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梅
初中生正經歷一個非常特殊、敏感的青春叛逆期,也是健康心理塑成的重要時期。許多學生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如不能對其進行及時地心理健康引導或疏導會誘發(fā)各種成長問題。尤其是對于私立學校的學生,這種現(xiàn)象較為普遍。教師除了對學生“輔課”外,更需要“輔心”。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預測,21世紀全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威脅。初中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健康心理塑成的重要時期。據(jù)國內大量調查,10%~20%的中學生已經存在各種類型不同程度的的心理障礙,常見的有厭學、逃學、過度焦慮、人際交往障礙、自我中心、多動癥、憂郁癥、強迫癥等。另據(jù)調查,青少年心理障礙引發(fā)的惡性行為問題也日益突出。許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其根源在于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困惑沒有得到及時疏導。
因此關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解決其心理問題已成為教學常規(guī)和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以筆者以前所在的一所私立學校初中八年級學生為例,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人或事物的判斷和評價比較偏激,個別學生由于各種因素使其心理長期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偏態(tài))。比如在筆者班上有一個男生,從小因家庭離異,又受繼母虐待,因而性格古怪,脾氣暴躁,自卑,很難融入班集體,在情緒表達上粗暴且激烈;還有另外一名女生因在初一第一學期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偷玩手機與老師發(fā)生正面沖突,導致對數(shù)學極其厭惡,對數(shù)學老師及其他老師持敵視態(tài)度,思想偏激,行為叛逆。類似這樣的初中生心理問題案例還有很多,因此身處教學一線的筆者深刻的感受到,在私立學校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各種因素的關系,并探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進行操作性較強的心理干預,加強“輔心”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xiàn)
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經觀察,調查初中生的情緒、行為和身體狀況發(fā)現(xiàn)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大致有五種類型、八種表現(xiàn)狀態(tài):
1. 學校適應不良型的心理問題。有的同學害怕或回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或呈萎靡狀態(tài);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依賴性增強;有的學困生最終不適應學校生活,導致輟學。
2. 強迫型的心理問題。有的孩子自己能意識到自己的表現(xiàn)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擺脫,深為焦慮和不安。在筆者班上有一個初中生,老師強調錯題必須用紅筆改正,學生也當面保證下次會按照要求做,可每次仍然堅持用藍色筆改正。
3. 抑郁型的心理問題。筆者班上有一個孩子整天心理壓抑、情緒苦悶不愿參加任何班級活動,看起來疲勞不堪。她很少和別人交往,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人際關系疏遠化和淡化,崇尚作“超人”和“怪人”。
4. 焦慮型的心理問題。有的孩子害怕學習,上課注意力渙散,思考乏力,聽不好課,做不好作業(yè),但又想把學習搞上去,產生焦慮;而且在學校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變得心灰意懶、萎摩不振、自暴自棄、消極頹廢,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整天處于焦慮狀態(tài)。
5. 恐怖型的心理問題。中學生個體來說,存在著懼怕數(shù)學或作文、懼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懼怕記憶力突然衰退等現(xiàn)象。一旦懼怕慣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過于膽怯和羞澀,從而產生心理障礙。
綜上所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獨心理、嫉妒心理、懼怕心理、唯我獨尊心理、貪圖享樂心理、厭學心理已經成為困擾中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二、私立學校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分析
1. 學生自身及家長原因。由于私立學校收費較高,因此招收的大多學生出生在物質相對富裕的家庭,“非富即貴”,導致這些初中生存在以下特點:
(1)自私,沒有自理能力;(2)不珍惜學習,不愿長大,怕辛苦,沒目標;(3)幾乎未經受任何苦楚及傷害,抗壓能力差;(4)炫富,什么都不在乎不介懷不思考不要求;(5)規(guī)則意識差。
由于私立學校孩子的家庭比較特殊,大多父母忙于事業(yè)無暇顧及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和生理變化,甚至有的家庭離異或者屬于“私生子”,因此他們認為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就完成任務,對學習心理變化較少了解或溝通,任其“自生自滅”。長期以往,孩子缺乏正常且主要的傾訴機會和傾訴對象。筆者所在的學校,初中生一個月才放假回家一次,只待三天,家長只能以物質作為補償,有的甚至帶孩子進出一些娛樂場所放松。這樣的家庭教育讓這些缺乏正確是非觀的孩子與無形中看在眼里,心理上接受,更會在行動上模仿。因此這樣的家庭行為使得學校長期的德語工作化為烏有,形成了“6+1=0”的惡性循環(huán)。(六天的學校德育教育+一天的不良家庭行為習慣=歸零的德育)
2. 私立學校的特點。私立學校歸根結底是一所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是最根本的問題。因此私立學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特點:
(1)學校推行“保姆式”、“一站式”、“封閉式”的管理方式,學生與人交流的自由度降低;(3)“低進高出”,“優(yōu)進特出”的承諾使得學校不得不制度嚴格,管理軍事化;(3)以升學為目標,奉行“加工”的理念,更注重整齊劃一的形式輸出,讓學生更缺乏自由個性的心理發(fā)展;(4)心理輔導室形同虛設。投資者為了追求效益,降低辦學成本,盡量減少對學校軟硬件的投入。為了增強競爭力,成績成為最主要的追求目標,加大教學課時的比重,忽視心理輔導。
3. 私立學校的教師原因。除此之外,由于在私立學校教師競爭壓力大,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成績,只能超負荷的工作,頻繁的測驗考試,大張旗鼓地分數(shù)排位,使初中生感到競爭壓力劇增,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挫折﹑擔憂等不平衡狀態(tài)。然而老師日常工作繁重,且一部分教師也是來自異地,壓力大,獨身一人心情也處于壓抑狀態(tài),所以教師在跟家長的溝通中往往只是“報喜不報憂”,大肆表揚孩子成績的進步,并未提及心理變化和心理問題形式大多限于電話交流,使得最重要的家校交流流于形式。長期積累,孩子的心理變化、心理困惑、心理問題被塵封,屬于不受關注或忽略的地帶。除此之外,在私立學校工作的教師大多遠離故鄉(xiāng),工作壓力無法排遣時也會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橫加干涉教育行為,影響學生。
以上學校,教師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都大大忽略和阻礙了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心理輔導方面力量未協(xié)調統(tǒng)一。
三、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 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私立學校在“應試教育”思維模式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情,認為只要管理好學生和抓好升學率就行了,至于學生的心理問題,那是心理學專家和醫(yī)生的事,中小學教師無力也難以解決,或簡單地以德育工作取而代之。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發(fā)展,首要的是轉變思想,提高認識。
2. 優(yōu)化課程結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努力是教育適應學生的個別特點。
3.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采取各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教師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自我意識發(fā)展心理輔導、人際交往心理輔導、青春期心理輔導等。
4. 建立約束機制,加速“轉軌”進程。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私立學校要想生存,應建立包括獨立的心理素質教育目標在內的考核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估體系,要用心理素質教育的指標引導、規(guī)范學校的辦學行為,建立教師評估以及教育質量評估的監(jiān)測保障機制。
5. 全員參與,構建教育網絡,共建良好的心育環(huán)境。學校、社會和家庭應該“三教合一”,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心育體系。除此之外,也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熱情,共鑄整體教育合力,作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6. 優(yōu)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素質。每一位中學教師都應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關注自身心理健康,自覺地調適自身心理狀態(tài),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力爭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學校保證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也是做好私立學校對學生的“輔心”工作的關鍵。
照顧好每一個學生的心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生理健康,更應關愛心理健康。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忠實于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培養(yǎng)學生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態(tài)度。我欣賞并盼望這樣的孩子:心中有太陽,臉上有笑容,嘴里有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