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萍
由于父母工作忙,小時候的我是在姥姥家長大的。聽姥姥說,她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雖然容貌美麗,但是身體不是太好。姥爺在前妻亡故以后,三番五次托媒人到姥姥家說親。就這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年代里,姥姥就作為續(xù)弦嫁給了姥爺。
姥爺是個木匠,手藝精湛,為人寬厚。姥姥操持家務(wù),溫良謙恭,對待姥爺前妻的兩個兒女視作己出。令人大為驚奇的是,姥姥以前體弱多病,結(jié)婚以后卻逐漸好轉(zhuǎn)了起來。不僅身體慢慢硬朗,而且連生了六個孩子,和姥爺一直過著幸福的生活。
在我滿八歲準備要上學(xué)的時候,父母從姥姥家把我接了回來。記得臨走時,姥姥從脖子上摘下來一個東西,讓母親縫到我的枕頭里。由于當時我年紀尚小,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因此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
直到我臨結(jié)婚、整理隨身衣物時,母親才又將它從枕頭里找出來交給我,讓我好好帶在身邊。而此時,姥姥已經(jīng)走完她85歲的人生,永遠地離開我們了。
這是一枚清代辟邪花錢,直徑45毫米,厚度3毫米,一面刻著八卦圖和太上老君像,一面刻著文字。字口圖案清晰,包漿純正地道,品相完好平整,聲音清脆響亮。
花錢起源于漢代,是古錢幣的一大分支,主要用黃銅、白銅等材質(zhì)鑄造。它雖有錢幣的形態(tài),但不做流通使用,是民間用于開爐、鎮(zhèn)庫、饋贈、祈福、紀念、祝壽、上梁等用途的一種“非正用品”錢幣。
到了明清兩代,花錢的鑄造和流傳都達到了鼎盛時期,內(nèi)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題材可以分為宗教驅(qū)邪類、吉祥祈福類、宮廷發(fā)行類、民間故事類、鏤空裝飾類、文字游戲類等。
當時,無論是進京趕考的學(xué)子、開門納客的商人、新婚之喜的夫妻,還是新生嬰兒的搖籃、老爺爺拄的拐棍,剃頭匠手中的剃刀,甚至連大街上路人腰間掛著的煙荷包上,都掛著形態(tài)各異、妙趣橫生的花錢。
花錢圖案千姿百態(tài),字文內(nèi)容豐富多彩,被譽為古代民風(fēng)民俗的微縮“銅版畫”,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花錢的誕生和繁衍,不僅蘊含著古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充分反應(yīng)了傳統(tǒng)文化對人們心理暗示具有的強大滲透力量。
看著手中這枚姥姥留給我的花錢,雖然如今已無從知曉它的來歷,但是我突然明白:它一定是姥姥從新婚之時開始佩戴的。由此,體弱多病的姥姥就在姥爺?shù)捏w貼關(guān)愛中,和自身對“花錢保佑”的無形精神信念下,健康快樂地度過了自己幸福的一生。(責(zé)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