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洲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1
弄清楚觀眾是怎么從電影中感受到美的,這個課題是很有趣的,因為它揭示著一部電影要如何拍才能讓觀眾喜歡。這個簡單至極的問題困擾了無數的電影工作者上百年。在影視劇課程的教學中我們也常常很多學生都希望能從美學角度找到一個必然的規(guī)律。因此我們將那些不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和無序的觀影及實踐經驗總結起來,從麥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出發(fā)而不是從他的結論出發(fā),將電影對內容的敘述過程看做是一門語言,從符號學的角度每個鏡頭看做一個符號,每個鏡頭中的各種聲畫元素看做符碼,從符號的信息傳播過程來看電影藝術的美感(也可能是丑感)是怎么被觀眾感覺到的。這些符號的傳播過程可以看做是一種美感信息的傳播過程,所以應該從信息傳播學的原理去總結這個過程。
我將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分成了既對應又對立的兩個面。由此發(fā)散出的各個支系也是相互對應并且對立的。首先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有各自的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我將其統(tǒng)稱為“三觀”。當然,這種標準也是相對的而言的,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域都會有區(qū)別。就像西方人認為圣經是歷史,而我們認為那是神話。因而這種判斷標準的獨立性的一面最終決定了藝術作品無法取悅每一個人。在我看來這是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所有矛盾的源頭。
接著由“三觀”影響,創(chuàng)作者要通過電影藝術抒發(fā)某種情感或者情緒,這就決定了創(chuàng)作者的內容。而觀眾也渴望通過作品中抒發(fā)的這種情緒及情感,與自己的情緒情感相對應,以達到借由他人修筑的藝術通道抒發(fā)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目的,這便形成了他們的心理訴求。落實到電影的觀影過程中而言便是觀眾的觀影需求。
然后想表達的內容會通過這門藝術的本體的媒介特性為通道作為傳播的基礎,這就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內容是用什么形式去說,如電影即是靠聲畫的特性去展示內容。而觀眾就會通過自己的生物機能感知創(chuàng)作者的內容。人通過生物機能看世界是什么樣子,決定了我們認為認為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而攝影機和錄音機拍攝的內容,體現(xiàn)出的聲畫特性與我們看見的現(xiàn)實世界一樣具有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性,所以人的生物機能才會逆推出銀幕所展現(xiàn)的世界是真是逼真可信的??墒俏艺J為讓人們對內容的信服不能只由生物機能與電影本體的必然關系來維持。還需要依靠電影中的“邏輯”與觀眾的心中的“一般現(xiàn)實邏輯”的關系。
有了內容和說內容的形式,接著就是解決怎么說內容了的問題了。這便是電影傳導方式的問題,但是不論創(chuàng)作者的傳播方式再怎么自由,要是違背了觀眾生理及心理的對美感的感知力的限度,這樣的傳播方式自然就是十分失敗的。
如果將電影作為一種符號來研究,這個部分從符號的信息傳播角度可以看做是建立共同認知的過程,準確地說是觀眾與創(chuàng)作者建立對電影的美感的建立共同認知的過程。而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需要完成三個問題。一是完成美感的構建,即是通過電影的本體找到合適的傳導方式將內容中蘊藏的美表達出來。接著還要建立支撐這個美感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中存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那么這種美感的感知過程是如何從無序的情緒轉變成具體情感的呢?很多影片并不是它本身不夠“美”,而是因為它的“美”沒有基點。它的組織要滿足美感的構建為目,還要建立支撐這個美感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中存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價值觀帶給觀眾的認同感和世界觀帶來的吸引力互相支撐著美感的構建,并且通過影片的外在可見的和內在可感知的所有元素,自我完善的同時輔助完善其他構建。
然而被動方的觀眾一般只會主動地去感知美感,而不會去主動的把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去和創(chuàng)作者博弈,但如果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觀、世界觀或者它們的建構方式與觀眾的價值觀、世界觀有明顯的沖突,那么觀眾潛意識立的這“兩觀”會有意識的爆發(fā)出來并與創(chuàng)作者的“三觀”進行對抗。也就是說創(chuàng)創(chuàng)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與觀眾相左,那么觀眾也會統(tǒng)一反應為這部作品的美感沒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以為片中恐怖的世界觀不符合這個觀眾對于世界觀的認知。
以上就是我對電影與觀眾間的美感感受過程的一個大致的推導圖形,從中總結幾點要素:
1.從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這個本質上,一部電影的內容無法取悅所有觀眾的觀影需求。
2.電影藝術的美感傳達基于它本身的媒介屬性。電影本體表現(xiàn)出的內容是否被生物機能有效感知是電影語言組織的基礎,美感信息的傳導技巧首先要滿足觀眾生物機能的感知能力。
3.電影的美不只是觀眾對影片所傳達情緒的共鳴,更體現(xiàn)在對影片內容所反應的具體情感所產生的認同快感。因此電影是需要建立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這個理論所推衍的復雜的過程如何指導實踐呢?我個人認為將這個過程投放到類型片的制作中就是反應在故事的戲劇矛盾設計與如何利用視聽語言的組合體現(xiàn)這個設計中的戲劇張力。就是對于電影中世界觀建構和價值觀建構的認識。
世界觀的建構實際上就是設計影片故事發(fā)生的規(guī)定情境,而價值觀的建構人物在這個情境觸發(fā)行為的根本動力。因為因為了解了電影中情境和敘事動力在觀眾觀影中的對于審美的作用,那么就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并對這個故事的表達找到合適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想象的能指》,【法】克里斯蒂安.麥茨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影視藝術——理論·簡史流派》,黃琳著,重慶大學出版社
[3]《認識電影》,【美】路易斯·賈內梯著,中國電影出版社
[4]《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美】大衛(wèi)·波得維爾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5]《導演電影》,【美】埃里克·佘曼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故事》,【美】羅伯特·麥基著,中國電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