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昊 楊軍
摘要 [目的]找出最適合于唐菖蒲(Gladiotus huhridus Bort)生長發(fā)育的光照長度。[方法]以唐菖蒲紅顏佳人品種為試材,通過控制光照時間、溫度、濕度來觀察唐菖蒲的發(fā)芽情況及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變化。[結果]強光照和長日照有利于唐菖蒲發(fā)芽;適當短日照(8~10 h)處理能夠加速唐菖蒲葉片生長;發(fā)芽最適溫度在20~25 ℃,適宜濕度是44%~46%;在整個生長階段,葉綠素含量呈現(xiàn)出“降低-升高到峰值-下降至穩(wěn)定”的趨勢;同時,適當遮陰有利于光合產物的增加。[結論]該研究可為唐菖蒲的規(guī)?;a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和理論支持。
關鍵詞 唐菖蒲;發(fā)芽;葉綠素含量;環(huán)境因子
中圖分類號 S68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7-09299-03
Effect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prouting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FENG Hao, Y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find out the very suitable illumination length for grow and development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Method] The sprouting status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trolling light durat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sult] The stong light and longday was beneficial to sprouting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and proper shortday ( 8-10 h) facilitated its lamina development. The best temperature for the sprouting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was 20-25 ℃, and humidity was 44%-46%. During the whole vegetative growth,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demonstrated the trend of reducingrising to peakdropping to stab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proper shading benefited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photosynthate.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data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Key words Gladiotus huhridus Bort; Sprout; Chlorophyll cont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唐菖蒲(Gladiolus hybridus Bort)又名菖蘭、劍蘭,屬鳶尾科唐菖蒲屬,是國內外常見的球根花卉,花期長,花色鮮艷多彩,花型變化多姿,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并贏得“切花之魁”的稱號,在國際市場上一直走紅。而在唐菖蒲粉色系之中,又屬江顏佳人品種運用較為廣泛。近年來,唐菖蒲研究主要集中于切花保鮮及其機理、種球繁育等方面[1-4],關于生長發(fā)育過程及其營養(yǎng)生長期的相關研究較少。唐菖蒲喜溫暖,不耐高溫,以冬季溫暖夏季涼爽的氣候為宜。唐菖蒲性喜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臨界溫度為3 ℃,4~5 ℃時球莖萌動,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0~25 ℃。唐菖蒲是長日照植物,原產非洲熱帶與地中海地區(qū),喜涼爽的氣候條件,畏酷暑和嚴寒,要求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5]。唐菖蒲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幾個基本性狀,如株高、葉數(shù)、開花時間、花穗長度、每穗花上的小花數(shù)等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環(huán)境因子是光照和溫度[6]。大部分研究只限定于長日照對唐菖蒲生長發(fā)育的影響,而對短日照的研究較少。為此,筆者通過調節(jié)光照時間長短,結合溫度的變化,觀察唐菖蒲江顏佳人品種從發(fā)芽到開花過程中的葉綠素含量變化,旨在從中找出最適合于唐菖蒲生長發(fā)育的光照長度,從而為唐菖蒲的規(guī)?;a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和理論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處理
供試材料為唐菖蒲粉色花系紅顏佳人品種,屬大花類型,株高90~150 cm。試驗在西華師范大學試驗地進行。2012年3月19日,把唐菖蒲種球植于試驗地,進行常規(guī)水肥管理。種植時將試驗地劃分為8塊(規(guī)格2.0 m×2.5 m),每塊地50個種球,按照0.25 m×0.25 m的株行距進行栽植,利用折光率75%的黑色遮陽網進行日光控制,分為:不遮陰;全遮陰;08:00~18:00間隔2 h減少遮陰;18:00~次日08:00光照。利用南充市自然光照,以不遮陰作對照。
從種植開始,每日觀察記錄當日的溫濕度情況及種球的發(fā)芽和生長情況。植株初葉長至10 cm起開始進行室內試驗,每5 d測量1次,持續(xù)進行。
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剪取初葉已長到10 cm的葉片尖端約1 cm,編號后裝入備好的封口袋中帶回。
用蒸餾水清洗葉片,清洗足夠的試管(容量>15 ml),風干備用。
將15.0 ml丙酮∶無水乙醇=1∶1的混合溶劑裝入試管,用塑料薄膜密封,置于試管架,備用。將風干后的葉片剪碎至約1 mm×1 mm的小塊,用電子天平稱取0.1 g,放入已裝有溶劑的試管進行溶解,密封試管口,靜置試管約24 h至葉片碎片變?yōu)榘咨?,過濾,取濾液備用。
使用722分光光度計測量濾液的OD值。取濾液加入比色管中,以1∶1無水乙醇∶丙酮混合液為空白對照,用分光光度計測量,3次重復。在波長645、663 nm下測定其OD值,并根據(jù)公式計算出葉綠素a、b含量。
葉綠素a含量(mg/g)=(22.9×OD645 nm-4.86×OD663 nm)×V/m
式中,OD663 nm、OD645 nm為萃取液在波長663、645 nm下的OD值;V為提取液的總量(ml,若比色前進行稀釋,則應乘以稀釋倍數(shù));m為唐菖蒲葉片重量(g)[7]。
2 結果與分析
2.1 唐菖蒲生長期溫濕度情況
在觀察期間,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情況與往年南充市溫濕度變化情況一致,無特異天氣和特別變化。
2.2 光照時間對唐菖蒲生長的影響
2.2.1 對發(fā)芽的影響。3月29~30日,唐菖蒲開始大量發(fā)芽,這3 d的溫度和濕度分別為22.0 ℃和44%,在該品種的最適溫濕度范圍內。在8塊試驗地中,隨著光照時間加長,唐菖蒲的發(fā)芽率呈升高趨勢,其中不遮陰處理高達96%;而全遮陰的發(fā)芽率只有84%;16:00~18:00和18:00~次日08:00光照處理的發(fā)芽率只有76%,最低。與其他幾組相比,光照時間控制在8和10 h時,唐菖蒲發(fā)芽最早且最多,而發(fā)芽最早的是光照時間控制在12:00~18:00和不遮陰處理。這表明,唐菖蒲種球質量較好,在4月15日還沒發(fā)芽的種球確定為不能萌發(fā)的種球。
3 結論與討論
唐菖蒲是典型的陽性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9]。一般情況下,地溫與氣溫相差3 ℃時,有利于種子萌發(fā)[10]。強光照有利于唐菖蒲發(fā)芽[11],導致不能發(fā)芽的原因與儲存條件和播種的土壤環(huán)境條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1]。該試驗中,唐菖蒲紅顏佳人品種在播種后10 d左右開始大量發(fā)芽,而發(fā)芽最早的是12:00~18:00光照組和不遮陰組;發(fā)芽率隨光照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這說明強光照和長日照有利于唐菖蒲發(fā)芽。同時,唐菖蒲發(fā)芽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隨濕度的上升而上升,而最適溫度在21~25 ℃,最適濕度在44%~46%,這與包園的試驗結果一致[10]。發(fā)芽率最低的是16:00~18:00光照組和18:00~次日08:00光照組,這可能與一天中的光照強度相對較弱及光質因素對唐菖蒲發(fā)芽有一定影響有關。
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與光合速率密切相關,常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2-13]。不遮陰的植物光照充足,植株長勢良好,因而表現(xiàn)出葉綠素含量較高的現(xiàn)象,但由于唐菖蒲的“午休”現(xiàn)象[6],適當遮陰可以在一定情況下促進唐菖蒲的光合速率。該試驗中,適當短日照(8和10 h)處理能夠加速唐菖蒲葉片發(fā)育的進程,且8 h短日照處理的作用更明顯。
唐菖蒲植株在長出真葉之前,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大多用于真葉生長的物質儲備,因而出現(xiàn)了初期葉綠素含量相對較高的現(xiàn)象,但由于幼葉的呼吸作用旺盛,使光合速率降低,葉綠素含量逐漸減少。隨著幼葉的生長,葉綠體的發(fā)育,葉綠素含量與Rubisco酶活性增加,光合速率不斷上升至最大值,葉綠素含量也隨之達到峰值,當植株生長狀況達到穩(wěn)定時,葉綠素含量與光合速率相對恒定。柴彥亮等對唐菖蒲光合特性的試驗表明,在全天晴朗條件下,唐菖蒲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在一天中呈雙峰曲線,有一定程度的“午休”現(xiàn)象:第1個峰值出現(xiàn)在10:00左右,第2個峰值出現(xiàn)在15:00左右[14],出現(xiàn)了 “降低-升高到峰值-下降至穩(wěn)定”的趨勢,該試驗也得出了這個結論。在該試驗中發(fā)現(xiàn),全遮陰地塊的唐菖蒲植株高度比其他植株高度稍高一些,顏色更深一些,并且發(fā)芽和開花時間都遲于其他地塊,切花率也有所下降,說明遮陰有利于增加唐菖蒲植株的高度,但會明顯推遲其發(fā)育期,切花率下降,因此,過分遮陰對唐菖蒲的切花生產是不利的。
唐菖蒲植株的發(fā)芽與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受很多條件的影響,與植物品種、光照、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生產上,只有根據(jù)具體的品種,結合其生長發(fā)育階段,合理調節(jié)各個環(huán)境因子,從而增加其生產量,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延智,義鳴放.貯藏溫度對唐菖蒲打破休眠和萌芽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27(5):46-50.
[2] 焦培娟,郭太君,趙景輝,等.去花對子球繁育唐菖蒲植株產量和質量的影響[J].特產研究,1998(3):12-14.
[3] 鄭成淑,曹后男,樸炫春,等.球根大小對唐菖蒲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北方園藝,2002(6):32.
[4] 周國寧,董耿,陳萬云.影響唐菖蒲新球發(fā)育因子的研究[J].浙江農業(yè)學報,1992(4):189-191.
[5] 章穎.唐菖蒲繁殖及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yè),2010(9):112.
[6] 郭海濤,柴彥亮,李明媛.遮陰對唐菖蒲光合特性及切花質量的影響[J].河北林業(yè)科技,2010(6):4-6.
[7] 柴彥亮.唐菖蒲光合特性及其新球養(yǎng)分積累動態(tài)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08.
[8] 倪薇,譚翠英,占愛瑤,等.桂花生長速度和幼葉光合作用的影響要素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28):17354-17356,17363.
[9] 婁義龍,高嘉麟,田應生,等.唐菖蒲、月季、菊花、香石竹的光合特性和葉表特征研究[J].園藝學報,1998,25(3):280-286.
[10]包園.溫度和相對濕度能影響唐菖蒲種子發(fā)芽和貯藏[N].中國花卉報,1992-07-21.
[11]黃桔梅,劉春遠,谷小平,等.唐菖蒲生長、開花的氣象條件[J].貴州農學院學報,1996,15(3):70-72.
[12] 張秋英,李發(fā)東,劉孟雨.冬小麥葉片葉綠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5(7):95-98.
[13] 劉紅艷,趙應忠.芝麻花期葉綠素含量變化及其與產量性狀的相關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3):443-447.
[14] 柴彥亮,竇鐵嶺,董肖杰,等.唐菖蒲光合特性的研究[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6):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