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邑
在老對手阿里集團啟動上市之后,電商行業(yè)老二京東商城也終于在業(yè)界的期盼中踏上了上市征途。
1月30日晚,在中國農歷蛇年的除夕夜,京東正式遞交了IPO招股書,計劃赴美上市,最高融資15億美元。上市地點將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之間選擇,目前股票代碼未定。業(yè)界稱,如果京東此次成功在美上市,或將創(chuàng)下10多年來中國企業(yè)在美IPO融資規(guī)模的最高紀錄。
在中國電商行業(yè),京東上市問題一直是業(yè)界關注的焦點,此前坊間也多次傳出京東即將上市的消息,就在此前的半個月(1月15日),國際知名財經傳媒彭博社還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目前京東正與美國銀行和瑞銀集團就IPO事宜進行合作,計劃于今年下半年進行IPO(首次公開招股),擬融資20億美元,上市地點很可能是美國,但也不排除選擇香港的可能性。不過京東對此表示不予置評。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多次表示尚未“做出有關上市的安排”,而在最近的一次公開露面中,他更是明確表示京東上市將在2015年之后。
雖然劉強東對上市一直態(tài)度曖昧,但此番終于下決心赴美IPO,業(yè)界普遍認為,這是由于京東上市的條件已經成熟。一方面,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表現良好,去年58 同城、去哪兒也相繼成功在美上市,這為京東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上市窗口期。
另外,據劉強東私下透露,京東去年第三季度起已實現微盈利,財務指標良好,再加上去年京東在開放平臺、互聯網金融、O2O甚至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布局,上市必備的資本“故事”已相當精彩。
而從行業(yè)格局來看,中國電商快速增長期已過,行業(yè)巨頭都面臨增長拐點,再不IPO恐將錯過最佳時期。因此,去年香港上市計劃落空后的阿里在今年很可能卷土重來,而一直與阿里在上市軌道上賽跑的京東,如果先一步登陸資本市場,不僅可以占得資本先機,實現利益最大化,在與阿里的競爭中也將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因此,行業(yè)普遍認為,2014年正是京東IPO的最佳時機。
傳聞滿天飛
京東商城自2004年創(chuàng)建以來,已經從一家3C網店發(fā)展成為僅次于阿里旗下天貓的中國第二大B2C網購平臺。隨著其狂飆突進的步伐,以及不斷壯大的體量,最近幾年有關其上市的新聞也開始不斷曝出。雖然劉強東一再強調上市還未提上日程,但業(yè)界還是不斷上演著“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的戲碼。
早在2011年9月,就有外媒報道稱,京東啟動了IPO計劃,擬籌資40億~50億美元,初步計劃于2012年上半年上市,當時也有多家投行中國區(qū)高管確認,京東確實在跟各家投行詢問上市事宜。
彼時,京東剛剛融到15億美元的C輪投資不久,雖然融資金額巨大,但業(yè)界認為這點錢并不足以支撐其倉儲物流、價格戰(zhàn)等的花銷,京東還存在上市融資的需求。
另外,當時凡客誠品、拉手網等電商扎堆上市,中概股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投行、投資者都期盼京東能夠上市,以獲得投資回報。不過最后,有接近京東的消息人士表示,傳言將“試探性接觸”夸大為“啟動上市準備”,京東暫無上市融資需求。傳聞最后不了了之。
時隔一年后,京東上市有了新的說法。2012年6月,有消息人士透露,京東在香港舉行分析師會議,最快有望于當年6月提交上市文件,9月啟動IPO。除此之外,劉強東先后引進蕢鶯春、沈皓瑜、吳聲、藍燁和王亞卿等高管,也被認為是在為上市做準備。不過,劉強東親口證實引進上述高管只是因為業(yè)務和規(guī)模擴充才進行的組織結構調整,并非為了上市。上市傳聞再一次破滅。
時間來到2013年下半年,隨著劉強東突然跑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游學,關于京東上市的猜測又開始沸騰。尤其是在去年12月底,劉強東在游學歸來后首次面對媒體時就高調宣布京東已實現盈利,這更是被資本市場解讀為其正在有意向外釋放“京東即將IPO”的信號。不過他依然淡定地表示仍無上市打算。
雖然關于京東的上市傳聞屢屢落空,劉強東也公開表示京東“不差錢”,但伴隨著此番上市的大動作,業(yè)界普遍認為,隨著上市條件的成熟,以及投資人對投資回報的期盼,京東已經迎來了合適的上市時機。
上市條件已成熟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宣布“修養(yǎng)生息”的京東一直在進行內部架構梳理和人事調整,如垂直鞋類電商優(yōu)購原CMO徐雷重返京東,擔任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索尼原副總裁李曦任京東公關部高級副總裁;文思海輝原CFO黃宣德取代陳生強出任京東CFO;此外,京東財務副總裁蕢鶯春也取代程峻怡擔任POP平臺新負責人。伴隨著上述高管的加入和更換,京東在定位從單純購物網站向電商、物流、技術、金融四架馬車架構過渡的同時,業(yè)績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據劉強東公開透露,京東2013年的交易額將超過1000億元,較2012年的600億元增長近70%,而且2013年前三季度京東已實現微盈利。在業(yè)界看來,這兩個關鍵數據將引發(fā)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
有市場人士就表示,目前京東的經營狀況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剛上市時的情形接近。京東此時選擇在美國IPO,參考亞馬遜當時的財務指標和市盈率,估值有望達到300億美元。再加上京東已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yè)務、個人信貸和虛擬運營商業(yè)務所帶來的想象力,估值水平最高還將攀升至400億美元左右。
還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中概股在美國市場的良好表現也為京東的上市和高估值提供了機會和保障。據彭博社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yè)通過在美IPO融資9.07億美元,相當于2012年融資額的5倍。而去年58同城和去哪兒在美上市后,股價已分別暴漲146%和89%。隨著資本市場的升溫,京東的上市時機已經到來。
除上述兩個有利于上市的因素外,京東的各大投資人對投資回報的期望也是催促其上市的重要原因。公開資料顯示,京東自2007年獲得今日資本1000萬美元的投資后,還先后獲得來自雄牛資本、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沙特投資公司王國控股公司等多個資本方共五輪融資,融資總規(guī)模超過26億美元。
在行業(yè)人士看來,經過這么多輪融資后,京東再獲得巨額融資已不現實,而且投資人的套現壓力一直存在。比如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是一支保守型基金,要求投資穩(wěn)健,且投資回報率高;而京東早期的投資方今日資本、雄牛資本已投資京東長達七八年,已經到了回報期。京東唯有上市才能滿足投資人對投資價值的要求。
與阿里賽跑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電商企業(yè)在VC的主導下,大打價格戰(zhàn)、營銷戰(zhàn),瘋狂追求市場規(guī)模,但在服務、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方面卻積累甚少,實現盈利的電商企業(yè)更是寥寥無幾。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電商進入O2O時代,行業(yè)競爭由價格、資源比拼轉為服務能力的較量,在不能再獲巨額融資的情形下,電商資深人士黃若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認為,阿里和京東必須要在2014年之前完成獨立上市。
從目前的上市情況來看,阿里已先于京東在去年啟動了IPO,市場估值更是高達1900億美元,不過由于阿里集團創(chuàng)始人馬云提出以“合伙人”制度上市,到目前為止尚未確定上市地點。雖然如此,鑒于阿里巴巴的行業(yè)影響力和極具誘惑力的高市值,業(yè)界預測阿里在今年上市的可能性很大。
有分析人士指出,阿里還未上市,對京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依據電商細分行業(yè)的邏輯,誰第一個上市,誰就能融到最多的資金,活得也就更久,因此,搶占上市先機對“千年老二”京東來說非常重要。
近幾年,京東一直在與阿里暗地里較勁,尤其是去年以來更是達到了貼身肉搏的程度。去年,京東全力推廣與淘寶的搜索競價模式“淘寶直通車”相似的POP平臺廣告系統(tǒng),在加快變現的同時全力搶奪淘寶的收入來源;另外,京東還將天貓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服裝品類,列為POP平臺今年最重要的品牌之一。經過一年的運作,阿里和京東競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不過,盡管劉強東頻頻向阿里發(fā)起進攻,也將移動端、金融業(yè)務、O2O業(yè)務等行業(yè)趨勢列為京東今年的戰(zhàn)略方向,但始終無法追趕上阿里的腳步,尤其是在電商發(fā)展的核心業(yè)務——O2O上,相比于阿里已開始和騰訊爭搶包括零售、餐飲、娛樂等在內的整個O2O市場,京東依托物流優(yōu)勢和開放平臺為基礎整合線下連鎖便利店的形式還停留在零售業(yè)模式上,這讓業(yè)界紛紛質疑劉強東是否能真正做好O2O。
于是,業(yè)內人士紛紛指出,劉強東搶在阿里前面上市,這樣就可以有更充足的資金發(fā)展線下資源,完善O2O模式,既避開了阿里上市的沖擊,也可以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
當然,也有行業(yè)人士認為,京東上市對其與阿里的競爭并不會有太大幫助,因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不會通過誰先上市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