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內(nèi)容摘要:對莫高窟唐五代供養(yǎng)人服飾中出現(xiàn)的領型形制進行了分析,歸納出六種領型,它們是直領、交領、圓領、綣領、袒領、方心曲領;并就這六種領型與服裝款式搭配關系和領型與性別、等級之間的關系、領型形成的淵源進行了研究探索。
關鍵詞:莫高窟;供養(yǎng)人;服飾;領型;淵源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6-0048-07
服裝的整體結構中,領型設計在服裝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顯示服裝風格、塑造美化人物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衣領。《釋名·釋衣服》:“領,頸也。以壅頸也。亦言總領衣體為端首也。”[1]唐五代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服飾中有六種衣領設計:直領、交領、圓領、綣領、袒領、方心曲領。這幾種領型在不同階層所穿的服裝款式中出現(xiàn),起到美化供養(yǎng)人的作用。同時,它也是唐代政治開明、外來文化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一 領型的結構設計類型
(一)直領
直領是一種對稱領型,通常是兩條斜線向中心靠攏的一種領型,同開襟服裝相匹配。莫高窟晚唐第9窟東壁供養(yǎng)人中女童的襦衫、晚唐第138窟東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帝王出行圖中大臣服飾、晚唐第138窟東壁女供養(yǎng)人中夫人的服飾、五代第98窟東壁女供養(yǎng)人中女性的服飾等,都為這種類型。
直領通常與襦衫搭配,晚唐第9窟女童,少女上著直領襦衫下著高腰長裙,顏色為青底黑花窄袖襦衫(圖1)。直領與袍服搭配,晚唐第138窟帝王出行圖中手持環(huán)柄刀的武官,袍服為直領。這種袍服穿在裙內(nèi),裙上系假兩。袍為大袖紅色藍邊,裙為白色,假兩為白色。晚唐第138窟女供養(yǎng)人內(nèi)著襦下著裙,外披寬袖袍服,是一品夫人的禮服。上披袍服為直領青色大袖,上彩繪山雉,廣袖寬約50厘米。直領與大袖衫搭配,五代第98窟女供養(yǎng)人,此為節(jié)度使曹議金家族的貴族的服飾,前排四位夫人內(nèi)穿襦,下著高腰長裙,外套橙底綠花大袖衫,外披大袖衫都為直領。正中者服裝為翟衣,旁邊者為花釵禮衣??磥眍I型的設計與袖型無固定搭配關系。這種服飾領型還見于1948年陜西省長安縣嘉禮村溫氏小娘子墓出土的唐代彩繪持果盤女立俑,現(xiàn)藏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女俑鬢發(fā)抱面,身著男式圓領袍,外加小袖襦衫,襦衫的領為直領。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中女子薄紗大袖衫也是直領。
從以上的著裝不難看出,直領通常與襦衫、大袖袍、大袖衫搭配,常服和禮服都能夠使用。這種領型不分男女服裝均能使用,長長的線條將唐人較短的脖頸拉長,起到美化臉形的作用。
(二)交領
交領為左右疊加,在胸前形成三角形廓型,襟面上有疊門。漢族一般右衽開門,少數(shù)民族左衽開門。莫高窟初唐第375窟南壁女供養(yǎng)人中婦女的服裝,中唐第159窟東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各族王子圖中臣子及王子的服裝,盛唐第445窟北壁彌勒經(jīng)變之官員朝服中官員的服裝,五代第98窟東壁于闐國王供養(yǎng)像中于闐王李圣天的冕服等,都為交領。
交領通常與襦衫搭配,初唐第375窟女供養(yǎng)人身著灰色交領小袖襦衫,緊身綠色長裙,整體服飾有隋朝服飾的痕跡。中唐第159窟各族王子圖中,兩位吐蕃臣子著黑色短襦,兩色重裙、白褲。黑色短襦為左衽交領。兩位穿白色大袖襦衫、紅褐色領緣的王子,大袖襦衫為交領。交領與袍服搭配,盛唐第445窟官員朝服,官員頭戴進賢冠,上穿紅色、白色交領齊臀短袍,下著白色裙,交領為黑色黃色緣邊(圖2)。五代第98窟于闐國王供養(yǎng)像中,于闐國王冕服為褐色衣身,米色緣邊交領大袖服上有米色章紋。交領服飾還可見于北京劉林民所藏唐陶彩繪胡服俑圖中的胡人,穿白底橘紅色圓點大袖交領襦衫。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穿白色袍衫的擊鼓男子,袍衫就是交領。
從以上的服飾搭配來看,通常襦衫與交領搭配,短袍、長袍與交領搭配。從身份看,不分尊卑、不分性別都穿交領。漢族采用右衽交領,少數(shù)民族采用左衽交領。交領V字形斜線設計,兩條斜線很好地拉長了人的脖頸,起到了美化臉形的作用。
(三)圓領
圓領,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圓形的領子,其實也是一種無領領型。敦煌石窟中可見的有:莫高窟盛唐第45窟南壁觀音經(jīng)變之商人遇盜中商人的圓領大褶衣,盛唐第130窟北壁晉昌郡太守等供養(yǎng)像中太守和官員的袍服,盛唐第45窟北壁未生怨之王后與眷屬中王后的圓領衫,晚唐第144窟東壁索家供養(yǎng)像中男侍從的袍衫,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彌勒經(jīng)變之農(nóng)家夫婦中耕地農(nóng)夫的圓領缺胯衫,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彌勒經(jīng)變之吐蕃貴族服裝中吐蕃男子的圓領袍衫(圖3)。
圓領與大褶衣搭配,莫高窟盛唐第45窟商人遇盜圖中商人身穿白色、紅色、綠色圓領大褶衣和烏皮靴。大褶衣是在袍服腰線以下打出褶子,前后都有,形成裙狀,活動起來更為方便。圓領與袍搭配,晚唐第144窟索家供養(yǎng)人像中兩位男侍從分別穿白色、黑色底紅花圓領袍。榆林窟中唐第25窟吐蕃貴族圖中端盞飲酒的男子,穿圓領紅袍,戴透額羅軟腳幞頭。圓領與襕衫搭配,莫高窟盛唐第130窟晉昌郡太守等供養(yǎng)像中官員身著綠色圓領袍服、紅色圓領襕衫,頭戴圓角幞頭。襕衫是在袍服的下方另接一截,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穿著的服裝。圓領與衫搭配,莫高窟盛唐第45窟王后與眷屬中王后著米色圓領衫、米色長裙,白色寬袖長袍綠色緣邊。圓領與缺胯衫搭配,榆林窟中唐第25窟農(nóng)家夫婦圖中耕田的農(nóng)夫身穿淺黃綠色圓領小袖缺胯衫,束腰帶。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唐陶男侍傭圖中男子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圖中位于前方穿黑色袍服的男子和穿紅色袍服的女子,袍服都為圓領。
圓領與服裝的搭配非常普遍,搭配袍衫、大褶衣、襕袍、襦衫、缺胯衫。圓領服裝的穿戴沒有民族、身份和性別的限制,漢族少數(shù)民族服裝都可采用圓領,貴族、平民都可以裁剪這種領型,男女服裝都常見,不過以男子服裝更多。唐代以肥為美,圓圓的臉型與圓領搭配,圓中套圓,是一種和諧的設計。
(四)綣領
綣領也稱翻領,是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點的一種領型,見于莫高窟初唐第321窟南壁寶雨經(jīng)變之獵戶圖中的主人著綠色翻領大褶衣,盛唐第194窟南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各國王子聽法圖中黑衣王子的袍服,中唐第225窟東壁吐蕃女供養(yǎng)人中婦女的服裝,盛唐第217窟東壁法華經(jīng)變觀音普門品之胡裝人物中男子的服飾(圖4)。
少數(shù)民族服裝中多見綣領,與大褶衣搭配,莫高窟初唐第321窟獵戶服飾圖中坐著的男子穿綠色小袖大褶衣,米色綣領,穿長靴,戴軟腳幞頭,是典型的西北地區(qū)的獵戶形象。綣領與袍衫搭配:盛唐第194窟各國王子聽法圖中穿黑色袍衫的王子,袍衫為綣領;中唐第225窟吐蕃女供養(yǎng)人王沙奴著長袍,綠色綣領,束腰帶;盛唐第217窟胡裝人物中男子穿紅色窄袖袍服,黑色綣領,穿烏皮靴,頭戴軟腳幞頭,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現(xiàn)藏于隴縣博物館的唐陶彩繪胡人俑,胡人袍衫就為綣領;唐房陵公主墓前角道西壁壁畫執(zhí)杯男裝侍女圖中女扮男裝的侍女,穿的紅色袍服也是綣領。
綣領與大褶衣、袍服搭配的同時不分民族、性別、社會地位,是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的,不過以少數(shù)民族服裝居多。綣領內(nèi)部線形也是V字形,它同交領有同樣美化臉形的效果。
(五)袒領
袒領是一種開口很低的無領服,是唐代特有的領型。一般分為U字形和雞心形兩種,見于莫高窟盛唐第45窟南壁觀音經(jīng)變之母女服飾中母親的服飾,盛唐第445窟北壁彌勒經(jīng)變之女剃度中穿綠裙的女子服飾,莫高窟晚唐第9窟東壁女供養(yǎng)八行列中持扇女子的服裝,榆林窟中唐第25窟北壁彌勒經(jīng)變之中女子的服飾(圖5)。
袒領一般和襦裙搭配。莫高窟盛唐第45窟母女中母親上穿U形袒領褐色襦衫,下著淡藍色寬松裙,內(nèi)穿藍色抹胸,上披藍色披帛,腳穿尖頭軟底履。榆林窟中唐第25窟兩位年輕婦人,穿袒領襦裙:一位著藍色U形襦衫,紅色襦裙,內(nèi)穿綠色抹胸,綠色披帛;另一位穿紅色雞心型袒領襦衫,紅色襦裙,內(nèi)穿紅色抹胸,藍色披帛。莫高窟晚唐第9窟東壁女供養(yǎng)人行列中持扇的女子,身著黑色U型袒領襦衫,綠色披帛。盛唐第445窟女剃度圖中接受剃度的女子穿咖啡色紅邊U形袒領襦衫,紅色抹胸,綠色長裙,白色披帛?,F(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1960年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侍女俑的女俑身穿窄袖袒胸襦、絳色長裙。唐代李賢墓前甬道西壁壁畫披巾侍女圖中,女子穿白色袒領襦衫、黃色長裙。
袒領通常與襦衫長裙搭配,襦衫內(nèi)搭配抹胸,是唐代婦女的一種時尚穿著。袒領的低線形設計,是最適合胖人的廓型,這樣的設計在視覺上修飾了人的臉形,起到了美化的效果。
(七)方心曲領
方心曲領是附在中單上的一種裝飾領,唐朝時為半圓形,襯在內(nèi)衣胸前。通常是帝王七品以上官員穿中單內(nèi)衣時使用。見于莫高窟初唐第220窟東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文殊及帝王中帝王和群臣的服飾,初唐第334窟西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帝王與侍從中帝王的服飾,中唐第360窟東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漢族王侯的官服,晚唐第138窟東壁維摩詰經(jīng)變之漢族王侯與朝臣中王侯的服飾。
方形曲領是七品以上官員禮服上裝飾的領型,通常與袍服、大袖襦、內(nèi)佩中單搭配,為白色,是唐代特有的領型,后來的方形曲領與唐代的造型不一樣。
方形曲領與中單內(nèi)衣搭配,莫高窟初唐第220窟文殊及帝王圖中的帝王戴袞冕,著灰色紅邊十二章紋袍服,袍服領部裝飾白色方形曲領,系紅色蔽膝,穿云紋笏頭履(圖6)。后面文官頭戴黑介幘,白色灰邊袍服,袍服領部裝飾著白色方形曲領。初唐第334窟帝王與侍從圖中帝王,上穿淺米色黑邊大袖袍服,袍服上裝飾白色曲領,系紅色蔽膝。方形曲領與襦衫搭配,中唐第360窟漢族王侯戴四旒玄冕,上著米色寬袖襦,襦衫領部裝飾方形曲領,下著白紗裙,前系紅色蔽膝。晚唐第138窟漢族王侯與朝臣的王侯,頭戴冕冠,身著黑色紅邊襦,襦領部裝飾白色曲領,下著裙,裙上有紅底綠草葉紋蔽膝。這種領型還可見于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唐三彩文官傭,穿大袖襦衫,白色方形曲領。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帝王臣子服飾方形曲領。
二 唐代領型源流
《釋名·釋衣服》:“直領,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盵1]174從這段記載中不難明白,直領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晉時為女裝所用,到了唐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服裝領型,這種使用不僅在莫高窟壁畫中可以見到,在其他史料中也能夠看到。唐代李重潤墓,前室西壁北側宮女圖中手執(zhí)拂塵穿乳白色半臂、紅色裙的女子,所穿半臂就是直領。1955年西安市高樓村出土彩繪拱手女立俑所穿襦衫也是直領。直領的廣泛應用是在宋、元、明代,這一時期在袍、襖、衫上都廣泛使用。這種領型在現(xiàn)代的開衫上仍然在沿用。
交領是中國服裝中普遍使用的領型,周秦的冠服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代這種領型廣泛應用,比如深衣就是交領,此后歷代沿襲,到了唐代交領更是不分貴賤、長幼、性別的各類人群普遍使用的領型。這種狀況不僅在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中可以看到,在其他史料中也能看到。北京劉林民收藏的唐陶綠釉男女人物俑中穿袍服的男子所穿服裝就是交領?,F(xiàn)藏于陜西昭陵博物館,1987年陜西省醴泉縣02號墓出土的三彩擊鼓女騎俑的女俑戴白色風帽、穿綠色長袍,其袍服就是交領。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帝王、臣子大多穿大袖交領袍服。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戴幞頭穿白袍的擊鼓者所穿袍服也是交領。交領不僅漢人使用,少數(shù)民族也廣泛使用,只是漢人右衽開襟,少數(shù)民族左衽開襟。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中已經(jīng)看到,在其他文物中也能夠看到。現(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陶彩繪盤發(fā)男裝女胡人俑中穿袍服的女子就是交領。
圓領在漢魏之前是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領型,到了隋唐幾乎成為男性服裝的通用領型,袍衫、襦、半臂等都采用了圓領。除敦煌壁畫外,1960年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三彩狩獵騎俑(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騎士穿綠色圓領袍,戴軟腳幞頭。唐代佚名《游騎圖》中男子都為圓領袍衫、軟腳幞頭、烏皮靴。宋明以后圓領成為了官吏的常服,清代圓領與盤扣結合成為各個階層普遍使用的一種領型。今天圓領與針織面料、紐扣、毛線相結合,成為適合男女老幼的一種領型。
綣領也稱翻領,是胡服的一種領型,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胡服,即胡人穿的服裝。古代泛稱北方和西方的外族為胡人。《夢溪筆談》載:‘中國之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緣,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侗狈叫鴪D卷》中的人物就有穿胡服裝束的。式樣為翻領、右衽、窄袖,衣長至膝下,足著靿靴,最為突出的是腰間的蹀躞帶裝飾,具有美觀與使用的雙重效能?!盵2]這種綣領隋唐大都是少數(shù)民族袍服上使用的,這一點不僅在敦煌壁畫上有所反映,在其他畫作上也有所體現(xiàn)。唐代墓室壁畫,房陵公主墓前角道西壁執(zhí)杯男裝侍女圖中穿紅袍執(zhí)杯的男裝女子,紅袍就是翻領。唐三彩胡服俑(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中男子,穿翻領袍服,頭戴幞頭,應該是唐代的貴族。宋明清以后這種領型較為少用,直到近代這種翻領在女士、男士以及兒童服飾中才大量使用。
袒領最早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這一點可以從1982年陜西省安康市長嶺鄉(xiāng)紅光村出土的南朝彩繪橫髻女立俑(現(xiàn)藏于陜西省博物館)得到證明。這尊立俑著窄袖袒胸襦,高腰長裙。袒領服飾開始流行于唐代,這一點不僅在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我們還可以在其他文物中看到。1960年陜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三彩侍女俑(現(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女俑身穿藍色袒胸襦、絳色高腰長裙。李震墓,墓室北壁舞女圖中舞女穿紅色雞形袒領半臂衫、紅白相間的間色長裙。唐張萱《搗練圖》中女子大部分穿袒領上襦、曳地長裙。這種女性的袒領曾流行于唐代,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只有宋代宋制袍服中出現(xiàn)過袒領,《宋史·輿服志》就有記載。其他朝代還未見過袒領。袒領的再次出現(xiàn),是在近現(xiàn)代的晚禮服中可見。
方形曲領,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古代官服上的一種領式飾物?!此鍟ざY儀志〉:‘曲領案〈釋名〉在單衣內(nèi)襟領上,橫以雍頸,七品以上有內(nèi)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八品以下皆無。又〈新唐書·車服志〉:‘具服…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領?!盵3]唐代的方形曲領與宋明時期的不同,北朝至唐代的方心曲領是半圓形,通常襯在胸前。這種領型還可見于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圖中的帝王臣子項上就裝飾著這種領型。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唐三彩文官傭,頭戴小冠、著寬袍大袖衣,外罩兩當,袍衫內(nèi)裝飾著方心曲領。唐代墓室壁畫,李賢墓墓道東壁客使圖中戴籠冠、穿大袖袍衫的官員,直領袍衫上裝飾著方心曲領。宋明兩朝方心曲領與唐代的不同,是一個項圈,下垂方心式。這種領型在《三才圖會》中可以看到。
三 結 論
(一)衣冠制度形成服飾領型
中國的服飾早在周朝就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到了唐代更是如此,服裝是統(tǒng)治階級身份的象征。唐高祖武德令就包含了服裝的律令。服飾通常是從冠飾、圖案、服色來區(qū)分社會等級。我以為衣領也是區(qū)別社會等級的一個標志。最為典型的就是唐代的方形曲領,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在唐代方心曲領是七品以上的官員官服上裝飾的一種領型,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帝王及七品以上官員服中單皆用,在朝列位及舉行禮儀大典時更需佩戴?!盵3]303前文提到的莫高窟初唐第220窟、中唐第360窟、晚唐第138窟中,看到帝王冕服內(nèi)裝飾著方心曲領。在中國的古代,最為莊嚴的服飾就是吉禮之服。冕服是帝王百官祭祀之禮時穿著的一種服飾,通常冕服由冕冠、玄衣、■裳、十二章紋組成。但是在莫高窟隋唐的壁畫中我們看到方心曲領,也成為了冕服的組成部分。莫高窟初唐第220窟穿大袖朝服戴黑介幘的文官、晚唐第138窟穿袍服的臣子、第445窟戴進賢冠著袍服的大臣,袍服內(nèi)裝飾的都為方心曲領。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再次證明方心曲領的確是社會等級的標志。其他的領型,圓領、交領、直領、袒領,無論貴族、平民都可以使用。等級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服飾的款式和面料色彩上,而不是領型。
(二)社會開放造就服飾領型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為開明和包容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充分激發(fā)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在服飾領型設計上則為袒領的流行。
我們知道,中國封建社會的服飾是需要掩蓋人的身體的,任何的裸露都是違背禮制行為的。《禮記·曲禮上》:“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4]這是中國古代對男子服飾的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裸露身體。對男子服飾尚且如此,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下,女子服裝的遮蓋性則要求更高。因此我們說,唐代是別開生面的時代,袒領的流行打破了封建禮制的束縛,這種打破表現(xiàn)在各個階層的婦女服飾上。莫高窟第45窟的母女、晚唐第9窟女供養(yǎng)人中持扇女子就是穿著袒領的平民婦女、榆林窟中唐第25窟王后常服就是穿著袒領的貴族婦女、李震墓墓室北壁舞女圖是穿著袒領的舞女。從這些文物中不難看出,袒領在唐代廣泛流行。這種流行打破了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束縛,開放、袒露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別開生面的一筆。
(三)胡風胡韻侵染服飾領型
胡服在唐代的流行,一方面是政治的開明,另一方面十六國到北朝中國北方胡漢雜居,唐代更有胡商久居長安,這都是胡服流行的原因所在。反映在服裝衣領上,主要是男子的圓領袍衫、綣領袍服。圓領袍衫是胡服的一種,褲褶服是匈奴鮮卑族民族的常服,它與袍服很相像,只是比袍服短,褲褶的下面多了許多褶裥。唐代的袍衫是在少數(shù)民族袍衫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服裝款式上有所改進,襕袍就是其中一種,在袍的下方加一截,是士人服裝的象征。襕袍還吸收了中原服飾的特點——袖形逐漸加寬。莫高窟第130窟官員的公服,就是袍衫加寬袖子的襕袍。因此說,這種圓領袍服是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史志中談唐代婦女胡服……或受當時少數(shù)民族文化影響,間接即波斯諸國影響。特征為高髻,戴尖錐形渾脫花帽,穿翻領小袖長袍。”[5]翻領袍衫是吐蕃服飾的特點之一,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莫高窟中唐第225窟吐蕃女供養(yǎng)人、盛唐第217窟胡裝人物的服裝上都可以看到,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穿著,也有漢人穿這種領型的。少數(shù)民族是左衽開門,漢族是右衽開門。從領型我們不難看出外來服飾對唐代服飾的侵染,究其原因,黃能馥《中國服飾史》:“強大的民族自信凝聚力的作用,使外來異質文化,已經(jīng)被大唐文化吸收,便自然成為大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yǎng)?!盵6]服飾文化更是如此。
縱觀敦煌石窟供養(yǎng)人服飾領型,在設計上表現(xiàn)為多元化的傾向,交領、直領、圓領不分等級性別,幾乎是人人可以穿著。袒領是唐代女性服飾革命的產(chǎn)物,方形曲領是官員服飾特有的象征,綣領、圓領是外來文化融合的結果。這些領型的出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出了唐代服飾文化的豐富性,同時從審美上非常適合唐人胖圓的臉型。而這一切的背后也折射出唐代政治文化制度。方心曲領是封建等級制度的產(chǎn)物,袒領又是對這種禮制的一種挑戰(zhàn),同時標志著唐代盛世之氣、開放之風,是唐代服飾文化活力的表現(xiàn)。圓領、綣領是中原文化對異族文化的吸收,它迫使傳統(tǒng)禮教松弛,使民族文化得以融合。有意思的是,這五種領型我們至今仍在使用,足見它的傳承性。小小的一個領型,實際上是時代社會文化的縮影。
參考文獻:
[1]劉熙.釋名疏證補[M].王先謙,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165.
[2]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M].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1988:87.
[3]繆良云.中國衣經(jīng)[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303.
[4]呂友仁.禮記全譯孝經(jīng)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18.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裝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2012:304.
[6]黃能馥.中國服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