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20日~2月11日,地質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李四光部長致開幕詞,許杰副部長作題為《1955年石油天然氣普查工作的方針與任務》的報告。會議認為擺在石油地質工作者面前的緊急任務是增加儲量和開拓遠景,即一方面加強細測,摸清構造,加緊鉆探,迅速增加石油天然氣的工業(yè)儲量;另一方面,又要加強地質普查工作,提出石油遠景,圈定最有希望的油區(qū),提供詳查細測和鉆探的后備基地。地質部承擔后一方面的任務。為此,地質部制訂了1955年石油普查工作的方針,即:
①在已知油氣田及其外圍最有希望的地區(qū),重點配備力量,進行普查和部分詳查工作,提供細測和鉆探的后背基地;
②在具有良好地質條件與某些油氣征象的有希望地區(qū),進行路線地質調查或區(qū)域地質測量,進一步了解地質情況,找出可能含油的構造;
③全面整理研究舊有地質資料,在地質理論上認為可能含油地區(qū)進行概略普查和檢查工作,提出今后工作方向;
④學習蘇聯(lián)先進經驗,提高技術業(yè)務水平培養(yǎng)干部,壯大石油普查力量。
按照當時可能組織起來的力量,地質部決定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包括24個地質隊,17個地球物理勘探隊,1個地球化學勘探隊,以及相應的地形測量隊和經緯度測量隊。1955年3、4月分赴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柴達木盆地、鄂爾多斯和六盤山地區(qū)、四川盆地和華北平原,開展野外油氣勘查。同年秋,地質部決定由東北地質局派出以韓景行為組長的六人地質踏勘組進入遼松盆地,開始了東北地區(qū)的油氣勘查工作。
通過1955年開展的大規(guī)模的石油普查工作,對各工區(qū)油氣地質情況有了廣泛的了解,發(fā)現(xiàn)了可能儲油構造171個和多種油氣顯示,培養(yǎng)和提高了干部素質,積累了一些工作方法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