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
近日,媒體競相轉載一條消息題為《下班順路買菜出意外算工傷》。是不是在上下班途中買菜發(fā)生意外都能被認定為工傷呢?當然不是。
比如下班回家順路走進菜場買菜,出來時被樓上掉下的大石頭砸傷了,這個是意外傷害,但是不算工傷。因為《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才可認定為工傷。上下班途中買菜,如果在買菜過程中與人發(fā)生口角或摔傷跌傷砸傷等,皆不能認定為工傷?!?/p>
工傷認定越來越人性化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規(guī)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yè)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對于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越來越合理。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對于在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不限于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也包括受到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被火車撞傷算不算工傷,在過去是有爭議的,廣義的機動車指裝有機械動力裝置的所有車輛,狹義的機動車指《道路交通安全法》定義的、以動力裝置驅動和牽引上道行駛的、供人員乘用或用于運送物品以及進行工程專項作業(yè)的輪式車輛、機動車。事實上很多判例都不支持認定工傷,直到2008年11月底,本溪市明山區(qū)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劉恒軍下班途中被火車撞傷屬于工傷,這是首例被火車撞傷認定為工傷。
實踐中對于“合理路線”和“合理時間”的把握也越來越人性化。近日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于“上下班途中”的“途中”包括哪些路線以及時間的把握上進一步作了具體規(guī)定,列舉了四種“上下班途中”情況可以認定為工傷: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從事屬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上下班途中”認定的三個要素
目前對“上下班途中”的認定主要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一是目的要素,即以上下班為目的。以上下班為目的,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和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提供的居住地或者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途中。
二是時間要素,即上下班時間是否合理。上下班即包括正常上下班時間,也包括加班的上下班時間。上下班有一個時間區(qū)域,可能早一點,可能晚一點,比如下了班以后,還要加一會兒班,或者是等交通高峰時段過了之后再回家,這些都屬于合理時間。但是違紀早退等不屬于上下班時間。
三是空間要素,即往返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路線是否合理。原來《企業(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動部1996年8月12日勞部發(fā)[1996]266號)規(guī)定,在上下班的規(guī)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fā)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的,應認定為工傷。
這里的“必經路線”導致實際工傷認定中理解不一,缺少操作性。上海曾經發(fā)生過一個真實事件:一名職工家住延安路虹許路,上班時由虹許里上延安高架,經延安路隧道去浦東,高架顯示屏延安路隧道紅色,然后這名職工由西藏路匝道下高架,從復興路隧道去浦東,在復興路隧道車禍受傷致殘。之后,其與單位就是否是工傷發(fā)生爭議,單位認為出事地方不是上下班的必經路線,不為其申請工傷認定。
2002年4月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在《關于如何理解<企業(yè)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有關內容的答復意見(勞社廳函[2002]143號)》中解釋“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系指職工從居住住所到工作區(qū)域之間的路途,該意見中沒有對上下班路線有其他更多限制。
在實踐中,爭議較大的是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繞道是否屬于“上下班途中”。其實,是否屬于“上下班途中”也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能是因客觀原因(突發(fā)事件、交通堵塞、天氣惡劣等)而繞道,原則上要認定為“上下班途中”。也有因私事而繞道,如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從事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內未改變以上下班為目的的合理路線的途中,應當視為“上下班途中”。比如下班的途中需要接孩子、順路買菜等都可算為從事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但如果是下班后朋友聚會、逛街、購物、娛樂等,則不宜認定為“上下班途中”。
未發(fā)生交通事故也可能認定工傷
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六)項規(guī)定,認定工傷,必須是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但是職工在道路上受到傷害的,即使未發(fā)生交通事故,也有可能被認定為工傷。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即將來臨。然而,《阿阿熊》雜志編輯部主任丁志健早已約好公事,不可能因為一場大雨而取消。在他出門前,妻子邱艷還抱怨了一句:“怎么周末還要談事情,何況還在下雨?!狈蚱迋z約好了,16時左右電話聯系。
午后,北京城區(qū)開始落雨,15時左右,暴雨正式光臨北京。豆大的雨點,由疏轉密。晚19時,北京市防汛辦發(fā)布汛情橙色預警。此時,丁志健剛談完事,朋友留飯,他推掉了,妻子打來電話催促他回家。
于是,開著當年4月才新買的車,丁志健踏上了回家的路,但途中被廣渠門橋下的積水困住了,不知道是外面水壓太大,還是被什么東西擋住了,他打不開車門,也打不通報警電話,只能讓妻子代為報警。等到消防員找到被淹車輛時,里面的丁志健已經溺水身亡。
丁志健能否被認定為工傷?如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情形認定為工傷,其前提條件之一是受到交通事故傷害?!兜缆方煌ò踩ā范x的交通事故,前提條件還是因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傷害事故,而丁志健不幸遇難是由于車輛在雨水中停駛后,雨水淹沒車輛進而溺水身亡,并不是由于車輛行駛本身造成的直接傷亡。退一步說,即使將此情形界定為交通事故,接下來也面臨操作上的一些問題。比如,交警部門必須先依法勘查事故現場后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且必須認定為丁志健對此事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甚至無責任。但是,此次事故中無法將“大雨洪水”認定為事故的主要責任者,丁志健的事故責任認定還是主要責任者的可能性居多。當天北京道路上被水淹的車輛有很多,交警部門是否都會認定為“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如果不能認定,那么這些受害人就難以被認定為工傷。
不過,《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5項規(guī)定,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應當認定為工傷。這里的“因工外出期間”,是指職工不在本單位的工作范圍內,由于工作需要被領導指派到本單位以外,或者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單位以外從事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工作。這里的“外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到本單位以外,但是還在本地范圍內;二是指不僅離開了本單位,并且到外地去了。
丁志健是雜志編輯部主任,他在休息天外出約談公事是很正常的履行職責的行為,他的不幸屬于因公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死亡,可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5項規(guī)定認定為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