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教學的生成是永恒的,教學過程不是預設不變的。布盧姆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痹趧討B(tài)生成的課堂里,教學會經歷一個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原先的預設被打亂,需要教師發(fā)揮隨機應變的能力,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去應對。同時要認識到,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也許會影響課堂教學進程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但不會影響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對生成性資源,我們要即時利用,合理整合,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那么,如何正確認識并在實踐中科學而藝術地把握生成性資源,讓課堂充滿活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允許學生出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是師生間動態(tài)地交互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思維變化的不可確定性,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學生對課程的多元反映和個性差異等價值取向,都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由平等的心理氛圍。
創(chuàng)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需要從允許學生“出錯”,善待學生出錯做起。實際上,“出錯”并非問題,而恰恰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
案例“祥林嫂是自殺!”(高一語文《祝?!罚?/p>
(師板書:“祥林嫂死了!”感嘆號寫得很夸張,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著鮮血。)
師:上一堂課,我們從魯迅先生筆下獲知,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了。一個人死,無非有這么幾種情況,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殺,四是他殺。這堂課我們討論一下,祥林嫂屬于哪一種死亡?
(生感到新奇,交頭接耳。)
師:有結論的同學站起來說一說。
生1:這還用說,肯定是他殺。
師:是他殺?那么,誰是兇手?(板書:誰是兇手?)
(師生一直熱烈討論他殺的觀點)
師:很好。現(xiàn)在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2:有。我認為祥林嫂不是他殺。
師:(笑)好,你說說你的觀點。
生2:我認為祥林嫂是自殺。
(一片嘩然)
生2:如果當初祥林嫂不從婆家逃出來,是不是就不會改嫁?捐門檻也是她自己要去捐的。她淪為乞丐,可以到魯鎮(zhèn)以外的地方去,還能謀到一份好工作呢!
生3:(議論紛紛,反駁)天下烏鴉一般黑。
師:這其實已經牽涉到小說的一個重要問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你們說是不是?
生:(齊)是。
師:請大家把小說開頭兩小節(jié)齊讀一遍,想一想當時是怎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再來看看同學們說的有沒有道理。
(生齊讀)
齊答:是辛亥革命以后。
師:當時的社會雖然已經追求平等自由,但是真正的平等還需時日。當時的女人還要受到“三權”的統(tǒng)治,這“三權”就是神權、族權、夫權。你看,這是多么可怕的枷鎖!這樣看來,祥林嫂之死是被殺毫無疑問了,不知道剛才那位同學還有沒有意見?
(那位認為是自殺的同學開始思考)
師:可是,元兇——我是說元兇——到底是誰,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生4:是封建禮教。
師:為什么?
生4:正因為有了封建禮教,魯四老爺才會那么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地逼迫祥林嫂。
生5:也正是因為有了封建禮教,柳媽才會在不知不覺中用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懸崖邊推了一把。
生6:還是因為有了封建禮教,祥林嫂才掙脫不了命運的絞索。
師:剛才有同學認為是自殺,那么我們來想想祥林嫂和命運抗爭過嗎?
生7:抗爭過的。她先是逃出婆家,到了魯鎮(zhèn);后是頭撞香案,抗拒改嫁;再又捐了門檻,試圖贖罪;最后也懷疑靈魂的有無。
……
反思:我及時利用同學思考問題出錯的機會,揭示了文章反封建的主題。同時充分重視與尊重學生提出的新異看法,不僅給予贊揚和鼓勵,而且以此為契機,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獨特思維。其結果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并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樂趣??梢砸饬?,在今后的學習中,不僅這位學生,全體學生都能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
二、和學生平等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應當是放飛心情,感悟生命的歷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于文本的對話,應當是平等、互動的過程。按照解構主義哲學的觀點,“對話”應當是一種“消解”,既消解教師在課堂里的中心地位,又消解優(yōu)等生在課堂中的“話語霸權”。在這樣的“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會有新的思想和語言生成。
案例“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高三詩歌鑒賞杜甫《江漢》)
師: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呢?
(生思考)
生:我認為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可從“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看出。
生:我認為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的怨憤和不滿之情,可以從“腐儒”、“不必取長途”看出。
(他們的回答與我的設想一樣,我想我可以總結了。)
師:有其他的看法嗎?
生: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
師:(很好奇)能說說嗎?
生:我們處在落魄之中的時候,總是要自我安慰一番。詩人和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是出于一種自我安慰而寫這首詩的。如“腐儒”是確定了自己本來就沒什么用途的地位,所以得不到賞識和重用,是自我安慰。而“片云”、“月同孤”訴說自己本來就孤獨漂泊的命運,又是一種安慰?!安槐厝¢L途”學古人,又是一種自我安慰。
師:同學們,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
(一些學生談了自己的看法,但大家?guī)缀跻恢抡J為他說得有理,符合一個年老多病人的心理特征。)
師:我們讀詩就應該盡力貼近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動機才合情合理,對吧?古人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們要嘗試從心理角度欣賞詩歌。
回顧:這堂課大大超出了我的構想,本來我只是讓學生圍繞“自強不息”和“怨憤不滿”兩個角度欣賞。沒想到我的“多此一問”,竟然多了這么一份精彩,多了這樣一份活力。
三、和自己“再回首”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它應當煥發(fā)出無窮的生命活力。正如鐘啟泉說的那樣:“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币晃粌?yōu)秀的教師應該機智地抓住每一個美麗的生成,和學生一起走進富有魅力的課堂。我喜歡這種生成,迷戀這種活力,沉溺這種魅力,踐行這種課堂上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