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利
摘 要:4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采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xiàn)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占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shù)達七十五萬之多。土著居民的故事,歌謠和傳統(tǒng)代代相傳。歌舞會和慶典舞會仍保留著這些傳統(tǒng)文化;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通過歌曲、音樂和舞蹈講述澳大利亞的過去。
關鍵詞:澳大利亞;土著;土著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1
一、 起源
澳大利亞有兩種土著民族: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不可能只談及到某一種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宗教,因為他們有許多種宗教。但是他們有共同的文化特征,經濟、禮節(jié)方面的行為,以及土地保有權法律的慣用體制。
試圖把澳大利亞土著宗教經歷和他們的生活、文化、歷史分開錯誤的。同時也很難談論其起源,因為土著的時間概念把過去的行為和人與當代和后代聯(lián)系在一起。時間是循環(huán)的而不是線性的,因為每一代人都重溫美好的憧憬。
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大約在 40000 年前抵達,當時亞洲和澳洲還由一個地峽所連接。由于大陸塊分離,居民們就適應了這個大陸的各種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原著居民是游牧民族,在牧地周期性地游離,時而會與其他氏族團體相遇并且分享經歷。出身于美拉尼西亞種族血統(tǒng)的托雷斯海峽島民是依托于遠方的北昆士蘭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島從事航海和貿易的人,他們的靈性和風俗反映出他們對大海的依賴。
雖然土著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因地區(qū)差異而不同,所有種族都擁有共同的世界觀—土地和其他自然現(xiàn)象擁有活著的靈魂。關于這些有影響力的事物和知識寶庫的故事集逐漸形成了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歷史上和未來的法律。
“夢創(chuàng)信仰”和“夢創(chuàng)時代”是被賦予緊密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土著信仰的名稱;它們指的不是歷史的過去而是同一律的融合以及與永恒現(xiàn)在精神上的聯(lián)系。相似的概念也就是在托雷斯海峽島民心中存有精神性和靈性。
二、歷史
1788 年首批歐洲人定居在澳大利亞的時候,也許,在澳大利亞有100 萬原住民和超過 200 種不同的口語。通過戰(zhàn)爭、疾病和被驅逐出土地的共同影響,這個人口總數(shù)大量而迅速地減少。殖民地暴力行為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的原因之一是認為原住民沒有宗教信仰的錯誤的信念。自1821年以來,在原住民區(qū)的基督教傳教士就發(fā)現(xiàn)很多皈依基督教的原住民。在白人定居前,澳大利亞北領地的原住群體就與穆斯林馬卡珊商人接觸好幾個世紀了。在 1996 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中,7000 多名受訪者表示他們遵循傳統(tǒng)的原住民的宗教。
三、組織結構
每個氏族有一個重要的宗教專家會啟動和促進與靈魂和神性的接觸。特定的長老也可能是特定傳說或者宗教儀式的管理者。有時候這種宗教行為根據(jù)性別有所不同:有男性的事務,有女性的事務。
四、主要信仰
地球是永恒的,所以許多棲息生存與此的祖先人物也是永恒的;
這些人物往往是與特定動物相聯(lián)系的,例如:袋鼠男人,鴯鹋男人,造園鳥女人;
當他們穿行于地球表面時,這些強大的先祖就創(chuàng)造了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生命;他們行程的痕跡構成了陸地上的自然特征;
他們也把特定的群體和特定的地區(qū)和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
有些群體信奉上帝;
“夢創(chuàng)信仰”繼續(xù)掌控自然界。
五、重大節(jié)日
涉及特別圣地、歌舞、人體彩繪,甚至是體育的禮節(jié)儀式援引了這些神話的和生動的事物,并且為了獲得“夢創(chuàng)信仰”的精神力量繼續(xù)提供途徑。
在男性和女性生活的重要階段,為了尋求神靈的幫助而舉辦儀式。這使得他們在繼續(xù)“夢創(chuàng)信仰”過程中成為直接的參與者。
其它儀式被稱為附加儀式,在這些儀式中,祖先們主動讓與肥沃土地取決于人們繼續(xù)執(zhí)行某些特定儀式。
近些年來,有些重大土著節(jié)日出現(xiàn),包括Stomping Ground, Yeperenye Dreaming, Barunga Festival, Laura Festival, NARLA Knock Out, Survival, Coming of the Light, CROC Eisteddfod, NAIDOC and Reconciliation Week.
參考文獻:
[1]黃源深, 彭青龍. 澳大利亞文學簡史[M ]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1
[2]阮西湖.澳大利亞民族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3]石發(fā)林.澳大利亞人土著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4]方紅. 在重述歷史中回歸土著文化身份: 評澳大利亞土著作家賽莉·摩根的《我的位置》[ J] .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3) : 69
[5] (美)約翰· 根室著, 符良瓊譯: 《澳新內幕》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年版, P94- 96。
[6]涂成林.澳洲觀察[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7]鄭寅達、費佩君: 《澳大利亞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