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勇
[摘要]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對各民族民間歌曲審美特征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當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歌曲。這些民族民間歌曲的產生、體裁、題材、審美及風格的形成及發(fā)展都與傣族先民各個歷史時期的生產勞動緊密聯(lián)系。文章試圖就傣族民族民間各的生產勞動審美視域展開論述,以便對傣族民族民間音樂審美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傣族;民間歌曲;生產勞動;審美視域
民族民間音樂與人類的生產勞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產生并形成于人民群眾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民族民間音樂最初產生并運用于生產勞動,其主要的社會功能是為了協(xié)調和指揮人民群眾的勞動。人類從原始社會發(fā)展而來,那時原始先民的自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人們必須面臨大自然風雨雷電以及毒蛇猛獸的襲擊,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先民們根本無法獨立生存。因而,先民們必須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以集體的方式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的祖先必須以集體的方式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勞動的時候必須相互呼喚,協(xié)調勞動步伐和動作,才能完成勞動任務。如:原始先民在捕獵和進攻猛獸的時候,他們必須以集體的方式和力量戰(zhàn)勝兇猛的野獸;原始先民需要抬起巨大的木頭和石頭的時候,他們必須以有節(jié)奏的聲音來協(xié)調勞動步伐和勞動動作。因而,在原始人類的勞動呼聲當中就產生和形成了民族民間音樂最初的節(jié)奏形態(tài),勞動呼聲就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它是原始先民簡單的大腦、單純的意識和原始形態(tài)語言的產物。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在《門外文談》一文中說:“我們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協(xié)作,必須發(fā)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是‘杭育杭育派?!痹枷让裨趧趧舆^程當中所產生和形成的有高低、長短和強弱規(guī)律的呼聲,就構成了鮮明的節(jié)奏和簡單的旋律,這就產生和形成了最初的民族民間音樂。在傣族山歌的開頭,往往都有襯詞和襯腔,常用的襯詞有:藏洼、歪歪啊噦、懷哎賽哎、懷哎哎噦、啊、啊哈、嘿、灑噦、海噦等?!安赝?、歪歪啊噦”多用于山歌開頭;“懷哎賽哎”常用于十二馬的開頭;“懷哎哎噦”常用于“跟鼓調”的開頭。這些傣族民歌所用的襯詞、襯腔與傣族原始先民勞動時的呼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的勞動歌曲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呼喊和號令,而且逐漸出現(xiàn)描寫生產勞動的過程和場景,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運用音樂藝術來表現(xiàn)與勞動群眾思想感情相關的各方面生活情態(tài)和風俗特征。具有抒情特征的勞動歌曲開始形成,其曲調與歌詞也開始變長,音樂內容也開始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簡單初級的勞動歌曲體裁逐漸演變?yōu)樯礁?、情歌、風俗歌、舞歌、兒歌搖曲以及祭祀歌等豐富的音樂體裁。但是這種勞動的審美特征和美學精神則始終蘊藏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各種體裁當中。傣族民族民間音樂一開始就與生產勞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我們可以從流傳至今的傣族古代歌謠中可以看出,這些古歌謠產生于傣族原始社會的采集經濟時期、狩獵經濟時期和農耕經濟時期。如:“反映傣族原始采集生活的有《叫人歌》《睡覺歌》《關門歌》《拔刺歌》《虎咬人》等;反映狩獵生活和農耕初期生活的有《歡樂歌》《抬木頭歌》《鬧火塘》《挖井歌》等”。這些傣族古歌謠都與傣族原始先民的生產勞動密切聯(lián)系,如《叫人歌》中唱道:“走在山里的人/走在石頭上的人/爬在樹上的人/蹲在河邊的人/快快離開那里/快快回到洞里/太陽落山了/天就要黑了……”這首古歌簡單樸實,完全是傣族原始先民在采集生活中的自然流露;還有《摘果歌》中唱道:
“我們住在山腳/我們睡在山洞/兩邊都是大森林/大森林里野果多/有甜的有酸的/有紅的有綠的/有大的有小的……你爭我趕擁上來/爬直樹/爬彎樹/摘的摘/吃的吃/搖的搖/撿的撿/搶的搶/哭的哭……”這首古歌反映了傣族原始先民采集生活的場景,一大群人一邊摘果一邊唱。歌曲沒有更多的夸張,而是如實地反映了遠古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特別是歌謠內容的后面部分詳細的描寫了傣族先民摘果子的勞動場面。傣族古歌謠中有一首與原始先民狩獵有關的《吼山歌》中唱道:“我們在吼山/我們在追逐鹿子/好像眾螞蟻/追咬小黑蟲……人會追鹿子/是野狗教給的/野狗追鹿子/被老人看見/祖先真聰明/學著狗去做/進林去吼叫/進林追鹿子……”這首古歌既反映了先民的勞動場景,也充分證明和反映了傣族民族民間音樂最初產生和形成于人們集體勞動當中的呼喚和吼叫。
隨著狩獵經濟、農耕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在傣族先民的生產勞動當中產生了大量的與生產勞動相關的歌曲,涉及到生產領域的各個部門,數(shù)量非常之多,有記載的各種文獻資料流傳至今的就有上百首之多,如:《獵歌》《撒秧歌》《十二馬》《栽甘蔗歌》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和流傳最廣的是《十二馬》。這首作品既是一首生產勞動歌曲,也是一首情歌。其吟唱的內容包含了一年十二個月的農事活動,從一月唱到十二個月,將生產知識、社會習俗以及男女愛情都融入到歌曲當中。這首作品一共有250余行,以男女對唱的形式進行?!妒R》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格特點,反映了傣族當時的生產水平,在藝術表現(xiàn)上,它將生產知識融會在人們的情感之中,在傳播生產勞動知識的同時,也抒發(fā)了人們對勞動和愛情的贊美,在贊美勞動和愛情當中進行生產勞動知識的傳播。隨著農耕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原始宗教的產生與興盛,以及專業(yè)的歌手隊伍的壯大,當中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在最初的勞動歌曲逐漸形成了祭祀歌、習俗歌、情歌以及敘事長歌等音樂體裁。這些不同的音樂體裁都與傣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如:傣族的敘事長歌《賀新房》調,其所吟唱的內容就是敘述建蓋竹樓的全過程,這首敘事長歌充分反映了傣族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生產勞動、生活習俗以及倫理道德等。
與生產勞動有關的傣族民族民間歌曲是傣族先民在生產勞動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和形成,在不同時期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中得以不斷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遷,這些先民所留下的與生產勞動有關的歌聲,既是對當時人們生產勞動的歷史再現(xiàn),同樣凝聚著傣族人民由遠古不斷走向文明的發(fā)展歷史,充分表達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傣族大量源于生產勞動的民族民間音樂,不僅展現(xiàn)了傣族人民在勞動中求生產的發(fā)展歷史,同樣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與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首先,生產勞動是傣族民族民間音樂審美的基礎。沒有勞動,人類就不可能得以進化。恩格斯曾經說道:“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在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猴的腦髓就逐步地變成了人的腦髓……”由此可見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也創(chuàng)造了人的思維和意識。民族民間音樂的最初產生就是基于人類的勞動過程和生理發(fā)育特點。在原始先民的勞動過程當中,由于人的感官的進化,促使人的發(fā)聲器官能夠發(fā)出比較復雜的聲音來。在原始社會里,不同的勞動產生不同的歌曲,不同的生產勞動形成相應的音樂節(jié)奏。首先,傣族豐富多彩的生產勞動歌曲進一步印證了藝術起源于勞動,因而,勞動既是審美的內容,又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其次,傣族民族民間歌曲真實地記錄了傣族先民生產活動內容。傣族原始音樂文化在原始先民的集體勞動當中產生和形成,并以言傳身教、世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這些原生態(tài)的音樂文化真實地反映了遠古時期傣族先民的勞動生活,以未經修飾、原汁原味的表現(xiàn)形式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勞動狀況,也歌頌了傣族人民群眾勤勞勇敢的奮斗歷程,是一幅幅傣族先民勞動生活的風俗畫,充分體現(xiàn)了傣族人民熱愛勞動、歌唱勞動的真摯情感,具有質樸自然的審美特征。從傣族眾多的古代歌謠、獵歌、撒秧歌、十二馬、栽甘蔗歌等,這些歌曲都是傣族先民真實的勞動場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其音樂形式具有質樸、自然,好唱好聽的風格特點。傣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智慧把日常的勞動渲染得富有藝術魅力,把平凡的生活變成豐富多彩、五光十色。最后,傣族民族民間歌曲具有傳授勞動知識和經驗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傣族先民充分利用歌謠對生產勞動知識、技能和經驗進行直接傳播,從而產生了大量相關的民歌。如:《十二馬》《栽甘蔗歌》《賀新房》《撒秧歌》《斗樓梯歌》《洗房柱歌》《抬木料歌》等,這些歌謠都反映了各個生產領域的勞動經驗和生產過程。
總之,這些源于勞動的傣族傳統(tǒng)民族民間歌曲,從遙遠的歷史走來,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具有真實自然,沒有夸張和雕琢,未經粉飾和污染,展示了傣族早期藝術的天真和純凈。正是這些樸素無華的歌曲讓傣族先民在一次次勇敢的吶喊中戰(zhàn)勝困難,張揚了人的生命力,顯示了傣族先民的勇氣和智慧。《論傣族詩歌》當中這樣寫道:“傣族先民天天走進森林里覓食充饑,遭受到挫折和不幸時,就會發(fā)出呻吟、哀鳴和哭聲;有時也比較順利,揀的果子多,大家則興高采烈,拍手頓足,有喊又笑。在打獵的時候,遭虎咬熊抓野豬撞,難受者便會發(fā)出傷心的哭喊……打死了老虎或馬鹿,大家則高高興興,笑啊笑,跳啊跳……”這些與生產勞動緊密聯(lián)系的歌謠是傣族先民內心深處喜怒哀樂的呼喚聲,既是對傣族先民內心真實感受的描述,也是強烈情緒的宣泄,既是傣族民族民間音樂產生的基礎,也是審美的對象。這些傳統(tǒng)的原始歌謠將音樂藝術與先民的生產活動融合為活生生的藝術方式,帶著稚拙、粗獷、質樸和自然,由遠古發(fā)展而來,為人類社會留下生動的歷史追憶和永恒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