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女作家凱瑟琳·安·波特一生只創(chuàng)作了四部短篇小說集、三本散文集和一部長篇小說,其優(yōu)美的文筆、細膩的心理分析和獨特的意識流文本,形成了波特引人注目的創(chuàng)作風格?!独K子》是波特一篇并不著名的短篇小說,在該小說里,現(xiàn)代意識流的“內聚焦”與“自由聯(lián)想”融合在一起,《繩子》在大面積減化傳統(tǒng)小說人物的必要描寫的基礎上,用大量的心理分析使其顯現(xiàn)出意識流的文本特征與價值。
關鍵詞:《繩子》 內聚焦 自由聯(lián)想
美國女作家凱瑟琳·安·波特(1890-1980)出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邁阿密附近的印第安河市,因為童年失母,波特是和嚴厲的祖母一起長大,她從十二歲到十六歲在厄蘇林修道院讀書,接受“零零碎碎、完全沒有用的裝飾性教育”。對文學書籍的閱讀與追隨成了波特枯燥童年的唯一樂趣,波特特別喜愛那些追求獨立自由的女性人物形象,并為之驚喜不已。這種對于文學的敏感與積累,使她慢慢地顯現(xiàn)出創(chuàng)作才華,并企盼能從此尋覓到自己的生活方向。文學和不成功的婚姻共同組成了波特的一生,也造就了她敏感的心和感受生活的深度。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波特開始了文學評論的寫作,其細膩的分析和精辟的見解博得了專家的認可,因此波特相繼被斯坦福大學和密西根大學聘請講授文學創(chuàng)作和評論,還經常出入各大學文藝沙龍發(fā)表演講,從此確立了自己在美國文壇上的地位。
波特一生只創(chuàng)作了四部短篇小說集、三本散文集和一部長篇小說,其優(yōu)美的文筆、細膩的心理分析和獨特的文本,形成了波特引人注目的創(chuàng)作風格。特別是從長篇小說《愚人船》中,讀者已經看到波特廣闊的視野與深邃的哲思。波特對客觀世界的冷靜而具前瞻性的剖析,更使她的作品以小見大,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掘人生的真諦,引導讀者對社會、對人生的種種現(xiàn)象作深入的思考。波特又是一個相當敏感的作家,其洞察力和對細節(jié)的描寫與分析能力,對人物心理的精雕細琢,顯示出她是一位講究藝術技巧的作家。波特的作品描寫細膩,文字考究,風格優(yōu)美多變。批評家認為她善于用細部的變化來反映人物的孤獨、苦悶、失意與得不到理解等問題,她對現(xiàn)實社會既不憤世嫉俗也不表示淺薄的哀傷,而是以富有詩意的筆調含蓄地加以表達。因此在波特的小說里,傳統(tǒng)的全景式描寫和現(xiàn)代手法意識流、心理分析、視角轉移等融合在一起,組成了全新的小說文本。《繩子》是波特一部并不著名的短篇小說,它在大面積簡化傳統(tǒng)小說關于人物的必要描寫的基礎上,用大量心理活動描寫使其顯現(xiàn)出意識流的“內聚焦”與“自由聯(lián)想”的文本特征與價值。
一 小說元素的大膽簡化
在傳統(tǒng)的小說概念中,時間、地點、事件、人物構成了小說必要元素,也是讀者的閱讀期待。正是在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在作者設下的情節(jié)懸念里,讀者對故事的期待正在不斷地加強,對人物的認知不斷升級,最終在故事結局到來時,讀者得到了閱讀的快感,閱讀期待也全部實現(xiàn)。而對于那些情節(jié)過于平淡、人物性格并不突顯的小說,讀者對小說情節(jié)的期待感會大大降低。
《繩子》卻是一篇將所有的小說必要元素都大量刪減的作品,在《繩子》中,幾乎沒有該小說的準確的人物,只用了“她”和“他”來代替。“她”和“他”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沒有次要人物),故事發(fā)在的地點在“鄉(xiāng)下”、“村子里”;時間則是“搬到鄉(xiāng)下的第三天”,全部故事就是關于“他”買了二十四碼的繩子而引出的矛盾。因此小說成了一個最簡約的文本,兩個沒有姓名的男女,居住在鄉(xiāng)下的一間小房子里,他們的經濟狀況不佳,錢很少,而女人對男人買了一大捆繩子的行為不理解,二人產生了心理上的對抗而使事件向著激烈沖突方向發(fā)展。至于這兩個男女相貌如何、性格如何、身份如何、有無學歷和工作等,在小說里一律都看不到。作者如同一個守口如瓶的人,將關于這兩個男女的各種描寫全部摒棄在文字之外。
在這個空洞的小說框架里,唯一充滿的就是作者對于“她”和“他”的激烈的心理變化過程的描寫,作者有意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寫成波瀾起伏的樣子,讓他們的矛盾隨著各自心情的發(fā)展而無限延伸下去?!袄K子”成了這個事件里的唯一細節(jié),在一層層的對人物心理的描繪中,“繩子”激化矛盾的作用正在一步步地被放大,直到持續(xù)到故事的整個過程。
二 《繩子》的意識流“內聚焦”描述
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chuàng)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意在于強調思維的不間斷性,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耙庾R流”所強調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xiàn)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這一概念很快就被文學藝術界所借用,作用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產生了“意識流”文學?!耙庾R流文學”脫離傳統(tǒng)的物質生活,而把描寫的筆觸完全面向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內心的無意識。在《繩子》里,“她”和“他”因為客觀環(huán)境的不舒適而產生了煩燥的心情,有了產生意識流的心理條件:當他提著一捆繩子回來時,正是“她”和“他”最焦燥時候,反映到他們眼里的一切都是灰暗的:“他告訴她,她那模樣已經像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了。他呢,汗?jié)竦幕疑ㄌm絨襯衣貼在身上,—雙沉重的皮鞋滿是塵土。她說他看上去活像戲里演的鄉(xiāng)巴佬。”于是一捆二十四碼的繩子成了產生意識流的誘因,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思緒就呈現(xiàn)出來:“家里不是已經有五十英尺的晾衣繩掛在他眼面前嗎?唉,他真的沒注意到嗎?她看啊,這把四周圍的景致全給糟毀啦?!薄八耄泻眯┦虑闆]準兒都使得上繩子。她想問問,比方說吧,哪些事?他尋思了幾秒鐘,腦瓜空空的毫無結果?!薄八X得眼下一分錢得頂一分錢花的時候,再買繩子未免出奇。”
在意識流概念的前提下,法國敘述學家日奈特在《敘事話語》又提出了“零聚焦”、“內聚焦”與“外聚焦”等概念,他認為意識流文學選擇的是“內聚焦”的敘述角度?!皟染劢埂笔菍⑹稣吲c人物處于同一層面上,在故事行進的過程中,敘述者與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所以小說所展示的僅僅是某個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而與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中將敘述者置于全能視角上的做法完全不同。短篇小說《繩子》里采用的就是“內聚焦”的敘述手法,小說圍繞著“繩子”這一事件,讓“她”和“他”的沖突如同兩根繩子糾纏在一起,而且越纏越緊。她最初的想法是:“別的想法沒有,她只是開頭沒明白他干嘛要買繩子罷了。”“唉,真煩,他買繩子就因為他想買,再沒有什么緣故。她認為這個理兒也盡夠了,不懂他起先為什么不這么直說。二十四碼繩子,沒問題是有用的,能派幾百樣用場?!彼畛醯南敕▍s是:“她這種態(tài)度太不聰明,招人嫌嗎?她當他是什么,三歲的白癡嗎?她鬧別扭,都因為她巴不得有個不如她厲害的家伙,好由她罵,由她欺負?!痹谶@種下意識的、無聲的心理對抗里,當事人都在潛意識里互不相容,使“繩子”這一事件一開始就指向了不和諧的方向,并且把這種不和諧正在升級。讀者正在是這種不和諧的心理流向中看到故事情節(jié)的緩慢發(fā)展,并有了松散的期待和猜測:“那團繩子到底怎么樣了?最后是否真的派上了用場?”
然而故事里并沒有關于這些實際問題的解答,有的只是大量的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她”痛苦焦燥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沒有買來咖啡,而“他”憤怒的真正理由是“她”小題大作和不通情理,這些原因只存在于二人的潛意識里,誰也沒有把它說出來,而讓這些真正的別扭留在心底,表面上二人卻在為“繩子放在哪里”、“晚餐的煮肉會不會壞掉”、“哪里可以找到涼快的地方”、“家務活誰做得更多”等小事爭吵。于是小說在結構上就有了兩層真實:一層是人物爭執(zhí)的真實,一種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真實,而作者正在用人物表面爭執(zhí)的真實去表現(xiàn)人物內心流程的真實。這種“隨意調度”的意識流手法產生了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性,隨著作者的聯(lián)想不斷跳躍,沒有了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界限,兩人的想法都變得顛三倒四,混亂一團。作者對此不作解釋,而是任其混亂下去,恰恰是這種混亂方式組成了作者的一種獨特的敘述。于是兩人的沖突就從一根繩子引出,上升到一大堆陳舊往事的糾纏:“他就不懂褥子等明兒再曬有什么不好。不管怎么著,歸根結底,究竟是他們住這個房子呢,還是要讓房子把他們折騰死?她聽了臉色煞白,口鼻鐵青,樣子兇險,她叫他記著,家務活兒是她的事也是他的事。她也有別的工作要做?!痹谶@一團雜亂無章的思緒之中,意識流文學的不按照客觀現(xiàn)實時空順序去結構作品、而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先后次序等特征已得到充分體現(xiàn),人物的深層心理正被作者揭示出來,并不斷地向著縱深度發(fā)展,“繩子”這一細節(jié)的力量得以體現(xiàn),其所起到的對情節(jié)的推動力量就越來越顯著。
三 《繩子》中的自由聯(lián)想
現(xiàn)代的意識流作家在小說里組建起一種全新的閱讀順序,使小說人物在某種刺激下,表現(xiàn)出多層次的紊亂感和立體感,于是意識流小說就會呈現(xiàn)出一種人物主觀形成的心理時間和心理真實。因此意識流小說人物就在自我意識里自由漂浮,產生大段自由聯(lián)想,并深深地陷入到自我意識當中。當《繩子》里的“他”被“她”的糾纏折磨得內心快崩潰時候,“她”正在歇斯底里的大笑,“他”想到要用涼手去沖“她”的頭,在這種刺激下“他”的自由聯(lián)想啟動了:“她那神氣真嚇人,一星半點的理智都沒有。這個娘們—犯病,你跟她講什么都白費。他要一輩子老順著她,那他就不是人?!尤痪陀腥税烟幹靡稽c兒繩子的事看得比個爺們的感情還重?!薄白杂陕?lián)想”使人物的意識沒有任何規(guī)律和次序,人物思緒只能在一個問題做短暫逗留,就會被突然出現(xiàn)的新的思緒所取代,釋放一連串的感觸?!独K子》的情節(jié)發(fā)展到某個層面上,“她”和“他”在激烈的爭吵中,雙方的情緒已嚴重失控,心理都受到較大的刺激,因此,漂浮式的自由聯(lián)想就會把情節(jié)推向極端,這時的自由聯(lián)想所再現(xiàn)的不僅是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xiàn)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難道她不記得前幾個夏天也有愉快的時候嗎?難道他們什么樂趣都不曾有過嗎?她沒工夫講這些?,F(xiàn)在請他別讓繩子滿地堆著叫她絆倒行不行?……有時候她覺得他仿佛能神機妙算似的,知道啥早晚丟下她不管正好。”
直到《繩子》的結尾處,這種意識流的“內聚焦”與“自由聯(lián)想”都一直在持續(xù),作者仍然使用大面積的省略手法,壓根沒有說明什么,卻又讓“她”和“他”在一種莫名其妙的情景中平靜下來?!袄K子”仍然存在,生活也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她”和“他”的心情和對事物的看法:“這兒不是挺美嗎?她一只手搭著他的皮帶,跟他并排走”;“他是個惹人愛的家伙,這她堅信不疑”。如果讀者一定要問他們?yōu)槭裁春徒猓坪躏@得很多余。生活原本就是一團亂麻,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千頭萬緒的想法,這種想法有時會影響到人的生活,但最終人們會把這團亂麻理平,讓生活回歸正常。正是在這種基本的心理學理念下,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的魅力得到充分的顯現(xiàn),《繩子》也呈現(xiàn)著獨特的文本價值。
參考文獻:
[1] 葉水夫:《世界短篇小說經典·美國卷》,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2] 吳定柏:《美國文學欣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梁亞平:《美國文學研究》,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楊莉莉,白城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