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速度可謂驚人,大樓林立,名校輩出,然而發(fā)展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在喧鬧的教育改革思潮中,每逢“教育家辦學”這類話題,作為一名基層的校長,我常常三緘其口。
還能說些什么呢?教育呵,你慢些走!可這話早就有人說過了,教育仍是不管不顧急吼吼地向前、向前;別再讓虛無的分數(shù)綁架血淚斑斑的教育了,可關于高考及“狀元”的炒作一天也沒消停過;呼喚素質教育的聲音從地方響到中央,但在今日之中華大地,尋找唯一的標準答案仍是孩子的頭等大事。這種靈肉分離、極端奇特的教育生態(tài),一度讓任何與事無補的高談闊論都顯得過于超前,甚至刺耳。
啟蒙遠未過時,但重復的述說往往讓真理淪為陳詞濫調。在一個工具價值大行其道的時代,不違背教育規(guī)律、教育常識,做些具體的小事、實事,或許遠比喟嘆教育獨立價值的動搖和虛化、聲討肆意擴張沒有邊際的權力更有意義。
蒙田說:“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泵鎸Τ汕先f獨生子女這個人類教育史上空前絕后的群體,我們太需要研究,太需要鮮明的作為了,可我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對教育流行色及教育形式的追逐,一波又一波地沖擊著基層學校疲乏的神經,對教育本質探求的腳步卻長期止步不前。
也許,我們在等待,等待所謂的頂層設計、系統(tǒng)設計從天而降,照亮我們渾沌的前程。殊不知,所謂的“頂層”一直在小心地等待教育的“小崗村”挺身而出!理論繁榮總是好事,一場接一場的研討,連篇累牘嚷著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可誰在弘揚“行勝于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呢?“立德樹人”是篇大文章,如果你不太會做,哪怕在校園里開展個“中國夢·勞動美”的主題實踐活動也是好的,當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孩子太需要勞動的洗禮了,讓孩子在勞動中流淌汗水、洗禮靈魂,一定勝過千言萬語苦口婆心的說教??墒?,我們不屑這么做。
也許,我們有點怕,一怕把學生耽擱了,二怕把學校牌子辦砸了,三怕把烏紗弄丟了,凡事習慣按指示辦。孩子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么?世界各國兒童,原始秉賦不一樣,起跑時間和起跑方式也不一樣,但除了個別秉賦特別的人最終出類拔萃外,大多數(shù)人的心智發(fā)展水平最后可謂旗鼓相當。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并不是兒童在學校發(fā)展階段不存在差異,兒童在學校教育期間接受的是一種程式化的成長路徑,有人對此適應,也有人不適應,這就有了所謂的優(yōu)劣與高下。可這只是暫時的,即使完全不適應的人,也不一定要緊,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離開程式化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大學教育后,會有一個后教育的自我補償發(fā)展,這個補償發(fā)展是社會性的、自發(fā)的、蘊含在實踐之中的,它沒有固定模式,但效用甚巨,能迅速彌補孩子在體制教育期間所拉下的差距,從而達到殊途同歸的發(fā)展程度。我國素以分數(shù)論成敗,看不到這一點;以功利論人生,忽略了這一點。這,或許才是國內外基礎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墒?,我們不愿認可這一點。
我們習慣坐而論道,按既定的、傳統(tǒng)的軌道,千年不變地滑行、滑行。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發(fā)展道路上的悲哀。如果說這樣的教育還有點意義,那就是讓那些凡事不等、不怕、不靠,勇于從自己做起,從腳下做起,從小事做起的教育行走者,在暗夜顯得特別的醒目和令人敬重。天下大道,“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何一個教育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更要教育一線“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的踐行者,他們才是中國教育真正的希望。
(王軍,鹽城市鹽阜中學,22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