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琰
陶行知先生提出:“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由此可見,提問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上的有效提問,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愿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xiàn)了不少提問的誤區(qū)。同一問題,這樣問,學生不知所措,那樣問,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這樣問,可能“一潭死水”,而那樣問,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十余年的課堂觀察,我發(fā)現(xiàn)音樂課堂上的教師提問,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音樂教學提問策略一、現(xiàn)狀掃描
問題1:可有可無——淡化了課堂提問的意義
音樂課的提問應當圍繞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而展開,但個別老師的課堂提問根本沒有思考價值,屬于那種可有可無的提問,如教學《小烏鴉愛媽媽》后,一教師想滲透一下思想教育,便問:“小朋友,你覺得這只小烏鴉是不是很愛媽媽呀?”學生異口同聲:“是!”教師接著問:“那我們要不要向它學習?。俊睂W生又是隨聲附和:“要!”如此“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收效甚微。
問題2:墨守成規(guī)——扼殺了學生回答的熱情
提問沒有新意,每每教學一首新的樂曲,幾乎都是以下幾個“雷打不動”的常規(guī)問題:“樂曲分幾段?”“歌曲是幾幾拍?”“每段的情緒怎樣?”長此以往,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積極性和回答問題的熱情,又談何效率?
問題3:深奧冷僻——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提問掌握不好深淺難易程度,有時太深太難,讓學生覺得高不可攀,望而卻步。如有一位教師教授《草原小姐妹》一課,幾遍欣賞后設計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問題——“你們認為這對小姐妹身上凝聚著怎樣的人格精神?”一下子把學生給問蒙了,教室里鴉雀無聲。
問題4:指責譏諷——傷害了學生的人格尊嚴
教與學是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更是體現(xiàn)教師與學生平等人格尊嚴的過程。答后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信息反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可惜的是,在聽到錯誤的答案后,有的教師只是一味的批評、譏諷,對學生的人格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試想,以上種種現(xiàn)象,又如何能讓學生在廣袤的思維空間中自由翱翔呢?因此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形式,巧妙提問,正是彰顯課堂張力的智慧快車。
二、策略探詢
策略一:生活化提問——“胸中有墨始作畫”
音樂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面對好奇感十足的學生,教師的課堂提問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力求問得新穎別致,使學生聽后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激起探究、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欲望。同樣一個問題可變換一下問的角度和方式,讓它變得新鮮有趣。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式提問,把學生帶進廣闊的音樂時空,探索神奇的音樂世界,培養(yǎng)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音樂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音樂,在音樂中體驗生活。
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春天舉行音樂會》時,課的伊始,我便拋出一個極富生活化的問題:“現(xiàn)在正是春天,請在你的周圍找一下,春天有哪些景象會發(fā)出哪些聲音,好像在開音樂會?”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說開了,有的說:“春雨唱歌沙沙沙”;有的說:“青蛙唱歌呱呱呱”;有的說:“蜜蜂采蜜嗡嗡嗡”……我不失時機地夸獎道:“說得真好!老師想知道還有哪些小朋友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聽到別人不太注意到的春天的聲音?”馬上有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春天還有小鳥唧唧喳喳的叫聲”;“還有大樹換新葉的聲音……”這時我趁機引出課題:“是??!小朋友所提到的這些好聽的聲音,就像是春天舉行了一個音樂會。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起來體味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策略二:點撥式提問——“投石激起千層浪”
馬卡連柯說:“教育學是最辯證的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藝術。”課堂提問作為教育藝術中的一種手段、技巧,當然也是靈活、復雜而多樣的。提問時巧妙利用教材中的變與不變,設計出更為科學有效的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勞動號子》一課時,教師先出示無聲的錄像(錄像中建筑工人在打樁、抬石板)讓學生思考:工人們在不停地勞作,疲憊不堪,同學們想想辦法怎樣可以使他們減輕疲勞?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執(zhí)己見,但教師并不急于表態(tài);再讓學生實踐抬一張很重的講臺,相機提問:“此時你最想發(fā)出什么聲音才能緩解自己的勞累?”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針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地引導,給出若干段不同風格的樂曲(搖籃曲、進行曲、勞動號子),供學生選擇:“哪一種風格更適合?”這樣及時調(diào)控課堂節(jié)奏,真正使學生在老師靈活自如的點撥下“活”起來。
策略三:激趣式提問——“千樹萬樹梨花開”
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而超前的深奧、空泛的提問又會使學生不知所云,導致學生冷場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讓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摘下果實”。因此,提問設計要難易適度,問題適量,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課堂新穎生動,富有情趣。激趣式提問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例如,在上《小小的船》時,我問:“你們都見過些什么船?”這個問題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興趣,“在船的前面加上個小小的,你讀一讀,你感覺這會是一只什么樣的船?”這個問題把學生帶入歌曲情境,“現(xiàn)在我們坐在月亮船里,你睜大眼睛到處看一看,你一定能看見很多很多美麗的東西,看見什么了?”而這個問題則進一步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寧靜之美。“你們看,小星星在藍藍的天空中,朝著我們眨眼睛呢,它在跟小朋友們打招呼呢??旄⌒切钦f說話呀!想跟小星星說些什么呀?”這樣激趣式提問既引導學生欣賞,又啟發(fā)了學生想象。
策略四:激勵性評價——“自在嬌鶯恰恰啼”
眾所周知,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脑u價,特別是激勵性的評價,更有利學生樹立信心、明確目標和方向。為此,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我們應對每一回答或有回答欲望的同學盡量鼓勵,讓他們“自在嬌鶯恰恰啼”。對于素質(zhì)較差的同學,也要多給他們感情投入,讓他們知道老師在關注他,逐漸增強他們的信心,可先把目標定低些讓他們優(yōu)先回答比較簡單的、復習性的提問,讓學生體會到成功不是望梅止渴太遙遠,也不是海市蜃樓太虛幻,而是近在咫尺的真切。
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充滿智慧、情感、技巧;課堂提問也是一門科學,它能引領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qū),給課堂帶來精彩而有效的生成。在今后的音樂課堂中,如果我們都能認真地打好每一個“問號”,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必將能收獲一個個圓滿的“句號”,延續(xù)一個個更加精彩的“省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