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洪 鄭俊婭
胡姓溯源
胡姓源出有三:
一是出自媯氏:《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虞舜媯氏后裔33世孫胡公滿,封于陳(在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胡公滿子二,長申公以父滿公謚號姓胡,次日公以國號姓陳,胡陳同祖同宗。
二是出自姬、歸姓?!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周朝有一支姬姓人建立胡國(在今河南郾城),又有一支歸姓建胡國(在今安徽阜陽),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后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及國人都以胡為姓,世代相沿。
三是出自他姓改胡姓。一有《魏書·官氏志》載:鮮卑族魏獻(xiàn)帝大哥原為胡(紇)骨氏,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乃改胡姓。二有漢代胡廣,本姓黃,后改為胡姓,其子以胡為氏。三有胡母復(fù)姓,秦有太央令胡母敬,漢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后胡母復(fù)姓漸被“胡”單字姓取代,胡母逐漸成稀少姓氏之一。四有匈奴族后裔敕勒族后裔,漢代以后特別是五胡亂華后,進(jìn)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為胡姓。
胡姓主要郡望有安定和弋陽,安定郡漢置,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弋陽郡隋置,郡治今河南新蔡一帶。
堂號主要有安定堂、廬陵堂等。安定堂源于始遷祖胡質(zhì)、胡威事跡。胡質(zhì),三國魏壽春人,曹操召為屯丘令,官至荊州刺史,賜關(guān)內(nèi)侯,每建功賞賜,皆散于眾,家無余財,以清廉加振威將軍。胡質(zhì)子胡威,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譽著聞當(dāng)世,為國鎮(zhèn)守邊疆,均卒于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子孫留居于此,胡姓安定堂號源于此。
廬陵堂源于始遷祖胡公霸,即胡杲,八傳胡銓(滿公90代孫),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族。胡銓字忠簡,江西吉安人,宋高宗資政殿大學(xué)士,曾給高宗寫過殺掉賣國賊秦檜奏章。胡銓的兄弟胡鑄、胡鍔,兒子胡詠,孫子胡樺、胡椅等人,都小有成就,著名華僑領(lǐng)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銓23代孫。
胡姓入閩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衣冠八姓入閩,其中胡姓亦為八大姓之一,《閩姓胡氏大宗譜》載:東晉胡方生為晉安郡守,子孫皆留閩定居,胡方生為入閩胡氏始祖。
唐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胡賢隨陳政、陳元光入閩,因軍功任泉州司馬別駕兼潮州刺史,儀鳳三年(678年)追封廣應(yīng)侯,定居漳州龍營。
唐乾符元年(874年),胡竦,字子文,號芝山,自安徽壽春入閩,被尊為閩中胡氏始祖。胡竦有五子,長胡博回壽春,次胡審遷崇安,三胡填居劍蒲,四胡明移閩縣,五胡篤居晉江。
唐光啟元年(885年),胡杏仁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州,卒葬惠安涂寨陳芹村洞山,子孫來惠安守衛(wèi)胡杏仁墓繁衍成族。
胡姓入臺
惠安胡姓入臺?;莅埠沼?000多人,分布涂寨鎮(zhèn)2200人,紫山鎮(zhèn)1600多人,東橋鎮(zhèn)1300多人。涂寨陳芹既有上述胡杏仁后裔,又有“長者胡韋”開基胡厝村。胡韋系惠安第二任知縣,族譜已遭焚毀,僅有胡福民摘抄二房支系族譜,其一世祖昭德公,生于明正統(tǒng)年間,任朝廷中書,娶漳州太守長女,卒葬安固水磨坑口。子二,漳公、泉公,今已傳24代。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胡厝族人就有遷居廈門龍海和南洋、臺灣各地者。
紫山鎮(zhèn)美仁村胡氏先祖于明末自仙游美林遷來,傳伯、仲、季三房,清道光十七年,胡一郎派下胡云梯率家族入墾今臺灣平溪,胡進(jìn)生入墾今臺北淡水。
東橋鎮(zhèn)燎原村先祖來自涂寨鎮(zhèn),建有祖祠,大門匾“蘇湖流芳”,中廳匾“世德作逑”,光緒二年(1876年)胡廉程(字蔚祺)舉進(jìn)士,其旗桿夾石仍在,子孫也有外遷臺灣和南洋各地者。
安溪南安同安胡姓入臺。上述胡竦五子居晉江,傳至胡致濟(jì)、胡浩濟(jì),因避元兵之亂,分居閩南的南安、安溪、同安各縣,不少子孫入墾臺灣。安溪縣有胡繼基派下胡典熾、胡典變兄弟于嘉慶初年入墾今臺北平溪。南安縣在乾隆年間先后有胡石齊入墾漳化溪湖,胡念東入墾彰化,胡志興入墾今溪湖。同安縣有胡求于乾隆末葉入墾臺北市,胡學(xué)言、胡文質(zhì)先后于嘉慶年間入墾臺北市。
永定胡姓入臺。胡銓四世孫萬九郎于南宋末年由贛州移居福建長汀,其三子七郎遷居永定下洋,為永定胡姓開基祖。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七郎的九世孫鐵緣公,從下洋遷至中坑,以打鐵為業(yè)。子三,后代子孫興旺。村里有胡氏家廟,占地5000多平方米,廟前有15對旗桿夾石,人丁科舉兩興旺,進(jìn)入祠堂要經(jīng)過九級半石階。“九級半”來歷不詳,但往外謀生的鐵緣公后裔相會相認(rèn),首先就問祖祠的石階幾級。
據(jù)《同永胡氏族譜》記載:從清康熙末年開始就有很多人移居臺灣,族譜中鐵緣公第10~13代遷居臺灣就有136人,他們到臺灣,大部分以打鐵為生。臺灣素有“中坑千座爐”之稱,其中胡焯猷在臺灣影響最大。
胡焯猷字瑞銓,號仰堂,鐵緣公十世孫,清朝貢生,乾隆初年渡臺,看到春山至淡水一帶丘陵起伏,沃野千里,便向淡水廳申請開墾,招募家鄉(xiāng)農(nóng)民前往墾殖,“建村落,筑陂圳,盡力農(nóng)功,不十?dāng)?shù)年啟田數(shù)千甲,歲入祖谷數(shù)萬石,翹然一方之豪矣?!边B橫《臺灣通史》記述了其事跡,他還捐建義塾名曰“明志”?!安⒅锰?0甲,以其所入供膏火。淡水同知胡邦翰請改為書院,總督楊廷璋嘉之,立碑以記?!?/p>
胡鴻鷂是鐵緣公17世孫,居臺灣中壢市水尾里,跟他同一“鴻”字輩宗兄弟多達(dá)130余人。
此外國姓鄉(xiāng)胡石清,南投鎮(zhèn)胡明江,臺北市胡添登、胡春來,豐原鎮(zhèn)胡永源,水里鄉(xiāng)胡進(jìn)發(fā)等等,皆為鐵緣公后代,均事業(yè)有成。
詔安等縣胡姓入臺。胡連于乾隆中葉入墾臺中西屯區(qū),胡楚入墾今臺南善化,子孫繁衍成為當(dāng)?shù)卮笞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