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將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作為本省年度十大實事之一。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是浙江省加快建設文化強省,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口號。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村農民也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十八提出要堅持而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fā)達地區(qū)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針對當前農村業(yè)余文化生活如何按照十八大精神,因地制宜切實有效地開展,提出如下探討:
一、努力抓好農村文化公共設施
按照建設文化大省的要求,從2005年開始,松陽縣在農村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全面加強村級文化陣地建設。在專職管理員隊伍的引領下,農村文化陣地蓬勃發(fā)展,文藝隊伍不斷壯大,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豐富,“一鎮(zhèn)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培育成效顯著。但要保持農村群眾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必須有一個新的力量進行推動,必須要構筑一個新的載體。
首先各別政村必須有文體活動室,針對各村情況不同,松陽縣村情要求分批建設村文化禮堂,有條件的配備乒乓球室、羽毛球館、樂器演奏室、棋牌室、圖書閱覽室(農家書屋)等等。
另外各村還按照人口分布情況建設室外活動場所,因為松陽縣90%行政村都或多或少配套室外活動場所,內容有籃球場、廣場舞場地、雙杠、吊環(huán)等等。
二、因地制宜,挖掘“一村一品”特色
2013年以來在松陽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圍繞“文化松陽,構建幸福松陽”目標,實施“生態(tài)立鄉(xiāng)、產業(yè)富民”戰(zhàn)略,明確了發(fā)展“一村一品”特色經濟的工作思路,按照縣“一村一品”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加快本地文化建設,加速本地文化進程。
原生態(tài)的文化是最純、最美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并進行開發(fā)培育。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要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傳統(tǒng)民俗活動(松陽縣水南街道小竹溪村拜祭活動)、民間藝術活動、支持民間劇團發(fā)展等等。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
在抓好“特色”的基礎上,我們還須考慮開展豐富的、形式多樣的農村文藝、體育活動。加強工作指導,制定農村文化禮堂設施建設、展陳設置、禮儀活動等方面的具體標準和要求的同時,還要請專家團來我地指導,并選派文化禮堂建設人員赴外地考察學習,做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組織培訓,舉辦各類培訓班,如:合唱、排舞、器樂,豐富農民文化活動的同時,滿足鄉(xiāng)村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因各地興建的文化禮堂大同小異,不能照搬照抄,要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田園松陽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現代主流文化、現代文明,推出旅游風情、特色老區(qū)、廉潔勤政等不同的文化禮堂,還可以依托“茶文化”“旅游文化”“攝影文化”,把文化禮堂建設成一張“金名片”,既有當地特色,又能吸引外地的游客,成為一大“亮點”。
如首屆農民文化節(jié)(茶葉文化節(jié));送戲下村、送電影到村、鼓勵自編自演文藝文藝晚會,如葉村鄉(xiāng)塔寺下。
農村健身操、節(jié)日或空閑時進行文體比賽: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立定跳遠、跳繩、打牌等等。
《松陽高腔》是我縣最具特色的文化,200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她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而且在我們山區(qū)還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她不僅對研究她的專家、學者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自己本身還具備演出的能力,為此,把松陽高腔作為產業(yè)來發(fā)展,也具備一定的基礎,用松陽高腔作平臺,開展我們的特色文化,把松陽高腔做大、做強。
農村文化業(yè)余生活不僅提升了村莊的文化內涵和品質,更發(fā)揮了教育人、感化人的高層次作用,引導大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風貌。在建設工作要緊緊圍繞打造“精神家園、文化公園、生活樂園”的目標,并以“文化家園”建設為核心,將“文化業(yè)余生活”打造成為讓人民群眾有歸屬感的心靈殿堂;在建設“文化業(yè)余生活”的過程中,要注重典型的樹立與培養(yǎng),并以點帶面,逐步由農村向城市延伸。逐漸使文化禮堂成為農村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成為農村老百姓的精神家園。
我們不僅要把農村文化業(yè)余生活建起來,還要“用起來”。建好、管好全為了用好。只有充分發(fā)揮文化禮堂活躍群眾文娛生活、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陶冶群眾道德情操的作用,才能讓其用當其時、用得其所,真正成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讓實踐證明,農村文化業(yè)余生活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可以有效地面向農民群眾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主流價值、宣講理論政策、展示鄉(xiāng)土文化,傳授文化知識、開展文體活動,打造新時期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浙江松陽縣新興鎮(zhèn)文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