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媽媽爸爸因為工作,把我寄養(yǎng)在姥姥家,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見到爸爸媽媽。雖然姥姥姥爺都很疼我,但是,我卻還是想爸爸媽媽。幸運的是我遇上了一個好老師。她是我們的班主任。雖說她是班主任,可是我一點也不怕他,因為我從心里喜歡她。有一次春游,我還和她照了一張合影。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對我越來越冷淡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腦子一片空白。在這岔路口,我不知該繼續(xù)追尋,還是該放棄?
A乍看起來,這是戀師情結的演繹。但是,為什么這些青少年會出現(xiàn)戀師情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他們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親子關系異常,親情缺失,從而導致了兩性關系心理異常,具體表現(xiàn)為戀師迷情。
那么,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異常及親情缺失,為什么容易導致兩性關系心理異常?
一個是親子三角關系情結。人的性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對兩性差異開始關注,對不同性別的對象有了不同的情緒反應,表現(xiàn)為對父母的不同感覺,表現(xiàn)為從對異性家長的親近中來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于是,就出現(xiàn)了“親子三角關系情結”。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在6~11歲,性心理發(fā)展進入“同性期”,最鮮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異性朋友。于是,孩子開始向同性父母學習。所以,大多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化解。但是,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三角關系情結就可能得不到及時化解,進入青春期后就會表現(xiàn)出兩性關系心理異常。
一個是補償心理情結。愛,安全,歸屬,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要。如果這些需要不能獲得常規(guī)滿足,人就要尋求替代性的補償性的滿足。留守兒童,由于父愛母愛缺乏,由于親情缺失,內心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心理感受,人總會尋求補償,也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情結。這種補償心理情結,如果不能獲得及時的滿足,進入青春期后就會表現(xiàn)為兩性關系心理異常。我們通??吹降膽賻熐榻Y,大多是由于情感的需要匱乏,他們通過戀師情結來獲得替代性的情感補償。
高中生已經(jīng)到了青春期,如果親子三角關系情結沒有化解,如果補償心理情結沒有獲得滿足,就會出現(xiàn)兩性關系心理異常。如果是男孩,就會喜歡與母親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別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一句話,是因為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異常和親情缺失,才有了上面的戀師迷情的故事。而且,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補救,這些男孩女孩將來面對婚戀關系也會出現(xiàn)感情的錯位。
不僅如此,就是有些男孩女孩之間的相戀之情,其實也未必是愛情,而是因為親子關系異常和親情缺失,導致的替代性的情感補償。就是我們看到的,有些所謂早戀的中學生,往往是因為親情缺失,其中有的就是留守兒童。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補救呢?
首先是父母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怎樣避免給孩子未來的兩性心理留下心理隱患,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慎重對待的問題。我們應該未雨綢繆,創(chuàng)造條件給孩子理應享有的父母之愛。一是盡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離。外出打工,可以就近,可以時?;丶?,甚至可以帶著孩子。只要態(tài)度問題解決了,辦法總比困難多。二是創(chuàng)造條件增進和孩子的聯(lián)系。不論把孩子托管給誰,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親子聯(lián)系。實在不便回家,就讓電話來傳遞親情吧。
其次是子女積極主動地心理自救。
對于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的親情缺失,也應該積極心理自救,營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一是主動進行親情補課。作為長大的孩子,都不要消極被動的抱怨父母,而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主動增進親子交往,加強親子溝通。在親子溝通中,可以化解親子三角關系障礙,獲得更真切的親情補償。二是積極進行自我調節(jié)。心理咨詢實踐表明,男孩女孩一旦深刻認識到師生迷情的心結所在,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jié),兩性心理就會走向常態(tài)。
(文/馬志國)(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