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部典型的建立在宗教寓意基礎之上的批判非理性罪與惡的小說,《白鯨》具有非常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與現實哲理價值,對于當今的讀者來說,從宗教人物原型的角度來分析小說當中的人物,可以加深對小說主題的理解。本文通過對《白鯨》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剖析,向人們展現了更深層次的《白鯨》主題,將小說中所批判的罪與惡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來。
關鍵詞:《白鯨》;人物形象 ;“圣經”;原型 ;批判小說
作者簡介:柳楊,女(1981-),吉林通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02
《白鯨》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是當時美國著名的小說家麥爾維爾所作。小說以十九世紀的美國捕鯨生活作為寫作背景,以一個青年的捕鯨船水手作為主人公,講述了一系列的捕鯨故事。整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圣經》故事的痕跡非常明顯,甚至許多人物形象都是以《圣經》故事中的人物作為原型,使小說的故事主題充滿了經典的宗教文化中對生活中的罪惡的批判。因此,對《白鯨》的深層次主題的剖析與理解,也成了當今讀者在閱讀與參悟這部小說時的主要考慮內容。按照小說中人物塑造的原型類別來進行劃分,《白鯨》的人物形象在《圣經》中的原型表現可以分為“顯型”與“隱型”兩類。
一、顯型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
所謂“顯型”的人物形象原型,也就是指在《白鯨》中直接以《圣經》故事一些人物的名稱命名的人物形象,比如說主人公以實瑪利、捕鯨船的船長亞哈、船東比勒達、預言家候補水手加百列等等就是屬于顯型的人物形象原型,在《圣經》中能夠根據《白鯨》小說里面的人名直接找到對應的原型人物,并且小說人物與原型人物之間還存在著非常驚人的相似點。
(一)以實瑪利與亞哈
最為《白鯨》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以實瑪利與亞哈是整部小說的靈魂,這兩個人物與《圣經》原型中的人物特點有非常高的相似點,甚至直接可以認為他們就是《圣經》中的人物。比如,小說中以實瑪利的生活遭遇就和《圣經》中的以實瑪利有驚人的相似,《圣經》中的的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與夏甲的所生,但夏甲并不算是亞伯拉罕的原配妻子,當其原配妻子生下以撒之后,就將夏甲母子趕了出去。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白鯨》中,以實瑪利從陸地走向海上,也就相當于從家里走向野外,和原型人物的生活遭遇幾乎如出一轍。而小說中最后的結局為以實瑪利憑借一塊棺材板作為救生圈在海難中活了下來,也和原型人物在快要渴死的時候上帝賜予了一口井相對應,作者幾乎是將《圣經》原型人物的經歷通過適當的外界環(huán)境背景加工之后直接復制到小說中,使讀者在通過以實瑪利的口吻了解整部小說時,能夠非常容易聯(lián)想到原型人物,并根據原型人物帶給人們的宗教哲理來分析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而除了主人公以實瑪利之外,捕鯨船船長亞哈的經歷也和《圣經》中的原型人物非常相似,表現出了作者通過塑造以圣經故事為原型的人物來表現小說主題的深層目的。在《圣經》中,亞哈是北以色列國的一位國王,在他作為國王期間,通過軟硬兼施的外交政策,與猶大國建立和平外交,并以迅雷之勢戰(zhàn)勝了亞蘭人,是一代非常杰出的君王。但從《圣經》教義的角度來看,亞哈娶腓尼基人為皇后,背叛了猶太教的信仰,殘害耶穌的先知,是一個代表著罪與惡的異端君王,最后死于戰(zhàn)爭之中。而與此相對的,在小說《白鯨》當中,亞哈是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捕鯨船上的船長,在數十年的捕鯨生活中,與海浪和鯨魚做搏斗,將商業(yè)效益放在第一位,是一位出色的稱職船長。但亞哈船長卻嚴重違背了《圣經》中的教義,并且十分崇拜電與火,充分表現出了其邪惡的一面。而亞哈船長最后死于大海之中的設定,也與原型人物亞哈國王死于一生征戰(zhàn)的疆場非常相似,以《圣經》中的人物所代表的罪與惡,深化了小說中反派人物的罪與惡,并對這種罪惡進行了深入骨髓的批判。
(二)比勒達與加百列
《白鯨》中的比勒達與加百列代表著這部小說的一系列顯型人物原型中的配角,對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主題的表現起著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比如說船東比勒達的原型就是《圣經》中的“守財奴”比勒達,這個整天都在研讀《圣經》的虔誠基督徒,卻在面對金錢的時候難以挪步,將錢財作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小說《白鯨》中的比勒達同樣是這樣一個人物,作為捕鯨船的船東,以及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卻一生都在做著捕鯨這種生靈之間自相殘殺的事情,并長期享受著捕鯨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一邊研讀著《圣經》教義,卻一邊做著與教義完全相悖的事情,和原型人物幾乎一模一樣,讓讀者能夠在腦海中馬上浮現出這樣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人物形象。將宗教信仰與功利主義自欺欺人地結合在一起,正是比勒達帶給人們最為深刻的印象,讓人們對亞哈那充滿復仇欲火的罪惡與比勒達這唯利是圖的罪惡有非常鮮明與深刻的理解。
而加百列的人物形象與比勒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社會地位與思想境界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小說《白鯨》中,加百列是一位基督教新教的預言家,在捕鯨船上做了候補水手。信仰虔誠的加百列在教派中有著一定的地位,他以“海上的拯救者”自稱,認為“白鯨是神靈的化身”,阻止亞哈船長與其船員進行捕鯨工作。這種罪惡“審判者”的形象與基督教神話中的大天使長加百列十分相似,通過該形象的塑造,以神的名義凈化了世界上存在著的邪惡,代表了作者對罪與惡的批判。
另外,老水手以利亞的人物形象塑造則是以《圣經》中的先知以利亞為原型,這個人物形象促使《白鯨》的敘述方式更偏重于預言的應驗,和《圣經》中的預言形式的敘述方式相符。
二、隱型人物形象的“圣經”原型
在小說《白鯨》當中,出現了許多以《圣經》中的人物為原型的人物形象,除了上文中幾個直接借用《圣經》人物姓名的主角及主要配角之外,還有許多人并沒有直接表現出所對應的《圣經》人物,需要對《白鯨》以及《圣經》都進行非常深入的閱讀之后,才能夠將兩部作品的人物借用關系找出來。比如說《白鯨》中的重要人物,大副斯巴達克以及“假先知”費拉達就是非常典型的隱型“圣經”人物原型。
(一)大副斯巴達克
捕鯨船上的大副斯巴達克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代表著善良的正面人物,也是小說中少有的能夠有能力對抗亞哈的人物之一。但斯巴達克卻缺乏著阻止亞哈帶領捕鯨船走向毀滅的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就是他反抗亞哈的勇氣。在小說中,斯巴達克一直試圖通過情誼來感動亞哈,從而阻止其瘋狂的行動,但他軟弱的感召卻并不能對亞哈起到一絲的效果,最后只能隨著亞哈一起走向大海的罪惡深淵。大副斯巴達克這個人物形象和《圣經》中亞哈國王身邊的俄巴底十分相似,作為亞哈國王身邊的人,俄巴底雖然十分抵觸亞哈國王的異教徒行為,但始終沒有抵抗亞哈國王的勇氣,身為一個有著善良的內心的虔誠教徒,卻對罪惡的代表有著深深的恐懼心理。因此,斯巴達克這個形象的塑造代表了作者對現實中邪惡勢力的無力感,以及人們對邪惡勢力的普遍畏懼心理。
(二)“假先知”費拉達
《白鯨》中的“假先知”費拉達可以看做是亞哈船長最終走向毀滅的“幫手”,正是他對亞哈船長預言說捕鯨行動不會造成意外,才使亞哈更加堅定了出海捕鯨的信念。而這個人物形象和《圣經》中亞哈國王在出征之前尋求占卜的數百名先知十分類似,先知們都預言亞哈國王的出征必將凱旋,使其堅定了出征的信心,但最后卻導致了亞哈戰(zhàn)死。同樣是先知,同樣向各自作品中的“亞哈”傳達了錯誤的預言信息,《白鯨》中的費拉達與《圣經》中的先知們有著非常相似的特點。而“假先知”費拉達所代表的正是現實中在面對邪惡時的一些助紂為虐的人,或者是一些隨波逐流的人,許多人都是現實生活中的“費拉達”,作者借此人物向讀者傳達了自己對現實中罪與惡的厭惡與批判罪惡的力量不足的失望。
三、結束語
通過對《白鯨》中的人物特點分析可以發(fā)現,幾乎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以《圣經》故事中的經典人物為原型來塑造的,因此小說的主題與《圣經》中相關故事的主題密切相關,都是對罪與惡的批判。而讀者在閱讀《白鯨》的時候,將其中的人物與《圣經》中的相關人物結合起來分析,可以讓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白鯨》豐富的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陳安祥. 論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中的救贖主題[D].華東師范大學,2013.
[2]徐艷艷. 《白鯨》中蘊涵的宗教意義[J]. 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05:152-153.
[3]羅迎春. 《白鯨》的生態(tài)學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秦璇. 《白鯨》的和諧文化理念[J].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39-42+46.
[5]岳靖凡. 對于《白鯨》中人物形象的解讀[J]. 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9:92-93.