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稱,使用新型納米材料,將催生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芯片,將有助于減少未來芯片的制造成本。
科學家戈登·E·摩爾曾在1965年時提出,大約每過18個月,硅芯片上蝕刻的晶體管數量就會增加一倍。之后不久,評論家就開始預言“摩爾定律”的時代將接近尾聲。但是,較為樂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說,摩爾定律并沒有死,它只不過在進化。他們認為,通過使用一類新型納米材料,廠商有可能做出接近分子大小的電路。這類納米材料包括金屬、陶瓷、聚合或復合材料,它們可從“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地構成。
例如,半導體設計人員正在開發(fā)一些化學工藝,以便讓這些材料在半導體晶片上形成極薄的電路圖案,實現“自組裝”電路。科學家們相信,把這些納米電路圖案和傳統的芯片制造技術結合起來,會催生一種新型的計算機芯片,不僅讓摩爾定律繼續(xù)有效,而且也會減少未來芯片的制造成本。要做到這一點,半導體制造商必須從硅時代朝著或許可以稱作“計算材料時代”的方向前進。
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張首晟帶領一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錫合金材料,在室溫下已經具有近似超導的性質,而IBM的團隊正在試驗一種自動形成超細網狀結構的外來聚合物,它可以用來在硅晶片上形成電路圖案。
(欄目編輯:梁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