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實踐活動”這種新的學習形式已被擺到了更為突顯的位置,倡導為學生提供實踐數學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實踐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用慧眼,及時捕捉現實背景,找準情境與數學知識的切入點,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的、生動有趣的、客觀合理的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引起思維沖突,激發(fā)他們的實踐興趣,從而主動地探索問題.
例如,教學“千克和克的認識”時,一位老師直接出示了同樣大小的一袋薯片、一袋香菇和一袋紅棗,問:“你能估計哪一袋最輕,哪一袋最重嗎?你想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誰愿意來試一試?”學生們紛紛舉手一試身手,估一估,掂一掂,拎一拎,很快便在自己的實踐中得出結論:一袋紅棗最重,薯片和香菇差不多,要知道誰最輕就得用秤來稱一稱. 看!簡單的兩句話便創(chuàng)設了一種簡潔、真實而有效的情境,使學生好奇并產生想要一探究竟的迫切需要,激發(fā)了學生對自我、對同伴產生挑戰(zhàn)的勇氣與欲望,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以更好的學習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搭建平臺,積累實踐經驗
翻看現行的《數學課程標準》不難發(fā)現,“體驗”一詞用得較多,這足以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 數學知識向來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盡力搭建學生實踐操作的平臺,讓學生的實踐興趣得以延伸,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高度重視學生的親身實踐體驗,在“做”中思,在“做”中悟,從體驗中獲得正確的認知,感受探索的過程,分享探索的喜悅.
例如,教學“認識公頃”一課時,課前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并讓28名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受這樣一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帶領學生在校園里走一走,告訴學生我們校園的面積大約是2公頃;結合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一下鎮(zhèn)廣場的占地面積大約是2公頃…… 在這樣的一系列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對1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有了初步的感知,真切體會到了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講究策略,提升實踐技能
1. 實踐活動的內容要有可塑性和生活性
實踐活動的內容一定要有可塑性和生活性,形式可不單一,不局限于書本,策略可多樣化,答案也可不唯一,這樣便于彰顯學生的個性. 例如,用一塊長方形的鐵皮要制成一個長方體的鐵桶,怎樣制作才能使得這個鐵桶的容積最大?這題光憑想象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只有通過實踐、操作、想象、再實踐才能得出理想的答案,并且實踐的彈性較大. 有的學生只是簡單操作幾下,加上想象、觀察就能很快得出答案;而有些空間觀念薄弱的同學卻不容易很快得出結論,只能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通過設計這樣一道具有彈性的實踐題,使學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觀念,體驗了從實際生活抽象出數學問題并建立數學模型及綜合應用已有知識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
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大樹有多高”這一實踐活動時,首先提出問題:如何量出校園里一棵大樹的高度呢?學生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直接爬到樹上去量大樹的高度是有危險的,可以利用影子的長度來推算大樹的高度. 此時,學生已經將生活經驗轉化成了數學活動經驗. 在交流活動體會時,學生們踴躍發(fā)言,有的學生說:這個比例還真神奇,使原本很困難的事情變得簡單. 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深化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積累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活動經驗.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學生既要回顧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還要考慮根據實際物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方法,然后再與同伴合作實施. 通過這樣的實踐性作業(yè),架設起了“學”和“用”之間的橋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強烈的應用數學的意識,讓他們從實踐中悟出“學以致用”的道理,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2. 實踐活動的過程要有層次性和綜合性
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途徑,實施適應性的實踐要求. 同時,實踐活動的過程要打破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的格局,讓綜合性學習進入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實踐題: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 (如圖)
① 計算它的表面積.
② 思考:如果任意拿走1個小正方體,表面積會有變化嗎?
③ 比較這幾種不同的拿法,你還發(fā)現了什么?
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其核心是要求學生“手腦并用”,從實踐中獲得真知,讓學生親近生活、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教師要拋開傳統練習的束縛,注重練習設計的應用性和開放性,讓學生把課堂成果應用于生活實際,在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中去研究問題,在研究中感知和體驗數學的現實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生活. 離開了生活的教學活動是蒼白無力的,離開了實踐的教學活動更是沒有生命力的. 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生活中采擷數學實例,從實踐中提高數學技能,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數學,了解數學,應用數學,從而真正理解和體會數學的價值,使數學教學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