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要:孔子被后世尊為“至圣”。這個響當當的名頭聽起來可謂是如雷貫耳。圣人是某種程度上被神化的人,而如果把孔子還原為普通人,從凡人的角度來看他,竟會折射出別樣的人格光輝。
關鍵詞:孔子;圣人;凡人;君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這個詞語最初出于儒家對“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在孟子眼中,圣人是“人倫之至”。明末學者黃道周亦說過:“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a,慈者不能衛(wèi),義者不能決,賴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盵1]
兩千多年的時間,如川間流水,洶涌流過。而孔子其人,也早已被神化。我們已數不盡在孔圣畫像前磕頭如搗蒜的儒生,也說不清中國人對孔孟之道的膜拜奉行。然而在視他為圣人的時候,也應想過他其實也和我們一樣是真實存在過在這個世界的普通人。他一樣會吃喝拉撒,一樣會喜怒哀樂,一樣會做凡人應做的事情。圣人,其實亦是凡人呵。
越讀《論語》越覺得孔子有趣,越覺得他并不是那個被神話的圣人,只是個有著君子風范的老夫子。在《論語·子罕》一篇中,“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痹趯W生都以為老師是圣人的時候,孔子自己卻否認自己是圣人,說自己是小時候生活艱難才會多才藝,而圣人是不會精于小藝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笨鬃訉ψ约旱恼J識既謙虛又到位,他雖不是圣人,但我認為他絕對稱得上君子。
只要不是餐風飲露的神仙,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然也要追求吃啊??鬃訉Α俺浴钡难芯颗c講究可比現代人精細多了。孔子收的“學費”,也是很有趣的?!白孕惺懸陨希嵛磭L無誨焉?!保ā墩撜Z·述而》)孔子喜歡吃臘肉,于是學生交的學費也是臘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雖然“吃”也包含著對“禮”的講究,但“吃”這個行為更多意義上是一個自然人的行為而非社會人的行為。而在飲食上的追求,更可以看出孔子其實也是個好美食的老夫子。
“子見南子”的故事,尤其讓我忍俊不禁。我是不贊同后人揣測的曖昧之說的,只當他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前行。不過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倒是值得玩味。子見南子,子路不悅。雖是不高興,但子路畢竟是學生。今天要是作為老師的話,學生對老師的私人問題要有不滿,老師大可以不加理會??鬃邮墙逃龑<遥魪慕逃嵌瘸霭l(fā),他的選擇應該是同學生好生解釋,像見南子的原因和結果。因為本來就沒什么特別的,并不需向子路隱瞞什么。但是孔子卻說,我如果做了錯事,讓老天來收拾我咯。本來好好陳述就可以說清楚的事情,何必要這般辯解呢。一向理智的孔夫子,此時的急于澄清與尷尬之態(tài),使他的可愛一面躍然紙上。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不禁要再次慨嘆,孔子對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真是再透徹不過。會這樣欣賞這句話,可能也與我所持的認識論有關。我其實是相信不可知論的,并且認為人不僅不能完全認識世界,也沒有能力完全改變世界。不管是從唯心或唯物的角度來說,人都不是自我主宰自我決定的生物。或生于神,或生于自然。而人再怎么樣發(fā)展,也無法顛覆主宰自身的東西。在這個觀點上看,人就是普通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之所能求者,亦是有限的。而圣人,卻是被神化之后的“人”?!叭绮豢汕?,從吾所好?!辈荒芮蟮臇|西,就且由它去罷!而孔子想追求的,并不是稱王稱霸,亦非位極人臣,而是在我們眼中看來都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情: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理想讓孔子喟嘆,也終于讓我們訝異,原來所謂的“圣人”所求,竟是這么少。
就連孔子所創(chuàng)的儒學自身,也不是做圣人之學問,而是做好一個凡人的學問?!拔鞣饺丝傇噲D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币虼嗽诤笫赖膬汕Ф嗄昀铮袊艘惨恢苯谶@種實用主義的熏陶中。雖然孔子自己的理想(像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并不現實,但是這種孔子的哲學,確實是現實又接地氣的“凡人之學”?!皩W孔子就是學做人”,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如是說??追蜃?,其實是教學生做人的老師啊,怎么會是后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圣人呢?
風乎舞雩,詠而歸??鬃拥淖非蟠┰角甑臅r光,而像美酒一般歷久彌香。而身為凡人的我們,卻紛紛夢想著或發(fā)家致富,或手握重權,或美人在懷,或醉生夢死。慚愧至極的是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同齡人亦是如此。什么時候我們能擁有孔子一樣,像沂水沐浴詠而歸這種看上去不像個“圣人理想”的追求,才算是懂了夫子之良苦用心吧。我們是凡人,但是要做個能稱為君子的凡人。
注釋:
[1]《節(jié)寰袁公傳》,明末,黃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