曲以“細膩含蓄”著稱,被稱為“廣成韻”或“南韻”,成為后來四川兩個民間壇門之一“廣成壇”之祖。清乾隆年間,邑人患疫,陳復(fù)慧為建水陸齋醮,會川督巡境臨灌縣,聞于朝,敕賜“南臺真人”。
龍門派丹臺碧洞宗第二十一代弟子彭椿仙(1883——1942),法名至國,清末民國間為青城山天師洞道士住持。清末,曾就讀四川勸業(yè)道周善培所辦之四川通省農(nóng)政學堂蠶別科方外班,畢業(yè)后回青城山推廣蠶桑,并廣植楠、杉樹。民國八年(1919年)受到四川省長楊庶堪表揚,頒給“道在養(yǎng)生”題額,以資鼓勵。
抗戰(zhàn)期間,彭椿仙還從本廟每年收入中提取若干,以補助應(yīng)征入伍壯丁家屬,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他還曾保護過成都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領(lǐng)導人楊波(中共地下黨員)。
彭椿仙關(guān)心貧苦農(nóng)民,他常常給青城山附近貧苦農(nóng)民以糧、錢幫助。他一生熱愛種樹,不僅自己種,還要周圍群眾種樹愛樹,還革除佃戶新年向寺廟送禮的慣例,讓佃戶種樹、護樹,年復(fù)一年,而今許多參天大樹,就是彭椿仙苦心經(jīng)營留下的。他熱愛教育事業(yè),1917年在青城山麓雙鐘寺創(chuàng)辦小學。1919年,又在石筍堂建小學一所,解決貧苦子弟入學困難。
清末民國期間,成都二仙庵道人的傳戒和重刊《道藏輯要》,是四川全真道龍門派道人對道教界和社會所作的又一重大貢獻,并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仙庵開期傳戒。重慶水月庵宋慧安方丈于光緒十三年來二仙庵傳授戒律。三年后,宋慧安方丈受京師(北京)白云觀傳給衣缽,接法眷回四川,開期傳戒。后閻永和方丈繼宋慧安之法席,倡導三壇戒律,傳戒演缽。于是,閻永和傳王宗生,王宗生(王伏陽)傳熊理斌,熊理斌傳申信筠,共傳五代方丈。至民國三十四年農(nóng)歷二月(1945年3月)最后一期,二仙庵計共傳戒60余期,受戒弟子約六千多人,遍及四川、西南乃至全國各地。
民國期間,二仙庵在北京白云觀(于1927年以后停止傳戒)、沈陽太清宮(于1930年以后停止傳戒)等傳戒宮觀已經(jīng)停止傳戒情況下,繼續(xù)傳戒,傳續(xù)全真道法脈。
光緒十八年(1892年),閻永和方丈在傳戒之期又發(fā)起重新刊刻《道藏輯要》創(chuàng)舉。閻方丈與井研賀龍驤、新津彭翰然等,根據(jù)成都著名藏書家嚴雁峰家藏的蔣元庭本《道藏輯要》重新編纂。他們鑒于“時事日非”,“恐珠遺滄?!保謩e又增補重要道書17種于內(nèi),并按各書的內(nèi)容,分別續(xù)入28宿有關(guān)字集。
同時,閻永和等人又收錄清人賀龍驤編的有關(guān)道經(jīng)書目5種,以及宋元以來有關(guān)道經(jīng)書目18種,以備查找。
由此可見,閻永和等人在蔣元庭本《道藏輯要》的基礎(chǔ)上,又增補了17種道書和23種道經(jīng)書目,共為40種,為了便于區(qū)別蔣元庭本《道藏輯要》而名之為《重刊道藏輯要》。清光緒十八年開始,至清光緒二十七年,歷時9年時間,《重刊道藏輯要》才宣告完成編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成都二仙庵方丈閻永和發(fā)起募捐并開始雕刻《重刊道藏輯要》經(jīng)版。閻永和經(jīng)過認真周密的考查,從三個因素即:工價廉、刻工精、成本低(采用梨木板材刻板)的特色方面而選擇“岳池幫”來雕刻《重刊道藏輯要》。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閻永和方丈羽化歸真。其雕刻的組織工作由王伏陽和宋智和承繼下來,前后經(jīng)歷15年之久,至民國四年(1915年)才告竣工?!吨乜啦剌嬕方?jīng)版采用梨木為材料,每塊兩面刻字,一面兩頁,共雕刻一萬四千塊,以二十八宿為次序,印刷成為二百四十五冊。集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六朝以來道家經(jīng)典,輯道家哲學、道教歷史、氣功丹法、天文地理、醫(yī)學易學等,集幾千年中國道教文化之精萃?!吨乜啦剌嬕方?jīng)版連續(xù)刊印了20年,至抗日戰(zhàn)爭期間,印經(jīng)工作中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成都屢遭日本飛機轟炸,為保護好《重刊道藏輯要》經(jīng)版,二仙庵退隱方丈王伏陽特別將經(jīng)版全部運往青城山真武宮保存,以使經(jīng)版安全傳世,直至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才將《重刊道藏輯要》經(jīng)版安全運回二仙庵,存放于丹臺碧洞書房內(nèi)。經(jīng)版原存于二仙庵丹臺碧洞書房,1961年將經(jīng)版移存于青羊?qū)m,直至今日(現(xiàn)存青羊?qū)m印經(jīng)院)。
《重刊道藏輯要》不僅集中保存了不少《道藏》以外的道教經(jīng)書,而且,在明本《道藏》奇缺的那些年代,為道門內(nèi)外閱讀道教重要典籍,提供了相當方便。即使上海涵芬樓影印本《道藏》問世以后,《重刊道藏輯要》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它至今仍暢流海內(nèi)外,堪稱數(shù)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堪稱中國道教文化之瑰寶。它以自己特有的風采,為傳揚中華道教文化作貢獻?!吨乜啦剌嬕肥峭砬?、民國時期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是歷代道教文化典籍的縮影,對保存、傳播和弘揚道教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xiàn)當代著名道教學者龍門丹臺碧洞宗第二十二代易心瑩(1896-1976),原名良德,字宗干,法名理輪。1913年,離家只身尋至青城山天師洞尋師學道,在廟里做雜活。1914年到成都二仙庵蠶桑傳習所作雜役。1917年,天師洞道士魏至齡有事去二仙庵,見其能耐勞苦,虔誠好道,將其領(lǐng)回青城山收為弟子,為全真龍門派碧洞宗第二十二代。住持彭椿仙為提高道教徒文化素質(zhì),命其往本山朝陽庵吳君可門下就學,讀儒家五經(jīng),又學道書《云笈七簽》。民國十五年(1926年)成都名儒顏楷來游天師洞,受住持委托將易帶回成都,入崇德書院深造,攻讀經(jīng)史一年多。民國十七年(1928年),易心瑩回到天師洞后,擔任知客兼文書,記帳一年有余。他在接待四方名流的同時,撰成《青城指南》、《青城山風景導覽》(由常道觀藏室刊?。?。民國二十年(1931年),彭椿仙為了使易心瑩專門從事道教學術(shù)研究,卸去其知客職務(wù)。此后,他專心致志,廣積道書,深入研究,并實地考察蜀中道觀,曾多次赴三臺云臺觀、成都青羊?qū)m、二仙庵等蜀中道教勝地考察。與當時研究道教的知名學者,如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工系教授、《道藏源流考》的作者陳國符,《仙學月刊》和《揚善半月刊》的主編陳櫻寧,四川大學教授、著名史學家蒙文通等人交流學術(shù),相互切磋。易心瑩以伏案所得先后寫成《老子通義》(《讀老心解》)、《道學系統(tǒng)表》、《道教分宗表》(《論道教宗派》)、《道學課本》、《道教養(yǎng)身》等書,并輯集《女子道教叢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彭椿仙逝世,他被選為天師洞住持。越年即去職,專事道教學理研究,著《道教三字經(jīng)》等書。1956年任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1957年出席中國道教協(xié)會,并被推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后又當選為四川省道教協(xié)會會長。1962年去北京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道教徒進修班講學于白云觀。1963年后受命為《四川省宗教志》編纂“道教部分”,完成《四川省道教史》初稿。易心瑩一生治道學孜孜不倦;講學以“常道”為綱,參及儒學。收藏道書1000余冊,他還收藏名人題詞、繪畫,匯成7冊,定名為《時賢文綜》。他的著述在海內(nèi)外受到尊崇。其弟子有著名道教研究學者、四川省博物館研究員王家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