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路過,也不“打醬油”
最初,他只是我節(jié)目的導(dǎo)演,工作內(nèi)容之一,就是邀請明星來上節(jié)目。
當時我們看中了演藝界的一個重要角色。這個人比較“大牌”,提出要10萬元的出場費,來回坐頭等艙……
費用太高,我說:“實在不行,就算了?!笔虑榈竭@里,其實就結(jié)束了。
可過了兩個月,他忽然找到我說:“那個藝人答應(yīng)過來做節(jié)目了,而且一分錢也不要?!?/p>
面對我的驚訝,他道出了實情,“我每天下班后,都會發(fā)一封電子郵件過去,給那個藝人講邀請他參加的是什么樣的節(jié)目,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就這樣,整整一年,我們邀請了400位明星。什么時間,哪個明星有活動、過生日,他都記得非常清楚。
當集團需要一個人事總監(jiān)時,老板想到了他。他對待明星都能做到這么好,何況是內(nèi)部的員工?
所以,他迅速晉升為人事總監(jiān)。
在職場,雖然未必事事都是升遷或者加薪的機會,但各方面經(jīng)驗和能力的積累,不會是假的。
“打醬油”,做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做了,你不去做,就變得不簡單了。
(摘編自《這么說你就被滅了!》 劉同/文)
你踩的“小人”也許正踩著你
妹妹拿回一包襪子,大家圍上去一瞧,都笑了——襪底赫然織著三個字:踩小人。
“給我一雙!”“給我兩雙!”家人沖妹妹嚷。
只有妹妹的小姑是個例外,她說:“我不要?!?/p>
我問她:“你咋不要呢?天天把‘小人踩在腳底下,多解氣呀!”
她一笑:“我沒有‘小人可踩。”
見我一臉困惑,她說:“我命好,不犯‘小人,還總能碰上‘貴人。我不穿那襪子,我怕穿了反招來‘小人?!?/p>
母親聽了,跟我說:“你的這個妹子,心軟、心善。她總給別人當‘貴人,自然就能招來‘貴人?!?/p>
我聽了悚然一驚,想是不是可以這樣推論——因為你總當別人命中的“小人”,所以才招來了“小人”?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具有相似心態(tài)的人會彼此吸引,也就是說,天鵝容易招來天鵝,蟾蜍容易招來蟾蜍。
每一個踩“小人”的人,都應(yīng)該自問:我踩的這個“小人”,是否也正這樣踩著我?
(摘編自《今晚報》 張麗鈞/文)
有一種相遇
只對你偶然
在城里開車的人有一個共識,就是公共汽車、出租車惹不起。
不過呢,“惹不起”并不意味著“怒不起”。于是,“素質(zhì)太差”“沒公德”,便成了平衡心理的“口頭禪”。
上述種種,于我都不例外。
有一天,聽到這樣一番話:原諒他們吧,那位公交司機或許已在這條線路上開了十幾年,每天都在重復(fù),他有多悶啊。
聽完之后,我許久沒有做聲。
喜歡黑格爾的一句話,“心靈的主要任務(wù)是理解,理解是為了達成與這個世界的和解”。不過,這次我警覺到,“理解”事實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理解”或“和解”背后,其實是一頭叫做“自我”的獨獸,將自我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時,一個一直視而不見的事實漸漸呈現(xiàn):有一種相遇,只對我們自己是偶然,而對別人,可能是千百次的職業(yè)重復(fù)?!芭既弧笔且环N新鮮,帶著對美好關(guān)系的憧憬;而“重復(fù)”,則早已蕩滌了所有激情,留下的是機械和麻木中的些許克制。當偶然與重復(fù)相遇,就是兩種不同心境的頑強抗詰。
然而,生活之中有一種深刻悖論是,直面并承認真實,可能卻恰恰帶來了一場走出自我、走向理解的因緣際會。
(摘編自《視野》 孫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