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6月27日15點55分,中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發(fā)布消息: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就在幾個小時前,萬慶良前一天到天河區(qū)調研的報道剛在廣東省政府網上發(fā)布。
據(jù)記者觀察,十八大后,至少有23個地市以上的一把手或者曾長期擔任地市以上一把手的高官“落馬”,隨其落馬而來的則是其在公眾輿論形象上的巨大反差,而這些反差也往往成了媒體在報道官員落馬情況的時候,著重提及的新聞點。
比如萬慶良落馬前,見諸報端的多是其“曾分管外貿,力克金融危機”、履新廣州,省委曾評價“廉潔自律”“拆除違建,新官上任三把火”“慣用排比句,下屬專門準備唐詩宋詞選”“住月租600元的公寓,也曾是足球健將”。
落馬后,隨即有《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被查或因涉揭陽窩案》,新媒體“澎湃”則描述了彼時已在微博、微信中甚囂塵上的中紀委抓人經過。萬慶良“600帝”“鄉(xiāng)下佬”“瘋狂與狂妄”,甚至一些情色傳言也開始流傳。
以至于有媒體評論指出:官員不出事,一般就是一個新聞貧礦,他們有的只是考察、看望、講話之類的例行公事。而官員一旦出事,就成為一座媒體競逐的新聞富礦,其受賄統(tǒng)計、風流韻事、官場人脈之類,就成了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腐敗傳奇”。
根據(jù)媒體公開報道,這23名“一把手”落馬前最后一次公開露面的場景,多是參加或陪同會議或陪同調研,總之都是例行公務的報道。
比如,作為十八大后落馬的首個省部級官員,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出席四川省黨外人士情況通報會并講話,通報中共十八大精神。還有一些高官是在主持召開常務會議后“落馬”,比如原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和原南京市長季建業(yè)。
然而,官員的腐敗事件并非發(fā)生在落馬的前夕,而恰恰是在他那些例行公事開會、看望、考察的普通日子里。以十八大后落馬的23名一把手為例,他們都有在同一省份或同一領域長期工作的經歷,同地任職的平均時長達31年。在同一地域或系統(tǒng)工作時間長,難免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人脈關系網絡。
這樣的關系網絡在貪腐官員處經常演變成為利益網。在他們盤踞多時的地方,沒有任何所謂輿論監(jiān)督報道和負面新聞出現(xiàn)。一些個性鮮明的官員甚至會在媒體上大談特談如何清廉、如何反腐,其個人愛好也會被媒體夸張放大。
比如,萬慶良的運動天賦就被廣東的媒體充分挖掘。一家廣東當?shù)氐膱蠹堅?011年7月報道稱,“萬市長總共用了15天便成功渡江。從一點也不懂,到5米、10米、50米、100米、200米,一直到800米,那么快地掌握技術,這得益于萬市長的運動天賦,也歸因于萬市長的堅強意志”。
這類報道中跳出固有的新華社、黨報通稿議程,刻畫了個性稍微鮮明的官員,但亦沒有輿論監(jiān)督的內容。極少能夠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也只能是官員自己。比如《南方日報》報道,萬慶良2011年1月7日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分組討論中,時任廣州市長的他曾自曝“工作20多年沒買房”,“房價高企廣州人能幸福嗎?”萬慶良沉思片刻,“我認為,我們的觀念要轉變,從有住房變成有房住,我工作了20多年,還沒買房,現(xiàn)在住的是市政府的宿舍,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每月交租600元,當然,政府會補貼一部分房租?!?/p>
當時珠江帝景每平米單價已近4萬元,130平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則通常超過4000元。譏諷他“何不食肉糜”的批評者給他封了個“600帝”的諢名。這算是官員落馬前為數(shù)不多的諷刺性報道。
甚至還有一些舊的表彰性報道不合適宜地冒出來。比如,就在劉志軍被免職的消息公布前幾個小時,一條幾年前的通訊《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訪談:從不回家過年》,被重發(fā)在中國廣播網上。
盡管官員落馬前出現(xiàn)了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空窗期,但事實上官員落馬前,坊間傳聞早已經開始發(fā)酵。
只不過對于在任官員的傳聞,流傳范圍往往較窄。一旦官員落馬,外界少了很多顧忌,有關他們的段子便開始通過媒體采訪廣泛傳播。還不乏存在一些曲折的特殊情況。有一些段子傳開之后,官員并沒有落馬,但是在職務調整之后,官員最終還是落馬了。
譬如原無錫市委書記毛小平在調任江蘇省供銷合作社副主任之前,關于其落馬的傳言就已經流傳。不過毛小平并沒有隨著傳言而落馬,反而進行職務調動。與之類似的還有去年9月落馬的蔣潔敏。
分析人士稱,當傳言傳播開來的時候,還要參考具體的職位調動來衡量落馬的可能。若是由實權職務調一般職位,那么這名官員可能離落馬不遠了。不過也有例外,一些官員在職務調動后,很可能就平安著陸了。
當然,官員們還會充分利用媒體對于自己不利的傳聞進行降溫滅火。去年以來,數(shù)度身陷“落馬”傳言的萬慶良每每需要通過媒體公開露面來證明自己的安全。剛開始傳出劉鐵男貪腐的消息,劉鐵男也利用媒體來為自己說話,通過新聞發(fā)言人來辟謠,揚言追究舉報者責任。
據(jù)《廉政瞭望》報道,有名市委書記因為在中央黨校學習長期未在當?shù)噩F(xiàn)身,以至于各種段子層出不窮。后來相關方面特別安排,書記趁周末休課的機會,專程回當?shù)匾暡旃ぷ?,接著還在北京接受中央媒體采訪。市委書記學習一結束,省委主要領導就來到當?shù)卣{研,市委書記自然是全程陪同。在此期間,網上有關這名書記的各種段子也受到“重點關照”。
如果官員不落馬,對于再吸引眼球的段子,媒體也很少聞風而動。《居間政治:中國媒體反腐的社會學考察》的作者、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李東曉的統(tǒng)計顯示,中國媒體報道的貪腐丑聞,有七成以上都是已經結案,即政府或司法部門已經處理過該丑聞。媒體所做的只是發(fā)布消息或做回溯性的解釋報道。
對于貪腐丑聞的報道流行著“痛打落水狗”“打老鼠,不打老虎”“打死老虎、不打活老虎”的說法,在李東曉2010年于浙江大學撰寫的博士論文《中國貪腐丑聞的媒介呈現(xiàn)與新聞生產研究》中得到證實?!霸谥袊澑舐剤蟮赖慕巧珮嫵缮稀崖漶R、已查辦、已結案的官員占了絕大多數(shù);丑聞報道數(shù)量與官員級別有著明顯的相關,官員級別越高,丑聞數(shù)量越少。”
她的研究基于815個樣本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媒體報道的貪腐丑聞中,涉及省部級以上的官員只占9.1%;廳局級占23.6%,縣處級占32.6%,縣處級以下占到36.4%。
在十八大后落馬的23名一把手中,根據(jù)記者統(tǒng)計,在他們落馬前,從地方到中央媒體皆沒有關于他們貪腐的報道。媒體能夠報道的,是被抓起來的落馬官員,而不是重權在握的高官。
李東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有貪腐丑聞的報道中(評論除外),明確的來自官方的報道占據(jù)了72%的比例。有媒體介入調查的報道占據(jù)了16.44%的比例,首先由網民揭發(fā)、媒體跟進報道的有4.4%。在所有的貪腐丑聞報道中,媒介完全介入或者部分介入而促使貪腐丑聞得到曝光的案例占到總數(shù)的20%以上。
她在文章中認為,雖然強勢的官方來源占據(jù)70%以上比例,但從中國新聞發(fā)展的歷史來看,這20%的比例較之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突破。通過對這20%的媒體調查報道的分析,李東曉發(fā)現(xiàn),有相當?shù)陌咐钱敵舐劚唤衣逗?,得到了公眾的強烈反響,并形成某種一致的輿論,從而推動并支持了媒體的揭露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20%的報道中,更有超過4%的曝光是直接由網絡揭露,并由公眾力量促成的。
事實上,為了擺脫“痛打落水狗”的形象,越來越多媒體在報道落馬官員時注意平衡其雙面形象。
去年10月28日,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涉嫌嚴重違法違紀,接受組織調查。媒體報道中的廖少華就極具兩面性。黔東南的干部說起廖少華,主要評價有兩點,其一是說廖工作能力很強,他擔任州委書記的七年,當?shù)刈兓艽?。其二是說此人雖然沒什么架子,但在用人問題上愛搞小圈子,“進入他圈子的人,往往破格提拔,哪怕上面有不同意見,他都會努力爭取,甚至找機會為此人創(chuàng)造政績,沒進他圈子的人,就是不用?!?/p>
同時,高官落馬前還在提反腐倡廉的情景往往成為媒體挖掘放大的對象。比如,在被帶走前幾個月,陳安眾作為江西總工會主席在該省總工會黨組中心組集中學習時,要求干部堅守廉政底線,稱“這是為官從政必須堅持的起碼標準”。
新華社曾發(fā)文稱,個別地方反腐流于形式,使一些貪腐官員熱衷“嘴巴作秀”,宣揚的反腐論調“連自己都不相信”。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贏得贊譽,成為其“步步高升”的資本。
盡管如此,李東曉還在其論文中表示,貪腐丑聞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她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包括媒體自身開展輿論監(jiān)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提高;政府對媒體的放松管制等。
“貪腐丑聞的報道能夠揭開某些以前被認為是禁忌的話題,改變公眾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和判斷,培育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和監(jiān)督意識,這些方面的改善能夠為我國權力監(jiān)督和反腐敗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公民社會環(huán)境。”李東曉寫道。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