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先
安康市博物館珍藏一件戴熙《西湖靈秀圖》手卷,紙本。引首張脩府篆書“西湖靈秀”四字,落款“張脩府”,左側鈐紅文方印“東墅”、白文印“丁未翰林”;引首右上方鈐紅文長方印“清河”、下鈐紅文方印“醇文草堂”。
張脩府(1822—1880),字允六,一字東墅,江蘇嘉定南翔(今屬上海市)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1847)聯(lián)捷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第九名。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咸豐三年(1853)假歸。正逢小刀會起事占據(jù)上海,修府經(jīng)巡撫吉爾杭阿奏請朝廷,留辦本籍團練。官軍克服上海后,論功賞戴花翎,以知府用,補湖南岳州缺,因父喪未能就職。張芾督辦皖南軍務,征召其赴軍效力。守喪結束后,代理長沙知府,補永順府知府,任內政績卓著。調署長沙,請假養(yǎng)病,不久又因母喪停職守喪,之后署任永州府知府。
畫心墨筆繪西湖風景,南自鼓樓沿吳山、紫陽山、云居山東側山麓經(jīng)鳳山門沿鳳凰山于天花山沿西湖引水渠道至錢塘江北岸,轉珊瑚沙貯水庫至留芳嶺以北。環(huán)湖山巒疊翠,花木繁茂,峰、巖、洞、壑之間穿插著泉、池、溪、澗,青碧黛綠叢中點綴著樓閣、亭榭、石窟。湖光山色,風景躍然紙上。清漪碧波和翠谷間,閃爍著無數(shù)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璀璨奪目的歷史古跡。多用擦筆,山石以干墨作皴,然后以濕筆渲染。畫尾署款“十二齡童戴熙”,下鈐紅文印“醇士”。畫首下鈐收藏印紅文長方小印“余郎”、白文印“余國楨”。
畫后跋文有翁同和、徐郙、陸潤庠、張之洞、余國楨、杜夔元等,其中三名狀元,一名封疆大吏:
“戴公今已沒,遺畫世間稀。咫尺西湖畫,尋常鷗鳥飛。山光全在掌,云氣欲生衣。以此長為玩,平生滄海機。叔平翁同和”,下鈐紅文印“叔平”。翁同和,字叔平,號松禪,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一甲一名狀元。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里。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
“戴文節(jié)公天資學力兩無遺懺,今觀其十二齡時手筆,理法準清,今人欣賞,何怪其晚年之名重時也。頌閣徐郙題。”徐郙(1838—1907),字壽蘅,號頌閣,江蘇嘉定人。同治元年壬戌恩科(1861)狀元。官至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協(xié)辦大學士、禮部尚書,工詩,善書畫。
“妙造自然,與古為新。神出古異,著手成春。真力彌滿,淡者屢深。亂山喬木,竗契同塵。俯拾即是,識之愈真。倘然適意,庶幾斯人。乙亥春。鳳石陸潤庠”,下鈐紅文印“鳳石”。乙亥年為光緒元年(1875)。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號云灑、固叟,元和(今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狀元,歷任山東學政、國子監(jiān)祭酒。以母疾歸蘇州,總辦蘇州商務。光緒庚子(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宣統(tǒng)三年(1911)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后,留清宮,任溥儀老師。其書法清華朗潤,意近歐、虞。然館閣氣稍重。
“戴文節(jié)公資性穎異,掩雅博物,工詩文善繪事,尤長篆隸;而于畫特慧,十二齡即能闡發(fā)幽奧,直搗鷗波,香光之室宜其名(噪)一時。鑒賞家得藏片楮寸縑,不啻珍若珊瑚鉤也(名下遺一噪字)。癸酉春暮,南皮張之洞識”,下鈐紅文印“香濤”。癸酉年即同治十二年(187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教育方面,他創(chuàng)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等。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少芾姻仁弟,別已三十年,昨來雅相見,各蒼老矣。暢談往事成與慰,并旋出戴文節(jié)公少年畫卷,跋以見貽鹿林,忠義久耀寰區(qū)。即藝事精卓,為世所寶重。展玩至再,知淵源之付托,經(jīng)離亂而猶存名賢遺跡,若有呵護者豈獨少芾與予姻婭投贈之雅乎。卷為君家世守,懼不敢承志,此墨緣冀傳來禩,他日者證最息壤,用卷相思,望永寶忽墜,爰書以歸之。乙卯仲冬,云帆杜夔元識于建昌道署之慰霓軒”,下鈐紅文長方印“夔元”、白文印“慰霓軒”。乙卯年即民國四年(1915)。杜夔元生平不詳,只知他曾官廣東澄海知縣,任清州知州。
戴熙(1801—1860),字醇士,號鹿床、棆庵、井東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賜進士出身第二甲第22名,咸豐年間任職翰林院,官至兵部右侍郎。太平天國事起,在籍辦團練,退休后主講崇文書院,太平軍入杭州,乃賦絕命詞,投池殉難,謚“文節(jié)”,贈尚書銜。其山水師法王翚虞山派,也接近于婁東派,山水“多用擦筆,山石以干墨作皴,然后以濕筆渲染”,筆致峻削雄健,但略顯呆板。亦善畫竹石小品及花卉。與湯貽汾齊名,并稱“湯戴”。有《山水長卷》、《重巒密樹圖》傳世。
安康市博物館珍藏的這件《西湖靈秀圖》手卷,有名家題寫引首,有翁同和、徐郙、陸潤庠三名狀元及封疆大吏張之洞跋文,余國楨、杜夔元在跋文中講述了《西湖靈秀圖》流傳有序及其遭遇。這些都說明《西湖靈秀圖》是真跡無疑。
解放初期(1953),安康縣收藏家、社會賢達祝凱的后人,將祝凱收藏的《西湖靈秀圖》捐獻給國家,以告慰先人。祝凱(1826—1876),原名祝隆賢,字爽亭,號定安,安康新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賜同進士出身第三甲第67名,先后出任河南中牟縣令、磚坪縣(今陜南嵐皋縣)令,為政清廉,關心百姓疾苦,故有“祝青天”之稱。他多識博學,一生潔身自好,有所作為,得到鄉(xiāng)譽之贊。著有《體徽齋日記》七卷、《爽亭齋易說》和《語錄》等傳世。他雖為小縣吏,然他喜歡收藏古董,書畫庋藏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