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江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總有些共同的地方: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積極地進行師生互動,你問我答,一節(jié)課“馬不停蹄”,沒有喘息的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被剝奪了自主思考、質疑的權力。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可以學習國畫中的“留白”技法和文學中的“留白”寫法,留點空白給學生,放飛學生思維,從而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在“空白”中想象,在“空白”中思考、探索,培養(yǎng)思維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留下“空白”。
一、備課前要備“空白”
一些教師預先設計好上課思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到頭就算完成教學任務。要知道,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可變因素,隨時會有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預設思路以外的問題。這不但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更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準備充分,尤其要準備一些“空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供一些方法讓他們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要重視備課時給學生留有空間,預計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給課堂教學提供更多選擇余地。多一點事先準備就多一點成功的把握。預設與生成并非風馬牛不相及,關鍵看預設什么,怎么設計。要把一堂好課奉獻給學生,教師需要未雨綢繆,精心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上課之前就成竹在胸?!耙匀藶楸尽痹谏险n之前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了。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有實效,才能產(chǎn)生巨大的魅力。
二、上課時要用“空白”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想象、質疑、思考等的機會是很多的,關鍵看教師是否重視對這些機會的利用。根據(jù)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及和其他老師的教學經(jīng)驗交流,我覺得上課時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留下“空白”:
1.語言上可以“留白”
語言上的“空白”指教師“欲言又止”,要“含蓄”,即使點撥,也只能“點到即止”。有的教師過于低估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也有可能為了抓緊時間實現(xiàn)教學目標,總把學生能說的話同時應該讓學生說的話“樂于助人”地說出來。我們要在語言上留下“空白”,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象,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nèi)容,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認知和體驗。如我在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時,要求學生將寫景文字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選取兩篇比較典型的短文進行簡評。我嘗試讓學生評價。學生依據(jù)自己散文鑒賞、寫作的體驗,各抒己見,對兩篇文字的優(yōu)點和不足評價得頭頭是道。課后我反思:如果我評價了,那么肯定是“越俎代庖”,他們這樣一評價,加深了對散文特點及散文寫作的理解,比我專門教他們怎樣欣賞與寫作散文效果要好得多。
2.問題上可以“留白”
教師課前設計好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很難涵蓋學生的真正疑問。課堂應該是多維的、彈性的,因此有必要在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留“空白”讓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質疑求異,讓學生的發(fā)問填補教學內(nèi)容的空白,并且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性地學習,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常常有學生在詩歌鑒賞時提出不同的理解。這時我讓他們討論研究這些不同的理解是否合理。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時,一個學生提出藺相如在秦王同意齋戒五日,設九賓之禮接待藺相如時暗中把和氏璧送回趙國是否合理的問題,我讓學生自己判斷并且說明理由。學生經(jīng)過思考,討論,形成了兩種不同見解并且陳述了理由。這些不同的見解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點燃了學生的求知欲,真正解決了學生心中的問題。這才是意義非凡的課堂教學。
3.板書上要留“空白”
現(xiàn)在很多老師把板書寫得很工整、很詳細。前者是基本要求,必須做到,但對于后者,我認為還是簡潔一點比較好。對于學生來說,板書是越詳細越好,但弊端顯而易見:一些學生對板書產(chǎn)生依賴性。所以,課堂教學中板書應該留有一定的“空白”。有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省略號或留空方法隱去,有的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動手完成。這一板書上的“空白”,對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概括能力,是很有益處的。如我在講解《荷塘月色》時,通過分析一些關鍵語句,得出作者心情變化的過程:求靜——得靜——失靜。問題來了,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部分。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拿起筆在文中找了起來。這樣,簡潔的板書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發(fā)了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三、下課后要留“空白”
教育的本質是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新課程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yǎng)并未因下課而暫停。課堂所得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后有更廣闊的知識天空在等待著這些很有朝氣同時很有潛力的青少年。因此,我在課后總留一點“空白”,讓學生嘗試完成開放性的課后練習與實踐,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交流討論,合作研究,并應用到作文、口語中,如用散文筆法擴寫寫景詩句、寫一些讀書筆記、人物評價等,已初具成效。學生無論是口頭、書面表達能力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習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強。
部分老師會心存顧慮:留了“空白”,一則完不成任務,二則課堂顯得冷清,三是“空白”略顯尷尬。虞曄如老師在《要努力探尋成功教學的策略》中有這樣一段話:
“……
你是否經(jīng)常不放心,覺得這也沒講,那也沒講?——沒有必要。
你喜歡面面俱到嗎?敢于割舍嗎?———要敢于割舍。
你的教學是否有固定的講讀程序?——要突破程式,給學生驚喜。
你是否常常潛心于把正確的答案教給學生?——不,重要的是學習過程。
……
你是否過于追求完美?——追求教學形式的完美往往是從“別人如何看我”角度來思考的,其實質關注的是自己,忽略的是學生?!?/p>
看完這段文字,你還會有之前的顧慮嗎?在語文教學過程,教師要給學生留一點“空白”。留一點空白,讓學生想象,充分自主地學習、探究,使學生的思維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nèi)自由地馳騁。不能培養(yǎng)出惰于思維、毫無發(fā)展?jié)摿Φ那嗄耆恕2荒茉倮^續(xù)下去了,從現(xiàn)在開始留一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