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
中國正在經(jīng)歷第三次移民潮,我身邊也不乏其人。有一位朋友是公知,他已經(jīng)遞交了移民申請,準備去美國。還有位朋友在山東省的中等城市,和妻子開了一個畫室,每年收入七八十萬元人民幣,日子能過得相當好,車房具備,他也想申請移民,目的是為了孩子接受西方的教育。
我自己也想過移民,但沒有更多的動向,還在觀察中。的確,西方的政治文明、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以及文化上的寬容自由都很吸引我,比如在德國,地鐵沒有檢票員,這種社會對人的信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都非常好。還有一些小事,比如在電梯里碰到陌生人會互相打個招呼,微笑一下。我有個很大的感受是:在歐洲呆了一段時間后,我再回到中國后在路上見到陌生人,就想上去打個招呼,或者幫別人扶扶門,做這些事后心情會特別好。但是,三天之后,就發(fā)現(xiàn)自己這樣做在中國是傻瓜。
對我來說,國外最吸引我的是和中國不同的人文素質(zhì),但我習(xí)慣了在中國生活,而且我是山東人,山東人普遍保守戀舊,所以還是想在國內(nèi)看看再說。說句玩笑話,每當北京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就想出去,要是藍天白云、空氣不錯,我就覺得在這兒呆著也挺好。
我覺得留在中國發(fā)展或者把家安在中國也有一些好處。首先,我們是黑頭發(fā)、黃皮膚的中國人,我們在這里出生、學(xué)習(xí)、成長,這里的親朋好友、生活習(xí)慣,包括中國菜都是我們熟悉的,中國是我們的根,人就像一棵樹,挪到什么地方都不如在扎根之地生長的好;其次,西方各國和中國所不能比的就是活力。中國雖然有不少的亂象,比如在環(huán)境方面、食品安全方面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些都是發(fā)展中的問題。中國像是一個年輕人在向前奔跑,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絆絆。這種活力是任何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
在這種活力中生活,我們能得到很多工作和學(xué)習(xí)的機會,雖然很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很充實。有人開玩笑說,去澳大利亞、加拿大都不錯,但問題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啊。在中國,尤其是北京、上海這種大都市,你不會覺得無聊。再次,我的朋友圈在中國。在中國有那么多朋友,即使有煩惱或不開心的事也可以互相聊聊,甚至幫忙。在國外則完全處于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我們之前開玩笑說,如果要移民大家就都移到一個地方,這樣還能有個伴。
有一種說法是,有些人移民是“為了下一代而放棄了上一代”。我們這個年齡出去其實也是一個犧牲,我大學(xué)的老師在前幾年移民到美國,最后找不到工作,給人包水餃去了。他的確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但他真的覺得有成就感、幸福嗎?即使你出國后能找到一份白領(lǐng)的工作,它還是有天花板的,和在國內(nèi)的享受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中產(chǎn)階級不是特別有錢又不是特別窮,出去是要付出很大犧牲的。如果本來就一窮二白,在國內(nèi)是賣力氣,在國外也是賣力氣,而國外又很尊重賣力氣的,這對他們來說不會有什么損失。對有錢人來說,也不會有損失,因為有錢人到哪都能“鬼推磨”。中產(chǎn)階級就不同了,他們無法帶父母出去,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能會犧牲對父母的感恩與回饋,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會在這方面有些猶豫,機會擺在他面前,但可能為了父母延遲出國的機會,或者干脆為了父母讓孩子留在中國。
博主簡介:察哈爾學(xué)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