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大神
提起日本的標志性事物,茶道能算一個。茶道同其他日本文化一樣,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浸潤,并依次形成“空寂”與“閑寂”的美學思想,時至今日,盛行不止。在古城京都,如果問人“您是否學習茶道”,不如問“您學習的是哪一家茶道”更為合適。
在京都,我就有幸體驗了幾家寺廟里的茶室。從一面白墻前一枝花的簡單靜肅中,不難理解出這種樸素的美感。
拜訪曼殊院的八窗軒茶室算是無心之舉。這個日本皇家寺院,以狩野派的屏風彩繪和書院前的枯山水庭院蜚聲海內(nèi)外。按照我在蘇州園林的經(jīng)驗,身在園林之中,泡茶品茗,乃人生一大樂事。來到這里,自然不能錯過。但是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個國寶級的茶室簡陋異常,根本無茶可喝,必須脫鞋,并由僧人引導參觀,不能拍照,更不可以觸摸文物。那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幽閉的小土窯里聽鬼故事。
后來查閱資料才知道,所謂茶室是古人體會侘寂的地方。侘寂,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常用于表現(xiàn)茶道之美。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diào)在不完美中發(fā)現(xiàn)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huán)。因此,茶室,終究是實現(xiàn)“出則入世為人,入者重返清凈”的手段罷了。這個茶室包括許多特有的構造,如壁龕、須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墻底窗、屋頂能開合觀月的天窗,這些不對稱的結(jié)構體系以及獨特的設計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禪意。
其中,茶室中非跪行不能進入的小入口,也許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罕見的設計了。相傳在千利休之前,茶室入口仍是普通的日式拉門。一日,千利休發(fā)現(xiàn)漁船上船艙很小,人們進出只能躬腰曲膝后得到了啟發(fā),跪行而入的小入口應運而生。該入口高約73cm,寬約70cm,做入口的木板亦不得為整塊,而是用兩塊半個的舊木板拼成。內(nèi)側(cè)有橫框,釘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飾,這樣的尺度使得不論何人進入茶室,都必須膝行而入,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體驗無我的謙卑。
而在金地院,除了由小堀遠州設計的鶴龜庭聞名于世,也有一個八窗席茶室列入文化遺產(chǎn)。通過茶室里的“猿猴捉月圖”和“老松”這些名畫,便能體會出古人品茶時的自省神情。
以上兩個茶室已是歷史文物,只能供游人參觀。在高臺寺,我才見識了日本茶道的全過程。這里的茶室雖然現(xiàn)代化,但是遵循了布置簡單的原則,讓人心神寧靜。一位身穿和服的女子,安靜地走了進來,從左至右擺放好器皿:茶葉罐、茶碗、調(diào)制茶水的竹簽刷子、清理刷子的竹簽、舀水的勺、火爐上的煮水壺。她按照一套完整而又嚴格的禮儀流程熱水,沖泡,攪拌,并柔聲細語地將制茶過程中繁復的步驟和講究的細節(jié)娓娓道來。也許正是日本人對事物抱有崇敬之心,才能將食材的風味發(fā)揮到極致吧。
待到一碗抹茶制成,與面前雅致的山水相對,伴著京果子,一邊欣賞茶碗上的美麗圖案,一邊品味抹茶的色澤和清香,此時的內(nèi)心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