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要】本文在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國際儲備貨幣的演變進行理論分析,得出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繁榮的國際貿易、穩(wěn)定的貨幣價值、發(fā)達而開放的金融市場等。
【關鍵詞】國際儲備貨幣 貨幣國際化
國際儲備貨幣是貨幣國際化的最高階段,是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并廣泛用于國與國之間商品貿易、投融資和儲藏手段的貨幣,它是貨幣國際化動態(tài)的結果。能否成為儲備貨幣取決于國際市場的接受程度,這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保證,還需要建立起健全的金融體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是一國的綜合生產力水平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總之要成為國際儲備要具備一系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條件,受多重因素影響。
一、強大的經濟實力
考察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發(fā)現,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實現國際化的最基本因素。貨幣的國際化,從根本上說,是一國綜合經濟實力比較強大從而在其貨幣上的體現。一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也體現了該國的經濟實力。
較強的經濟實力會使該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較高的地位,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較大,其他各國對于該國貨幣的信心也比較充足,從而該國貨幣在國際上才能更容易被接受。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于貨幣國際地位的重要性,英鎊能成為19世紀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是因為英國是當時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元的國際化之路更具代表性,美元之所以能夠取代英鎊成為世界的主要儲備貨幣,主要由于美元在二戰(zhàn)中損失較小,戰(zhàn)爭之后美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在歐元誕生前,美元、馬克、日元代表世界上三個最強大國家的主權貨幣。歐元誕生之后,歐元區(qū)的強大經濟規(guī)模使歐元順理成章成為了目前主要的國際貨幣之一。
二、繁榮的國際貿易
據統(tǒng)計,19世紀初經濟總量排在世界前四位經濟體分別是:中國、印度、法國、英國。當時,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量都很大,但卻都是封閉的、內需主導型經濟,沒有繁榮的國際貿易,因此沒有成為國際貨幣,當時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主要使用英鎊、法郎等。
一般來說,貨幣發(fā)行國貿易水平高,意味著貨幣發(fā)行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往來密切,相互貿易依存度大。國際貿易對貨幣國際化進程有著巨大的影響,只有廣泛、深入的參與國際貿易,才會有更多的本國貨幣進行結算和計價,貨幣才能走出國境。克魯格曼認為,一種貨幣作為國際貿易中工具貨幣的職能要優(yōu)先于其他職能,正因為一種貨幣廣泛用于貿易之中,該貨幣的職能才得以擴散到各個領域,并最終使得該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根據其“規(guī)模經濟貿易理論”,由于規(guī)模效應,對外貿易規(guī)模越大,交易成本越小,匯率波動風險越小,貿易的收益越大。貿易收益的增加會提高其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而增強了一國的經濟實力,并最終推動了貨幣國際化。
三、穩(wěn)定的貨幣價值
貨幣價值的穩(wěn)定性是影響貨幣國際化的因素之一。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現在和未來的價值都必須保持穩(wěn)定,這樣才能被廣泛信任和接受。幣值的不穩(wěn)定會增加持有該貨幣的風險,不利于其價值儲藏職能的發(fā)揮,幣值穩(wěn)定對貨幣交易手段職能的發(fā)揮也非常重要,穩(wěn)定的幣值有利于降低匯兌成本,使其貨幣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良好的信譽。幣值穩(wěn)定包括對內價值穩(wěn)定和對外價值穩(wěn)定。
對內穩(wěn)定主要是指一國貨幣既要滿足當前國內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又能起到穩(wěn)定社會局面的作用。一國貨幣若想成為世界貨幣,首先要保證對內價值足夠穩(wěn)定,若一國貨幣幣值變化大,通貨膨脹率過高,會影響人們的持有意愿,從而影響該貨幣的世界地位。德國馬克的國際化歷程正說明了這個問題,20世紀70年代德國通貨膨脹率較低,馬克的國際地位快速上升,與此同時美國的通過膨脹率居高不下,美元的國際地位有所下降。
對外價值穩(wěn)定則意味著匯率的穩(wěn)定。作為國際貨幣的一種,為了隨時應付匯兌,政府要擁有充足的黃金外匯儲備和從國外融資的能力,以保持國際收支動態(tài)平衡,匯率相對合理和外匯市場穩(wěn)定。穩(wěn)定的匯率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貿關系,能夠降低該貨幣的持有風險并能有效保證其他國家的外匯資產的安全。當一國貨幣具有長期升值趨勢時,貨幣持有者對該貨幣信心更足,該貨幣將更受各國貨幣管理當局的青睞。
總之,一國貨幣幣值越穩(wěn)定,持有者持有該貨幣的信心越堅定,越有利于其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四、發(fā)達而開放的金融市場
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發(fā)達而完善的金融市場則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保障,英鎊和美元等國際貨幣的實踐無不印證了這一道理。當英鎊和美元分別占據國際儲備貨幣主導地位時,除了其各自經濟實力領先于全球外,還離不開發(fā)達的國內金融市場支撐,他們國際化的背后離不開倫敦和紐約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金融市場的巨大支持。
我們主要從是否具有發(fā)達的二級市場、充足領域的金融工具、良好流動性這三點來衡量金融市場的發(fā)達程度。一個國家金融市場若在這幾方面具有較好功能,則能夠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安全性良好、流動性較強和盈利水平較高的金融產品,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市場需求量,從而為該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發(fā)達的金融市場應對突發(fā)狀況和經濟沖擊的能力強,能夠迅速靈活地通過市場機制迅速調整,使其恢復正常的均衡狀態(tài),以提高國際社會對本國貨幣的信心。
開放程度較高的金融市場會加快資金的流通速度,便于本幣進行貿易計價和結算,進而推動貨幣國際化進程;倘若沒有一個開放而發(fā)達的金融市場,那么貨幣國際化就會缺少推動的基礎,就無法向國內外居民提供具有高度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金融工具,這樣會浪費太多的機會成本,這無疑使本國貨幣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任何貨幣的國際化都需要發(fā)達的金融市場,以應對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Krugman PR.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theory and prospect[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2]熊慶麗,章向東.貨幣國際化的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J].上海金融,2011(20).
[3]范建飛.當前世界主要貨幣國際化經驗研究[J].對外經貿,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